12月7日,中国工程院公布了2015年工程院院士增选结果。东南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王建国教授当选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院士。

王建国是一位儒雅、知性的建筑师,也是当代中国设计师在城市设计研究领域的翘楚。1999年出版发行的《城市设计》曾轰动一时,成为中国城市设计领域研究的一部非常有指导意义的著作。

20141021042310123

谈及与城市设计的不解之缘,王建国表示除了来自于南京工学院(东南大学前身)建筑殿堂的深厚底蕴,特别是研究生期间导师的高瞻远瞩和专业领航,也直接得益于国家改革开放以来现代化建设的良好外部环境。

“我是幸运的。然山外有青山,学无止境,必为终身之训。“王建国谦虚地表示。

 

初涉城市设计

今天的城市设计虽然含义还有不同看法,但理解已经没有太多悬念,连许多城市领导也都懂得城市设计对于城市建设的重要性。但二、三十年前却远非如此。

1978年,王建国经高考进入南京工学院建筑系学习。大学本科求学阶段,当时国内的建筑实践和市场还十分有限,课程主要是按照功能设置的建筑单体一类的设计,所关联的周边环境有限,也不是评图的重点。

但毕竟,当时有了改革开放的机缘,所以国家也逐渐开始组织了一些建筑设计竞赛,如全国中小型铁路旅客站站型设计竞赛、影剧院设计竞赛等,建筑系当时也有一些老师经常获奖(如杨文俊、黎志涛等);不久,国际性竞赛也开始进入国内。

王建国记得南工建筑系先后组织参加了日本东京国际会议中心和香港顶峰(PEAK)俱乐部的国际竞赛,这些项目都开始涉及到真实城市环境因素,从而就有了城市问题和策略考虑。当时,王建国只是片段性地观摩了前辈教授的设计工作,觉得有些分析看不太懂。

1982年,王建国进入硕士研究生阶段,这时全国建筑界开始对建筑环境有了更深刻和更广泛的认识。80年代初,《世界建筑》和《建筑师》杂志联合在北京举行了大型系列学术讲座,王建国的硕士导师之一——刘光华教授当时做了关于“建筑·环境·人”的学术讲座,语惊四座。因为他从国外大量的建筑案例感悟到当代的建筑设计已不再是孤立的设计,而是和环境、和人的行为互动的产物,必须考虑综合的环境文脉和社会因素,这在当年还是比较先进的设计思想。

恰逢其时,导师又安排王建国等学生做了几个与城市设计密切相关的建筑设计,其中之一是金陵饭店东南侧对面新街口广场的商场设计。“做的过程中我们调来了金陵饭店原来的设计图纸,发现场地与饭店主体建筑的格网轴线有少许角度的偏移,并非原先所想象的平行关系,加之建筑位置临街,设计难度不小。于是,我们动了不少脑筋将新的设计有机嵌入到场地环境中去,当时虽然国内还不怎么知道‘城市设计’这词,但设计考虑以及着重解决的问题今天想来也就是城市设计的问题。“王建国回忆说。

以开拓性精神深耕

1985年底,师从齐康教授攻读博士学位是王建国后来与城市设计结下不解之缘的关键起点。齐老师对城市问题的敏感和高瞻远瞩,使他进一步明晰和充实了对城市的认识。

“早在1982年,齐老师就在南京工学院学报上发表“城市的形态”一文,指出城市形态演变的动力性质及其与社会、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关系,而进一步引申的专业技术行为则显然与城市设计有关。1985年底,研究所承接了建设部“七五”重点城镇建筑环境的科研课题,齐老师嘱我负责其中的小城市研究工作,恰江苏常熟正处在老城与新城协调发展的关键时刻,于是,我们就以常熟案例研究作为课题攻关的突破点。“

王建国在围绕城镇建筑环境(physical environment)的文献研究中发现其在国外主要应对的专业领域就是城市设计(urban design)。于是与导师商定就以此作为博士学位论文研究的切入点,这在当时基本属于开拓性的工作。虽然1980年代初建设部叶如棠部长已经提出要重视城市设计的引入,但当年的研究成果和积累确实是凤毛麟角。随着研究的深入,城市设计研究的视野又逐渐扩大到与城市形态的力系互动和城市设计的方法论层面。

先后去常熟现场不下20次,使得王建国对中国如何实施城市设计成果也有了一些切身认识,当然困难遇到的也不少。“记得有一次讨论新城区城市设计的实施时,我一个人要应对十多个专业人员的质询,深感力不从心,当时就打电话向齐先生求援,最终在先生的意见反馈和常熟建委孙祖培主任力挽狂澜的支持下还是圆满完成了对城市设计的实施工作。“

王建国的博士学位论文完成后受到专家们的一致好评。在齐老师的支持下,他将博士论文改写后出版《现代城市设计理论和方法》一书,该书在当时国内是第一本由本国学者撰写的城市设计论著,出版后产生了比较广泛的学术影响,甚至成为不少学校的考研和写论文的经典参考书。

1991年,应著名城市设计学者HamidShirvani教授邀请,王建国去美国开展合作科研,对城市设计的理解和认识,特别是对发达国家的城市设计实施案例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随着之后出国考察机会的增多,王建国深感城市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工作,如果没有理论联系实际的案例研究和应用理论知识普及,城市设计很难取得实效。1999年,他的又一部著作——《城市设计》付梓,出版后受到普遍好评,并成为一些省份的城建市长班和区县长班的教材。城市设计工程实践也在1990年代后期同步开展,一些项目先后在广州、南京、无锡和常州等经专家评审后由城市政府批准实施,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同。

城市设计在改变着中国

近年来,王建国一直没有离开城市设计方面的工作,也做了一些建筑创作,他认为,国内整体水平这些年有了质的提升。除了国际接轨、全球化给我们设计师带来的那种宽阔的视野、更多的技术方法的实现、观念的转变等等,其中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建筑师的城市设计意识正在普遍加强,尤其在大型、大尺度建筑或建筑群的设计当中。

“以我参与评审的竞赛为例,最终一些项目的创意获胜,很重要的因素是,这些设计在城市设计层面上的成果表达更完备,而不仅仅是建筑单体和技术本身的问题。所以,我认为,城市设计正在帮助我们的城乡建设环境和建筑设计提升品质。城市设计本身具有一种以人为本的本质,关注整体环境品质的提升、文化内涵的提升,在帮助城市群体性的建构方面是非常有作用的。”

王建国认为,现在的建筑师具有城市设计的意识,能够使他的原创作品得到环境层面甚至公众层面的更大的认可,而不再是个体化的、孤芳自赏的或者局部环境上的不证自明和个人表达。城市设计正在改变中国。

本文改变自《建筑中国60年·人物卷》王建国自述 编辑 赵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