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由《中国医院建筑与装备》杂志社、《建筑技艺》杂志社、中国中元国际工程公司联合主办的首届国际医疗/养老创新发展与建筑设计高峰论坛的第一天。要问哪位演讲嘉宾的粉丝最多、掌声最火爆,当属北大医院院长刘玉村。
这位自称“最受中老年妇女喜爱”的院长一向以幽默、犀利著称,曾经抛出很多“非主流”、却道出医护人员心声的观点。
在本次论坛上,他依旧不改“麻辣”本色,与参会者畅聊他眼中的医院建筑到底应该是啥样子。
刘玉村称,“中国的医院已经实现了更新换代,并且丰富多彩。我们现在的医院建筑和外国没有区别,在硬件上已经完成了一次革命。中国医院还没有实现‘为了病’到‘为了人’的过渡。为什么?因为医院的建筑标准里没写!”
以下内容为刘玉村演讲实录:
呼吁医学回归正道
首先聊聊中国医院建筑的历史。以北京为代表,医院的大规模建设始于20世纪五六十时代,一大批标志性医院建成并投入使用。当时完全是政府投入,解决了百姓缺医少药的问题。当年医患关系是极好的,医生心甘情愿地付出,能够换回病人的尊敬。在那个年代,很多中央领导人的后代都学医。而如今,县长以上家庭的子女都没有人再学医,这是中国医学的悲哀。这些年,中国出现了一个特定时段的特殊历史景象,医院背负了过多责任。无论是在西方还是东方,医生都是最受尊敬的职业之一。但在中国,他们却要被骂、被打,甚至被杀。这种景象不可以长期存在,否则中国将走上一条与人类社会相悖的道路。
什么时候最精英家庭的后代选择学医,中国医学才真正回归正道!
再看20世纪70到90年代,北京建的医院有限并且规模不大。这是一段比较冷的时期。
2000年后,随着经济飞速发展及百姓需求的提升,在政府的支持下,北京的医院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这其中,院长们发挥了巨大作用。
而在外省份,医院建设一般以医院自主发展为主,高额贷款就要由百姓看病来偿还。这就引起了百姓对于“看病难看病贵”的极大不满。有人认为,医患关系乱了套,根本原因就是医院自主盖大楼,由此陷入恶性循环。
好建筑让医患有尊严
几个月前,湖北的长江段发生了沉船事件。作为医院管理者,我最关心的是人救上来送到哪里。我特别欣慰的是,在电视上看到伤者被送到了附近的县级医院,那县医院建得都非常好,老百姓看病终于能够有尊严了。回想起2006年,我曾带医疗队到山西长治地区的一家县医院。那家医院环境破旧不堪,医生穿着羽绒服,病人盖着厚厚的棉被、身上穿着厚厚的衣服。病人暴露肚皮做检查时,他的肚皮是冰凉的,医生的手也是冰凉的。当时这位病人绝对是没有尊严的。
怎样能够换回尊严?就是要有相对好的建筑、相对好的温度以及相对好的私密空间。
好在现在中国的县医院全都盖了新楼,装饰得很好。可以说,中国的医院已经实现了更新换代,并且丰富多彩。我们现在的医院建筑和外国没有区别,在硬件上已经完成了一次革命。
建筑标准要与时俱进
很多年以前,建医院就是为了治病,在相当程度上忽略了对人的关怀。欧美也是如此,在二战以后相当一段时期内设计的医院都是直奔“治病”主题而去,到了近代才开始特别关注人的需求。从“为了病”到“为了人”的过渡是一次革命性的变化,但中国还没有解决好这一问题。为什么?因为建筑标准里没写!中国人干什么都有灵活性,怎么这会儿就没有灵活性了呢?
况且中国社会发展那么快,却还死守着老的建筑标准,只盯着“治病”,医院刚建完就落后。这个责任该承担的人不承担,只是拿着标准说事。
因此,我希望在座的建筑师们能够尽快推动建筑标准的修订、改革,从行业角度陈词利弊,让未来的医院更适用人的需求。
医院应该跟着病人走
医院到底是干啥用的?过去我们常说要以病人为本,但绝不仅仅如此。医院建筑还得为了医生,如果医生工作不舒服,怎么能够看好病?所以必须要哄好医生。
此外,还要为研究人员服务,医院承载着为国家医学科技发展做贡献的使命。
还得为了教育。北大医院最主要的功能就是为了培养人才。我们就是为了医学教育而生的,如果背离了这一初衷,就与其他医院没有区别了。
现在中国有形形色色的排名。复旦版医院排行榜就拿一些指标来给医院排名,第一次排名我们医院排了第7名,然后第二年给我们排第8名,到了今年给我们排第10名,估计明年就要十名开外了。
是我们退步了吗?真的不是,因为外地的医院越盖越大。现在中国同级别、同档次的医院里面,北大医院是最小的医院。华西医院有5000张床,被评为“世界规模最大”的郑大一附院有10000张床。大医院的研究人员那么多,出的成果肯定多啊。
而作为中国第一个国立医院、拥有百年历史的我们,排名却在一再下降,对于一代代管理者来说,心里是什么样的感觉呢?
所以我们也希望规模能够扩张一点。不能光看国外医院的标准。比如,美国医院规定最大1800床,但我们人口是美国的3倍,所以医院规模也要成比例扩至3000床比较合适。当然这是我个人的看法。
当年北京最好的医院都在市中心,因为人口都聚集在市中心。北大医院所在区域直径3公里有5家三甲医院,但随着周围人口大规模外迁,西城只有100多万常住人口。相比较,朝阳医院服务于360-380万常住人口,海淀区的北医三院服务于380万常住人口。可想而知,我们要生存,要维持足够的住院量和门诊量,有多大的难处。
中心城区的大医院应该往外发展,跟着人走。但很多年来,没有人出来讲这个话,都是院长们凭着自己的感悟,自己的本事去争资源、争项目。
当然,京津冀一体化提供了一个很好契机,规定五环以内的大医院不能扩张。我觉得这是一个好事,医院应该跟着病人走。
外立面代表着医院文化
医院是为了人,人多,医院就得大,布局就得合理。我曾到过外地一家知名医院,一进门就是空旷、高高的大厅,两边是一排挂号机、取款机,但就是见不到人。医院要是见不到人是很恐怖的。大家都说互联网好,但如果到了医院,医生和病人只是通过机器对几句话,那会是怎样一种感受?
在设计医院时,是将大厅设计成高大上的空旷空间、给病人一种无助感,还是一进来是相对小的空间,让病人有温馨感,我觉得建筑师们有足够的智慧解决这个问题。我很坚持一种观点——眼里应该有人,不能全是机器,病人心里才会踏实。
医院外立面应该设计成什么样?中国有的医院过于花哨,搞得非常飘逸,颜色五花八门。问他为什么用这个颜色,因为院长喜欢。换了一个院长就再换一种颜色,没有一种连贯性。
如同穿衣服代表了一个人的品味,外立面也代表了医院的历史文化,颜色选择太重要了。建筑师在投标时如果把这个说清楚了,那您肯定就中标了!
北大医院的外立面是灰色,这是京城文化的特质,凸显了一种中庸、厚道。你看这个颜色,新的时候不新,旧的时候不旧,无论多大的雾霾都不显脏,看着就有一种踏实感。
我们2002年建成的外科楼、2008年建成的内科楼、2011年改造的妇儿楼、2012年建成的门诊楼以及刚刚改造投入使用的急诊楼,最高只有6层。这些建筑的底盘大,让人有一种稳当的感觉。并且因为我们楼不高,电梯又多,患者等电梯绝对不会有烦躁感。中国几乎没有这样的医院。
值得一说的是,由于我们院区很分散,为了连接第二住院部和门急诊,我们在9米深的地下挖了一条400米长的地道,正在装饰成文化长廊。坐着电瓶车,你能体验到北大医院的历史文化。这是中国第一条医院里的隧道,欢迎大家来参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