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卫生关系千家万户的幸福安康,是十分重大的民生问题。“十一五”期间,省委、省政府把加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增进人民群众健康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加强领导,加大投入,制定出台了一系列符合陕西实际的卫生改革发展政策措施。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卫生系统以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为目标,锐意改革,扎实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呈现健康快速发展良好态势。

  卫生资源总量大幅增加 服务能力显著提高“十一五”期间,我省各级从解决群众看病难入手,进一步加大卫生投入,调整资源布局,服务能力明显增强。全省医疗卫生机构数从5366个增加到8565个(不含村卫生室)。床位数从10.67万张增加到13.45万张,每千人口床位数从2.88张增加到3.49张。卫生从业人员从16.52万人增加到20.05万人,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数从3.69人增加到4.23人。村卫生室从21938个增加到25334个。全省医疗机构总诊疗人次由5332.76万人增加到9228.58万人,年总出院病人从181.17万人次增长到338.90万人次,住院病人的手术人次从42.9万增加到70.11万,年平均病床使用率从53.91%提高到72.30%,出院者平均住院日从9.89天缩短到9.3天,住院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从90.69%提高到93.07%。人民群众医疗服务需求得到更好满足,看病就医更加方便。

  公共卫生工作成效显著 主要健康指标进一步改善“十一五”期间,我省认真贯彻“预防为主”方针,进一步加强各级疾病预防控制、妇幼卫生、卫生监督、地方病防治、精神卫生和采供血等公共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和人才培养,加强重大传染病防控,大力开展了针对妇女、儿童、老年人等重点人群的卫生保健项目,更多城乡居民开始享受针对重大健康问题特别是慢性非传染病的规范化服务。全省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率由328.12/10万下降到230.51/10万,死亡率从0.65/10万降低到0.45/10万;全省农村住院分娩率从88.06%增长到99.23%,新法接生率从99.41%增加到99.79%,3岁以下儿童保健管理率从86.13%提高到93.03%,孕产妇系统管理率从88.81%增长到94.17%;2009年全省实现以省为单位消除碘缺乏病防治工作阶段目标,克山病全部实现国家基本控制区目标,主要地方病危害实现基本消除目标。宝鸡市和西安市荣获“国家卫生城市”称号。全省已建成神木、礼泉、柞水、千阳、杨凌、旬邑、凤翔、凤县等8个国家卫生县城,命名了24个省级卫生县城,596个省级卫生单位,9个省级卫生镇,61个省级卫生村。全省农村改水累计受益人口从1982.13万人增加到2786.9万人,农村自来水普及率从31.41%增加到87.55%。城乡环境卫生状况有了明显改善。孕产妇死亡率从62.53/10万下降为42.2/10万;婴儿死亡率由28.65‰下降到12.13‰;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由32.77‰下降到13.53‰。全省城乡居民健康水平显著提高。

  卫生投入大幅增加 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快“十一五”期间,我省各级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理念,把坚持政府主导,加大财政投入,作为实现公共医疗卫生公益性质的重要手段,卫生投入有了大幅增加,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和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快。“十一五”期间,各级政府卫生投入累计达230亿元,比“十五”的98.3亿元增长了1.3倍。省级每年各安排1000万元用于全省县级医院能力建设、全省疾控中心能力建设和全省卫生监督机构能力建设;每年安排3800万元用于计划免疫和艾滋病、结核病等重大疾病防治;每年安排750万元用于地方病防治;每年安排妇幼保健机构能力建设经费500万元,农村改厕400万元。五年累计安排我省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项目3089个。其中,安排建设县医院、县中医院172个、县妇幼保健院54个、乡镇卫生院1276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92个、村卫生室1490个、精神卫生机构5个。2008年省政府开始实施民生八大工程,卫生项目总投入122.94亿元,用于农村卫生、城市社区卫生、公共卫生、中医药发展等项目建设。其中,安排卫生系统灾后恢复重建项目696个,总投资23.47亿元。认真贯彻“以农村为重点”的卫生工作方针和中央“强基层”的要求,着力加强农村卫生和城市社区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在全面实施了中央国债项目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与发展规划和扩大内需中央健全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规划的基础上,2006年省政府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若干意见》,实施了《乡、村两级卫生机构设备配置规划》。投资2.14亿元为1700多个乡镇卫生院和2万多个村卫生室配置基本诊疗设备。

  省财政从2009年起,投资2.6亿多元,建设标准化村卫生室2.6万余个。实施了《陕西省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与发展规划》,建设标准化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333个,按照每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0万元,社区卫生服务站30万元的标准,为198个社区卫生机构配备基本医疗设备。经过投入和建设,全省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基础设施有了明显改善,面貌焕然一新,基本医疗设备得到更新和添置,医疗卫生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医改取得阶段性成效 人民群众开始受益省委、省政府对医改工作高度重视,2009年5月在全国较早出台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并结合我省实际陆续制定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文件,明确了我省医改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目标、政策措施和近期重点工作,着力通过制度创新解决体制性、机制性、结构性矛盾,用基本制度维护人民群众的健康利益。按照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的原则,“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全面落实改革任务。

  两年来,卫生改革的各个领域都取得重大进展和明显成效,人民群众开始受益。——新农合制度有效缓解农民看病难。筹资水平由最初的每人每年30元提高到150元,参合农民2586.7万人,参合率达到了97.3%。统筹区域内按政策平均住院报销比例由45%提高到65%以上,最高报销金额达到了当地农民年人均纯收入的6倍以上。农民有病不再拖、不再扛。我省创造的新农合住院单病种定额付费和“报销直通车”的工作模式,经验在全国推广。——对口支援让农民在家门口享受到城市三级医院诊疗服务。组织开展城市二、三级医院对口支援乡镇卫生院和县级医院工作。全省41所三级医院对口支援77所国家和省定贫困县区医院,22个县级医院与江苏省建立了支援协作关系。开展新技术新业务达到了1000多项。729个乡镇卫生院与二级医院建立了对口协作关系,开展新业务2000多项。——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让城乡居民不得病、少得病。城镇和农村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率分别为59.9%和64%;完成城乡65岁以上老人体检270.74万人,体检率达86.2%。儿童系统管理率91.7%、孕产妇系统管理99.8%;住院分娩率96.1%;高血压、糖尿病、重性精神性疾病等慢性病管理119.8万人。农村孕产妇免费住院分娩项目覆盖全省104个县(区),有51万多户农村家庭受益,平均每例免费达到了700多元;农村孕产妇免费补服叶酸覆盖人群达到了96%以上;免费为15岁以下儿童补种乙肝疫苗工作三年任务两年完成,接种率达到了97%;完成农村妇女宫颈癌免费检查43万例、乳腺癌免费检查2.5万例,超额完成国家下的任务;累计完成农村改厕任务48万多户;开展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手术,每例补助800元,2.1万余患者重见光明。——推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缓解群众看病贵。群众看病贵主要是药品贵。为有效降低药品虚高价格,我省在医改中把积极推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作为缓解群众看病贵问题的重要措施。对基本药物实行集中采购、统一配送、零差率销售,并将基本药品全部纳入了新农合报销范围。在先行试点的基础上,于2010年底实现了全省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制度全覆盖。全省基本药物集中采购中标品规零售价格与国家零售指导价或限价相比,平均降幅为46.14%和50.84%,试点乡镇卫生院门诊和住院费用平均降幅达到三分之一左右。老百姓从改革中真正得到了实惠。——公立医院改革让公立医院回归公益性质。

  长期以来,由于政府投入严重不足,医疗机构“以药养医”,“大处方”、重复检查等过度医疗行为成为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一个重要因素。宝鸡市作为卫生部确定的国家公立医院改革试点联系城市,在卫生部和省市政府的精心指导下,2010年5月26日,试点工作全面启动。对县级公立医院改革,提出从完善县域卫生规划、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建立有效协作机制、充分发挥中医药作用、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稳步推行基本药物制度、加强医疗服务质量控制等7个方面进行重点探索。同时,省政府确定将子长、镇安、阎良、神木作为省级医改试点县区。2010年8月,省政府在子长县召开了全省医改现场会议,推广了子长县以建立平价医院为主要内容的改革经验。

  11月,国家卫生部在子长召开了全国县医院改革发展现场会,向全国推广子长医改经验。目前,全省已有35家县区医院借鉴子长经验启动了改革试点,改革目标直指“平价医院”,让公立医院回归公益性质。回眸我省“十一五”卫生事业改革发展的辉煌成就,为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展望省委“十二五”规划建议宏图,我们满怀信心,朝着惠及全体百姓的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目标而奋力迈进!

  (葛云峰 车喜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