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筑医台        作者:李莹

11月26日,在北京新里程肿瘤医院举行的“青年医生成长讨论暨感恩节媒体开放日”活动上,多年浸润于医疗行业、并撰写过多本医学人文著作的人民日报经济社会部健康版主编白剑峰做了主题为《做一个有温度的医生》的发言。他认为,“只有让医学温暖起来,医生才会有品牌。一个有温度的医生,应该是一个尊重生命、懂得谦卑、有一颗柔软的心的人,应该尊重患者体验、尊重生命规律。这样的医生才是有品牌的医生。”

以下为白剑峰演讲实录:

今天天气比较冷,我想谈一个比较温暖的话题:“做一个有温度的医生”。在座的都是青年医生。主办方给我的题目是谈谈年轻医生们如何树立自己的品牌,我觉得只有让医学温暖起来,医生才会有品牌。

_D4S0668

(人民日报经济社会部健康版主编白剑峰认为,一个有温度的医生应该是懂得谦卑的人,谦虚不自大。供图/北京新里程肿瘤医院)

敬畏生命

有温度的医生首先应该是一个高智商+高情商的人。医学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所以医生应该是科学家+艺术家。

有温度的医生应该是一个敬畏生命的人。在患者心中,医生是仅次于神的人。当你在路上昏倒的时候,赶来救你的是医生。到医院里边,你赤裸裸躺在手术台上,任医生给你打麻药、开胸、开颅、开肺,你都很心甘情愿,为什么?你信任他。肿瘤医院经常给患者做化疗,那都是毒药,病人愿意让医生把毒药打到身体里头,因为他们信任医生,这是一种托付。如果对不起病人的这份托付,就辜负了医生这份神圣的职业。

一个有温度的医生应该是懂得谦卑的人,谦虚不自大。20年前我刚当记者的时候,采访的第一位医生是著名脑外科专家屠规益教授,没想到我遇到的是一位真正的大医。有一个细节深深地打动了我。他每次做完手术,不管手术台的病人年纪大小、职位高低,他都会俯下身,轻轻地在病人耳边说一句:“对不起,你辛苦了。”就这一句话,很多人做不到。有一位年轻医生让屠教授给他做手术,做完以后泪流满面,年轻医生说,“就这么一句话,让我懂得了怎么做人”。

谦卑有很多种表现。网上流传一张照片,一位口腔科医生给儿童做口腔治疗,由于体位不太方便,他就跪在地上做手术。这照片在网上热传。虽然医生跪下了,但是他的形象更高大。在深圳一家医院手术室,有个孩子在手术过程中突然嚎啕大哭,一位护士一看明白他是饿了,马上过来喂奶,原来这护士也有一个吃奶的小孩。这组照片发出去以后,大家非常感动,这也是谦卑的力量。

真正的医患沟通有时是心灵的沟通

有温度的医生还应该是一个善解人意的人。湖南一位年轻的麻醉师,遇到一个剖腹产的聋哑病人,没法交流,怎么告诉她、让她懂得呢?他急中生智做了几组漫画,把麻醉过程、手术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全部画下来,画了一幅图,使聋哑产妇马上心领神会,所以手术迅速完成了。这位医生被网友们称为“漫画哥”,他就是一位善解人意的人。其实真正的医患沟通不一定是语言沟通,有时候是心灵的沟通。

一位有温度的医生还应该是一个敢为患者冒风险的人。很多医生遇到高风险的患者,宁可选择不做,因为可以保全自己的名声,但是患者失去了手术的机会。有一位眼科医生遇到一位70多岁、视网膜病变的糖尿病、尿毒症患者,患者当时已经看不见了。家属问能否做手术,鉴于患者年事大夫已高,何况还是尿毒症患者,大夫不建议做手术。但是家属苦苦哀求。后来医生决定冒险给老人家做了手术。老人马上就恢复了0.1的视力。就这0.1的视力让这位老人抱头痛哭,和儿女们抱在一起。老人说,我终于知道什么是白天、什么是黑夜了。但是很遗憾,过了一星期这位老太太因为尿毒症去世了。当儿女找过来的时候,医生心里咯噔一下。结果儿女们是来表示感谢的,他们的母亲看着亲人,很安详地离开了世界。所以,一个敢冒风险的医生一定会得到病人的回报。

以心换心,体验患者的感受

有温度的医生还应该是一位以心换心的人。胡大一是我国著名的心内科教授。他在河南的火车上偶遇一位病人心肌梗死。该病人以前做过一个支架,后期没有管理,也没吃药,现在非常危险。胡大一教授马上联系河南省人民医院心内科主任。火车到郑州站,马上有医护人员来接。胡大一教授本来要回北京,怕出现意外,直接陪着病人护送到医院。到医院以后做检查,医生发现病人需要放两个支架。病人家里条件不好,一直犹豫。在胡大一教授苦口婆心的劝说下,患者家属终于同意。病人手术做得很成功。

有温度的医生还应该是一个尊重患者体验的人。我国医学界的泰斗林巧稚女士,并不是做了很多疑难手术,而是做过很多小事情感动了人,令人铭记于心。华益慰教授是前总书记胡锦涛唯一批示过的重大医务人员典型。在每次听诊之前,华益慰先把听诊器焐热了再用到患者身上。还有一位B超神探贾立群,他天天给孩子们做B超,尤其是冬天,耦合剂在皮肤上非常凉,他就在暖气上一排一排烤热耦合剂。这就是他的换位思考,能够体验患者的痛苦,尊重患者的感受。

日本静冈县有一家全世界非常有名的肿瘤中心。这家中心的LOGO是一颗心,就像富士山飘的两朵云。这个心就是它的理念,用心来做事,用心对待病人。无论是多大的专家,每做完一台手术,都会一起和护士把病人送到病房,和病人家属告别以后再走,留下麻醉医生在那儿一直守候着病人直至完全清醒。主刀医生会去病理科亲自送病历,下午再组织讨论。很多人千里迢迢、飘洋过海去日本看病,就是因为服务做得到位。但是在我们中国的医院里很多大牌医生都是只做关键部位,从来不会做全程,中间就离开了,病人也不知道谁做的,甭说睁开眼看看主刀医生了,这就是我们之间的差距,在人文方面的差距。这家医院还有一个很独特的地方,由于有些癌症病人会散发某种异味,医院专门成立了一个气味研究所,研究各种癌症散发出来的气味,再相应地用给病人使用某种芬芳剂,让每位病人都有一种尊严感。

一双温暖的手,一颗柔软的心

一个有温度的医生应该有一双温暖的手。如果我是画家,要画一位医生,除了画他的眼睛,就要画他的手。如果我是摄影师,拍人像我必须拍他的手。如果没有手,这个人就没有灵魂,因为手是人的第二张面孔,好的摄影师、画家创作人像时,手必不可少。手的故事很多。医生的手都很金贵,到医院去,很少有医生主动伸出手跟我握手,为什么?我理解他们有洁癖,很多医生一天洗几十回手,只要一摸别处马上就得洗手,慢慢就洁癖了,这从医学角度上是为防止交叉感染。但是对于病人来说,多么渴望能够握住这双手。有些医生洗手的习惯不好,门诊里面,一个病人来了,他做完诊断,单子一开,病人还没走,就去洗手了,这会让病人觉得我真的那么脏吗?假如稍微晚洗一下手,等到这个病人离开,第二个病人进来的时候,当着第二个病人的面再洗手,是不是顺序一变,马上每个人都有被尊重的感觉?

有一位肿瘤科的大夫每到冬天,口袋里都会放一个暖手炉或电热袋,保持手的温度。有人问他为什么,他说来我们这儿的病人都是肿瘤病人,很多到了生命晚期,假如我一伸手,他握住的是一双冰冷的手,马上心都凉了,觉得人生真的没什么活头了。但是假如他们握到的是一双暖乎乎的手,会马上燃起了对生命的希望,所以我一直要保持手的温度。这就是好医生,体现在细节中。

有温度的医生应该有一颗柔软的心。微信圈里流传过这张照片,在浙江,一个小萝莉遇到了一个好大叔,一位医生叔叔。这个小女孩到手术室里又哭又闹,麻醉师没办法麻醉。这个时候一位石大夫马上掏出手机,把里边的趣趣英语打开,因为他女儿也6岁,他知道孩子们喜欢玩这个,一玩这个小女孩就不哭了。麻醉师趁机就把麻醉做了。这组照片的力量真的足以打动人心。

所以各位年轻医生,其实今天让我说做品牌,我故意不说怎么做品牌,这就是品牌。当你这一个动作无意中被拍下来以后,这难道不是你的品牌吗?这是没法装出来、做出来的,就是自然流露出来的。

尊重生命规律

一个有温度的医生还应该是一个尊重生命规律的人。台北市市长柯文哲之前是一个著名的大夫,他有一句话说得非常到位,他说,“医生只是生命花园的园丁,大自然有春夏秋冬,园丁能改变这种规律吗?没有办法,园丁只能让花在春夏秋冬里开得更好看一点。医生有办法改变生老病死吗?没有,医生只是让人在生老病死之间活得更好看一点”。我觉得他已经把生命的规律说透了。

作为医生既要拯救生命,也要安抚死亡。中国很多病人临终的时候在医院都经历了一次痛苦的折磨,医生总是去插管、按压、电击,最后让一个人死得非常不体面,很多人生命最后时光都是在重证监护室里度过的,没有亲人的陪伴,只有机器的报警声,浑身插满管子,痛苦得不知向谁去诉说。

最近有一个机构做了一个名为“2015年度死亡质量指数”的全球评选。我们经常说生命质量、生存质量,这里它提出了死亡质量。在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英国排名全球第一,大陆排名倒数第九位,不如台湾,也不如香港,这就是差距。我们谁也不愿意谈论死亡,其实生是偶然的,死才是必然的,死亡必然是生命的最后归宿。我们要理解死亡,死亡并不是医学的失败,而是每个人都必须经历的过程,医生绝对不能够阻止和消灭死亡,但是医生能够让人在死亡面前没有恐惧。其实对于很多肿瘤患者来说,在生命最后阶段给他们最好的礼物是什么呢?是一段温暖的陪伴,是满足他一个小小的心愿。假如他有一个心愿是吃一碗炸酱面,你就让他吃;他要听一首老歌,你就陪他听。在这种温暖中离开世界,才是美好的死亡、有尊严的死亡。

在日本千叶县的一家医院,有一位肿瘤患者到了晚期,他的家人陪伴他来到这家医院。患者想要看看医院的太平间,陪同护士一按电梯,直接就往上走。家属说我们要看太平间。护士说我们的太平间就在最顶层。他们到了太平间一看,每一个房间都有阳光。为什么医院把太平间放到最顶层?因为这里是离天堂最近的地方,这里有阳光、有温暖,很舒适、不寂寞。看完这个景象以后,老人决定在这儿住院了,他说他愿意在这里离开人世。这就是他们的人文关怀。

与死亡和解

一个有温度的医生不是和死亡抗争的人,而是和死亡和解的人。医院是人生的最后一课,因为人生不仅仅是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而且是一场没有人陪伴的孤独旅行,人最终都是一个人走的,医生能够做的就是和病人一起感悟人生。

有一位小患者得了白血病,经过了痛苦的放疗、化疗以及很多的治疗之后,也没有什么效果。有一天这个小男孩突然跟医生说:“大夫,我不想在这里受苦了,我想好好地走。”说完这句话以后,医生的眼泪一下掉下来了,因为这是一个12岁小男孩跟他说的。后来他把孩子的父亲找来,彻夜长谈,最后做出了一个大胆决定,让孩子出院,说你想到哪里就到哪里去。孩子说我想到迪斯尼乐园玩一玩,爸爸就带他到迪斯尼乐园走了一趟,回来以后孩子非常高兴,一周之后离开了世界。后来医生跟爸爸说:“这是你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也是最后一件礼物。”

有人说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生和死,而是病人站在医生面前,你只看到了病,没有看到人。我觉得一个好医生,应该是一个有温度的医生,一个能够看见病人的人。

最近有一篇,微信里有一篇文章传得很广,名为《穿白大褂的颠覆者》。现在一大批一生都开始离开了体制的束缚,开始自己创业了,比如上海就有这位著名的张强医生,他组建了“张强医生集团”,很多医生加盟到他的团队,做得非常优秀,现在已经开始盈利。在南方的广州也有一位中山大学附属六院的林锋医生,他没有离开体制,但是他做了一个“医生工作室”,在周末兼职去为一些病人看病,当然,收费比较高。在北京阜外医院也有一位副主任医师孙宏涛,他成立了“大家医联”,联合了北京的大牌医生,利用周末时间、业余时间去其他的医疗机构出诊,这都是一种创业的形式。还有一位协和急诊女超人于莺,过去是微博红人,后来成为了美中宜和的合伙人。外面的世界很大,想去的可以去看看,但是我觉得首先你应该是一个有温度的医生、一个暖医,才有可能成为一个有品牌的医生。

(本文为筑医台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