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筑医台 作者:马志晖

10月30日,由《中国医院建筑与装备》杂志社、《建筑技艺》杂志社、中国中元国际工程公司联合主办的首届国际医疗/养老创新发展与建筑设计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

本届论坛以“创新与传承”为主题,聚集了国内外顶级行业管理者、投资建设者和建筑设计师,围绕政策走向、发展模式、服务体系、空间规划设计等内容展开智慧碰撞。

QQ截图20151030215732最近五年,我国老年人口每年增加860万人,老年人口总数从1.78亿增长到2.21亿,在人口总数中的占比也由13.3%增加到16%。

鉴于人口老龄化的严重形势,刚刚落幕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如何有效构建多层次、多形态的养老服务模式,借鉴创新发展思路,建设适宜规模和体系的医疗、养老服务机构,这是值得行业关注和应对的紧迫问题。

国家卫生计生委体制改革司原副司长刘殿奎、全国老龄协会副主任阎青春、中国中元国际工程公司董事长丁建、中元国际首席建筑师黄锡璆、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院长刘玉村、北京老年医院院长陈铮、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周颖、瑞士Lemanarc建筑设计部设计师张万桑等中外嘉宾出席了本次论坛。

以“新视角解读现代医院建筑设计创新与发展”为主题,黄锡璆着重介绍了精益设计的理念在医疗设施规划中的应用。他表示,精益设计是针对医疗建筑设计的一种系统化探索方法,它关注并归纳出安全、不浪费的运行程序。“我国医院在医疗活动中存在不必要的运输、过量负荷、重复作业等8种浪费。我们对医院的流程设计,需要精心策划,尽量使其活动增值,同时尽量减少、限制并消除不必要的非增值活动,从而实现运行成本降低,改善服务”。

刘玉村以一位医院院长的视角,谈了他眼中的医院建筑。刘玉村利用北大第一医院历年的改扩建实例,分析医院建筑设计对医疗氛围的影响。对于未来医院建筑的设计,他用“为了谁、干啥用、建在哪、建多大、建啥样”五句通俗易懂的话来阐述。刘玉村认为,中国医院建设已完成了更新换代,接下来的工作是需要“回归正道”——建筑设计要符合医院的历史文化。

来自德国的PEG医疗建筑设计师事务所董事长Heinzpeter Schmieg表示,我们为老年人设计的建筑,也是为我们自己所做。

以下是部分演讲嘉宾的演讲内容摘要:

上海亲和源老年社区副总经理华山:

“养老不能闭门造车,要充分利用最先进的科技手段与技术力量,达到最完美和最完善的养老服务体系。养老品质的体现就是健康和快乐。老年人的健康,一方面有赖于医疗干预,一方面有赖于健康管理,其中,健康管理就是医养结合的重要内容,还有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健康准备,这是一个很大的知识体系。”

北京老年医院院长陈铮:

“老年人存在年老体衰、多病共存、失能失智等特点,需要照护、治疗、康复和护理的任务特别繁重。对此,老年医院建筑的特点是需要满足生物、心理、社会、环境需求。所谓生物需求,就是病人起居适宜,医疗、康复、护理便捷,避免意外;而心理需求,则是照顾老人的尊严、孤独感、歧视、恐惧等心理。”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周颖:

“过去,老年住宅要方便老人的衣食住行,我称之为基本要求。但是,仅仅停留在基本需求层次上还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要满足更高的要求。通过建筑空间的合理组织,帮助老人自立,焕发生活热情,维护生命尊严。

瑞士Lemanarc建筑设计部首席设计师

张万桑:

“关怀是不可替代的。关怀可以是主动的,也可以是被动的。建筑空间里可以有不同的关怀者,也可以用空间来关怀他人。”

本届论坛历时一天半,来自全国各地的医疗、养老服务业从业者近三百人参会。筑医台资讯站(http://newsold.zhuyitai.com/)和筑医台微信公众平台将对本次论坛进行详细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