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筑医台 记者:赵玉洁

近日,在由筑医台与《中国医院建筑与装备》杂志社、《建筑技艺》杂志社、中国中元国际工程公司联合举办的首届国际医疗/养老创新发展与建筑设计高峰论坛上,瑞士Lemanarc建筑及城市规划设计事务所合伙人之一、首席设计师张万桑接受了筑医台专访。

印象中的张万桑是一位酷酷的、略显高冷的建筑师,这一猜想或许源于对他英文名Vincent的直观感受。但在近一个小时的采访中,他的谦逊随和却出人意料。

张万桑六十年代生于北京,八十年代末赴瑞士深造,是最早成为瑞士联邦建筑师及工程师协会注册执业建筑师的华人之一。

瑞士Lemanarc建筑及城市规划设计事务所于2000年在莱蒙湖畔的洛桑创立。莱蒙湖形似一张弯曲的弓,所以也被称作莱蒙弓。“这里有美丽的山水和迷人的光线,曾激发一代代国际设计大师的灵感。”张万桑说,设计事务所取名Lemanarc ,就是为了表达对这里灵感源泉的敬意,他对“园化建筑”的追求也始于此。

屏幕快照 2015-11-09 下午3.49.17

如今,Lemanarc事务所已在诸多领域取得丰硕的研发和设计成果,特别是为医疗、养老行业独创设计的“治疗花园”系列作品。

“在千城一面的水泥森林里,作为建筑师的我,梦想着城乡处处花园的那一天。”这是张万桑向筑医台表达的心声。

市中心一座安静的岛

张万桑说,在平时与院长们的沟通中,他们往往认为,建筑师就是盖个楼,关怀由医护人员来提供。“但实际上,我一直在思考这个课题,也尝试通过一些实践来探讨,建筑本身是否能够成为医护人员延长的手臂,是否能够主动提供关怀?”

答案是肯定的,这一理念在南京鼓楼医院南扩新院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120多年前,加拿大的马林医生创建了南京鼓楼医院的前身,他带来了西医技术,还有他作为基督教传教士对于医院和医学的理解。在这家医院里,对心灵的治疗和慰籍被放在与治病同等重要的位置。然而,处于另一文化语境下的中国人如何能够接受到这类关于心灵关怀的暗示呢?

市中心一座安静的岛、一座对病患和弱者关爱的岛——基于这样一种定位,张万桑有意将建筑体与周边场所孤立开来,强化了对市中心“医院岛”的表述。南京鼓楼医院南扩新院住院部中庭使用钢、磨砂玻璃和屋顶结构撑杆作为射灯,四周调出的小型医生会议平台等设计细节都源自对教堂礼拜的灵感,希冀唤起对教堂崇高纯净的体验。

医生的诊疗活动也更多表现为流动的概念。南京鼓楼医院中共享的医生流和医生池的整体网络式设计不仅集约利用了医护资源,同时允许医护人员对病患的跟踪照料可以无时无处不在。

屏幕快照 2015-11-09 下午4.13.36 屏幕快照 2015-11-09 下午4.10.17

让花园小些,再小些

南京鼓楼医院南扩新院的设计核心是将医院花园化,获取无处不在的花园。然而,苑囿式的大花园空间对于该院高密度区域显然是一件过于奢侈的事。坚持这样做,只能导致建筑物更加地高耸离地,造成更多的超人性尺度空间以及城市交通和能量的浪费。

“那就让花园小些,再小些吧。”张万桑认为,今天我们比任何时候都需要多些更小尺度、更贴近生活的花园空间。在新院中,他依据共享和私密的程度构建了三个层级的花园:除了从北至南6个大型的为医患及城市公众所分享的花园外,还有30多个小型介入式花园,以及编织在建筑外立面上的为每个房间提供的私密窗前花园。

“这种缝缀在每个病房窗前的绿色空间并不是一种标准化意义上的花园,但却更为细致贴身地传递了对病患的关怀。”张万桑说。

55

医疗建筑也需要乡愁

乡愁是一个说不尽的主题,古今中外不知有多少人为之魂牵梦绕。从建筑师的角度看,乡愁是引发建筑师追求梦想的动力,在他们的作品中,要“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留得住乡愁。”

“这就涉及到关怀的文化性。你要关注到被关怀对象的文化属性,站在他能读取到关怀的视角。”张万桑以他在瑞士做的一个医院为例,“这个项目位于阿尔卑斯山脚下。在材料的选择上,我们使用了当地的树木和石头;医院只有2层,屋顶与阿尔卑斯山谷地带的绿化完全融合在一起,不分彼此。”

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而隐于阿尔卑斯山脉,应该也是一种蛮高的境界吧。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寻找和提炼是张万桑和他的伙伴们一直在努力做的。在南京鼓楼医院新院的设计中,张万桑对立面设计的灵感就来源于中国传统的窗纸。他认为,“窗纸”使室内的光线不会太强,也不会太暗,明亮且柔和,类似于现在的毛玻璃。他们提炼了这一元素,应用于该院外立面,使整个建筑外观看起来像编织在一起的窗纸。这个设计也和地处文化古都核心区的新院建筑整体氛围有机地协调了起来。

而在张万桑参与的深圳大学附属医院项目中,传统剪纸艺术成为设计师的灵感来源。这所医院建筑的边界部分都通过遮阳板挑出,营造出像剪纸一样层层叠叠的效果,而所有这些挑出形成了医生办公室背后的休息交流的外部空间。这种处理手法让一家大型医疗机构变得很美、很轻松、很柔和。由于它运用中国传统文化中提炼出的元素,因而十分符合中国人的审美感受。

张万桑认为,中国现在大量的医疗建筑对关怀的文化属性探讨得远远不够,或者说过于粗糙。“你看,这三幅图片中,哪个是机场,哪个是商场,哪个是医院?”张万桑向筑医台抛出这个问题,几乎一样的空间尺度、豪华装修及工业化气息让人无从分辨。“国内医院越建越大,成为基于人的运动轨迹形成的庞大空间,充满帝国主义气息。这绝对不是我们心中想要的能够感受到医疗关怀的场所。”

采访中,张万桑提到最多的就是“医疗建筑应该主动提供关怀”这一理念。“其实,医院的英文直译过来就是Healing garden(治愈的花园)。关于医疗和关怀的体验应该是医疗建筑的本质。缺少了这个本质,医院就不能称其为医院,而沦为‘医场’。”张万桑表示。

66

在今后的项目中,争取少留遗憾

在张万桑眼中,一座理想的医院应该是这样的:

“首先,它一定不是以大取胜。现在国内很多客户一上来就问,‘你做过多少张床的医院’。这是很大的一个误区。”

“此外,医院建筑应该贴近人的尺度,能够提供细致的关怀。当然,我并不是反对医院的高效,设计要为运营服务,但是我们要意识到其为病人提供关怀的本质,让病人能比平时得到更为细致的关爱,这样他才不会抗拒,进而对医院产生一种发自内心的好感。”

在近年来国内医院的大规模建设热潮中,Lemanarc事务所接的项目并不很多。张万桑坦言,不希望超出自身的业务负荷,“不是说多了做不了,而是我们宁缺毋滥。”

他认为,目前国内医院建筑同质化现象很严重,虽然硬件水平跟了上来,但细致度上差距还很大。“单就ICU病房的吊顶布灯这一点,在瑞士医院,每张床两侧都有灯,但正对着病人头顶及风口处不会有灯。而在中国ICU病房,床和灯的位置关系,包括出风回风,很少有正确的。这是一个文化觉醒的过程,不可避免。”

目前,Lemanarc事务所在国内各地区均有在建项目。但张万桑坦言,即使是鼓楼医院南扩工程这一口碑之作,仍然心存些许遗憾。

“如果现在重新来做,我会进一步增加服务的元素,让建筑更积极地提供关怀。其实,之前已经为这些元素预留了位置,但是甲方并没有按照方案来做,比如之前我们在立面中设计了自动灌溉管,但或许观念过于超前,并没有被采用。”张万桑表示,今后有机会会将这些元素补充进去。

(以上图片资料由张万桑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