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此,著名心血管医生胡大一。他说:“作为医生,我的理想是让中国人少得病、晚得病、不得病。让病人得到最好的、永久的效果,让不富裕的人也能看的起病、看的好病,让患者活的幸福、美好、有尊严。这也是我从医的初心。政府已经提出健康中国战略,我觉得未来一定能实现。”
胡大一教授
出生在医学世家的胡大一自幼收到父母亲的熏陶。父亲李公恕,是位眼科名医,曾为中南地区铁路系统医疗卫生事业的创建和发展作过突出贡献。母亲胡佩兰作为一名妇产科医,70岁从郑州铁路中心医院退休后,坚持在社区坐诊20多年,“不为良相,便为良医,要做个好医生,让穷人能看得起病。”是她一直坚持的理念,这个观念也深深的影响着胡大一。今年71岁的他,和母亲一样,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健康公益事业中。
医疗被动化和碎片化,是胡教授近期提出的两大问题。现在大部分的人,不论是个人收入、商业保险,还是国家投入,大多都用在得病之后,和疾病的复发。胡教授说:“疾病综合期插一身管子,气管、胃管,反复发作。是人最痛苦、花钱也最多的时候。提前不预防,得病之后等着再次复发,这就完全是一种被动的医疗服务模式。”
另外,胡教授还提出现在的医疗服务带是断裂的。他说“人从胎儿到新生儿,其实一生都需要健康保养。 没病的预防病,晚得病、不得大病,得了病的人要真正做好病后的管理康复。目前这个部分没有人做,大家都火烧中断。都在抢支架、手术刀、药片,因为这种东西最容易带来看得见摸得着的效果。比如放了支架血管开了 、吃了药血压降下来了。但实际上这没有形成一个预防治疗、疗养康复的一种完整全生命链,所以是碎片化的。”正是这样的现状,导致形成了大城市某几家大医院高度的人才技术垄断的现象, 大医院像春运期间的火车站,看病挂号有时候甚至要提前一个月甚至几个月。
胡教授将人比作一个汽车,再好的汽车如果靠大修是开不长的,人也是一样,我们现在的医疗现状就是只卖汽车没有4S店,因此胡教授呼吁“大办健康慢病的4S店”,加强健康慢病的管理服务和关爱。
10月26号,在三门峡开往郑州的G672次列车上,15号车厢的中年男子李翔在火车上突发心脏病,胡教授刚好在同一趟列车上,参与急救之后,胡教授亲自将病人送到医院,病人脱离了危险。据胡教授介绍,这名患者今年四十岁,三十五岁的时候得过心肌梗死。手术放了两个支架。“因为自我感觉恢复不错,就擅自停药,导致这次发生二次心肌梗死。医疗的碎片化和被动化是现在存在的两大问题,这名患者盲目停药的行为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由于没有个体化的管理,患者不知道有的药是不能停的。不注重预防和康复就很容易引起二次复发。”
火车上的李翔,正是因为大病之后没有正确继续康复治疗,才导致二次心肌梗死。胡教授告诉记者:“药物要做好三项的管理,有效性、安全性、医从性,因为不同的患者、年龄性别、医保条件不一样,承受的能力也不一样。所以要有所选择、个体化的把血压降下来,这个叫有效性。第二是安全性,因为药物都是双刃剑,多种病共存,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让一旦出现副作用也变成很要命的事。所以一定要主动提醒及早发现、及早处理。而医从性就是要坚持用药,有很多药是不能停的。做了支架的患者,体内存在金属遗物,如果把阿司匹林停了,肯定会长血栓。不长才怪呢,这样肯定会出问题。 ”
胡教授认为每个人应该做好个体化的五个处方:分别是 “药物处方”、“心理处方”、“运动处方” 、“营养处方”和“戒烟处方”。有心理、有药物、也有生活方式,让每一个病人和他的家人对他有一个全面的了解。通过这个过程培养了一个个的患者让他自己学会管理自己,以及家属帮他管,也就变被动为主动。这样医患关系、患患关系、医医关系三种关系将会全盘走活。
来源: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