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5号线,北五环方向,沿途可见很多在建的工程,购物中心、住宅、商务楼,或者医院。

从天通苑南到天通苑,路东侧有一栋建筑,并不惹眼,却也有特别之处——与北方坐北朝南的建筑规律不同,它坐南朝北,像一个倒打的“L”。这里就是清华大学新建的附属医院——北京清华长庚医院(以下简称“清华长庚”),国际一流医学中心的定位,它将发展成为昌平区乃至北京北部的新地标。

1

低调的新地标

清华长庚由台塑关系企业捐建,医疗大楼也由台湾长庚纪念医院的工程团队设计并施工建设。

ÌìͨԷ¼¸Ê®Íò¾ÓÃñÅÎÍûÒѾõĴóÐÍ×ÛºÏÒ½ÔºÖÕÓÚÒÙÁ¢ÔÚ¾ÓÃñÂ¥ÁÖÁ¢µÄСÇøÀï¡££¨Í¼16¡¢18¡¢19£©ºúÌúÏæÉãJ125

8_meitu_10

2009年,经北京市人民政府的批复,清华长庚正式选址于北京市昌平区天通苑。昌平区人口近170万,全区仅拥有2家三级医院和6家二级区属医院,而面积达8平方公里的天通苑,这个号称“亚洲最大社区”,就有近40余万的常住人口,医疗资源更是有限,“居民们一直渴望着,在社区里能有一家综合型医院。从医院奠基开挖,大家就开始翘首企盼了,天通苑老百姓就医难的问题就要得到解决了。”2012年9月,清华长庚医疗大楼结构封顶,天通苑的社区代表宋卫东女士在封顶典礼上不无激动地说。成立运营后的清华长庚医院,将是昌平区规模最大的一家公立非营利性综合性三甲医院。

与台湾长庚纪念医院经济型的建筑风格相承,没有瓷砖、没有马赛克,只有淡红和灰白色相间的粉料涂刷,医院的外立面看上去很朴素,殊不知,低调的外表之下,是有内涵的清华长庚。

目前,医疗大楼内部精装修已完工。为最大限度地保护医疗使用环境,装修的物料,从选材到采购,都确保为一等品质;为保证病人的舒适性和私密性,看诊间的面积规划为20平米,妇科看诊间则扩大到34平米;38平米的标准病房里,另设置了坐卧两用的陪护床,希望家人能守护在旁,给予病人最大的精神支持。病房里除独立的卫浴外,还设置了单独的洗衣空间等等,从硬件的细节上体现以病患为中心,“要把钱用到病人来院就诊时真正需要的地方去。”清华长庚总执行长助理杨长青说。

10

万平方米的

“细琢”“精雕”

空间设置是体现建筑设计科学性、实用性的重要体现,尤其医院提供医疗服务,是在和病痛做斗争,和时间抢生命,设计者以此为出发点,对10万平方米的医疗大楼进行了从外而内、从点到面的“细琢”、“精雕”。

9_meitu_11

11

周边的居民路过医院,不乏评价“大楼坐南朝北盖不吉利。”那么,设计者为何要冒此大不韪?清华长庚的北面正接天通苑地铁站,早晚高峰的客流量很大,如何能让就医人群最快捷最方便地到院就诊,设计者最终决定,医疗大楼坐南朝北建设,这样人们走下天桥就可直达院区。“对于正常人来说,区区几分钟的路程不足挂齿,对于有症在身的病人来说,时间就是生命。”清华长庚医院王仲副院长说。同样,医院西临立汤路,为了有效争取入院的时间,医疗大楼的西侧设置了急诊的专门入口。

与国内一般的医院空间规划不同,清华长庚的医疗大楼整合了门诊、急诊、住院三大功能于一体,让所有的医疗行为在一栋楼内解决,以求最大限度地缩短病人和医护人员的诊疗动线。所有的门急诊、检查区域被集中在地下一层到地上三层。医疗大楼每层的面积大约为9000多平方米,本着垂直的距离比横向的距离短的理念,建筑者采取了空间叠加的形式,并依据科室的看诊量、相关性规划各科的位置。

例如,将门诊量较大的妇科、儿科、内科等科室设在一层,让多数病患在一层楼即解决看诊问题。放射科设在了二楼,对于内地的医院来说,这样的空间安排很少见,一方面是为了满足并方便一层急诊的随时检查,另一方面将放射科设在门诊的中心处,方便全院的检查业务,达到各科有检查需要的病人以平均最短的距离到达放射科室。重磅的放射设备对楼层的建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医院对设备的运输动线、楼层加固进行了详细的检讨,并为这项方便患者的规划投入了百万元的建设资金。

急诊科垂上方是放射科,方便检查;逐层叠加,垂上方是三层的检验科与病理科,方便检验和分析;四层是手术室,门诊区通过17部电梯、2部扶梯、12个楼梯,实现人员的上下流动。同样,紧紧围绕放射科的外科系统;手术室与产房、ICU的紧密结合;两侧为病房区,中间为护士台等等的空间设置,都在最细微的地方,隐藏着方便病人以最短的距离最快的速度获得医疗服务的内涵。

一栋楼里的速度化

6 3

2013年,台湾长庚纪念医院的行政中心主任访问清华长庚时提及长庚建筑与看诊量的协调问题。“林口长庚的医学大楼是35年前建的,建筑师说,如果医院早上、下午和晚上都开门诊,病人数量超过3000人的话,大楼将会爆掉。事实上,我们每天都看1万多个病人,这些人都在用很快的速度被服务着,然后离开。”当门诊、医疗、住院三大功能集中在一栋医疗大楼里时,如何实现速度化成为清华长庚关注的重点问题。

动线短从物理的角度提升了诊疗的速度,而建筑从医疗出发进行设计的奥秘还有很多,空间整合、资源共用就是重要的两点。

从医院的正门进入,右手边是挂号缴费区,挂号、批价、复印病历、咨询等功能都集结在这里,实现“通柜式”服务,而这里也将是医院人流最密集的地方,500多平米的面积也使这里成为医院当之无愧的最宽敞的地方,为了避免排长队的现象,医院设置了等候座位,并建立资讯系统,让病人取号坐等就诊。与缴费区相对的是门诊领药区,作为医疗服务的最后一个环节,病人由此取药后,即可出门离开院区。“能一层楼内解决的,决不上二层,能二层解决的,决不上三层。”张立东说。

为提升医疗服务的效率,走入清华长庚的门诊间,也会发现不同,如诊间对外的墙壁上开的小窗口,室内预留的两处电脑插口等等,这些都是方便医师快速诊断的设计所在。每间诊室设有一名医师及一位跟诊护士,病人挂号后,直接在诊室外候诊,将病历从小窗口投入,跟诊护士根据病历投递的先后为病人排号,并在电脑上输入相关信息,待医师接待病人时,就可直接问诊。同时,为免去病人确诊检查的奔波之苦,更快速地为病人提供全面性、高品质的医疗,配合着医疗服务的整合,建筑空间上也进行了整合,心脏内科与外科整合为心脏中心,神经内外科整合成神经中心等,中心的整合与建立,达成了以病患与疾病为中心,多个专科的专家组成团队进行协作的诊疗模式,即“整合式医疗”。

12

2013年12月,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医疗大楼建筑工程荣获北京市建委“结构长城杯”金质奖,该奖项是北京市对行政区域内新建的建筑工程,组织的建筑结构评审,是北京市建设工程质量的最高荣誉,这在医疗大楼内在的人性化设计之外,更增加了一道外在的质量认可。2014年8月初,清华长庚医疗大楼正式通过消防验收,它已开始了与医护人员的亲密接触,也在自信地等待着病患的最终验收。

来源:清华长庚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