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建筑由于具有特定的功能流线关系, 构成了医院建筑形态的特殊性。护理单元作为构成住院部的基本单位, 设计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病员的治疗和康复。从19世纪末的南丁格尔开放式大病房, 到现在经历了中廊条形护理单元、复廊单元以及开敞式护士站的小护理单元和各种组合设计。可以说, 医院护理单元形态总体上是由简单到复杂、从低效到高效、从单一到多样化的发展过程。对多种多样的护理单元形态进行分类分析, 是探索揭示其形态组成规律的极为有效的基本途径。
一、哪些因素影响着护理单元的形态设计
医院住院部护理单元与旅馆客房层的不同在于医院功能和服务对象的特殊性所带来的特定的设计要求。主要有三个因素影响护理单元形态的设计:1、巡行效率
为满足对病人的护理要求, 护理单元应提供尽可能方便快捷的护理路线,便于医护人员工作。
2、护理直观性与病室私密性
护理效率同样要求能方便直接的观察病人, 以随时了解病人病情变化及其他需求。同时要尊重和保护病人的隐私,使病人也能拥有自己的私人空间。近几年国内外对护理单元的研究逐渐呈现出从以“管理为中心”向“以病人为中心”转变的发展趋向,也正进一步强调了这一点。
3、护理单元大小及少病床室
护理单元床位数应综合考虑管理效率、病人特点与医护人员素质等因素, 护理人员少、护士站工作繁重的护理单元床位数应偏少。近几年, 我国住房水平有显著提高, 病室与居室差距太大, 病人很难适应, 提供高质量高效率服务的少床病室逐步代替原来以多床大病室为主的局面是国民生活水平和医疗消费水平提高的必然选择。
二、护理单元形态如何进行合理布局
1、复廊条形护理单元及方形护理单元中廊条形护理单元利用一条内走廊为主要交通联系空间, 易取得自然采光、通风、日照、朝向良好的效果, 且有建筑结构简单, 易于实施等优势。我国从30年代起也一直将单廊条形作为护理单元的主要形态。但是, 随着单元床位规模加大, 护理路线长, 占地大, 管线长的缺点就愈加突出。50年代起源于美国的复廊式护理单元将病室沿周边布置, 将辅助用房布置在当中, 从而突破了冗长、单调的单走道形式, 缩短护理路程, 提高了效率。它在国外得到广泛利用, 创造了丰富多样的各种组合形式。经过十几年的建设, 我国亦先后产生了一些复廊病房楼。
将单廊条形与复廊式护理单元的基本型进行比较可以发现, 在理想情况下, 复廊式能比相同病房和辅助用房的单廊式大幅度缩短护理路程, 但是相对于部分病室双面布置的中廊条式, 考虑由于护士站位于中部而增加的穿过垂直走到的距离, 复廊式在改进护理行程方面的效能则不尽理想。为了提高护理单元的效率以及护理环境品质, 国内外在单、复廊基础上尝试了一些改进型。
(1)医疗用房及交通核心集中外迁
对单、复廊交通路线的分析可以发现, 复廊式缩短护理路线的根本原因在于病房双面布置, 医辅用房本身不增加行走距离。如果使单廊式同样具有双面布置病房的可能, 则在缩短护理路线的同时也充分发挥了单廊式自然采光优势。如北京协和医院将电梯厅外迁以缩小中部空间, 是平面功能紧凑的复廊式护理单元, (如图1)。在复廊式基础上, 进一步加大进深, 形成环状走廊的方形单元, 平面愈加紧凑, 护理路线更短。同时, 为增加中部采光, 可以将部分房间抽掉改为内天井, 如武汉同济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如图2)。
图1 北京协和医院住院部复廊式护理单元
图2 武汉同济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住院部复廊式护理单元
(2)单复廊结合的护理单元
另一种改进方式是将医辅用房置于护士站后部, 形成局部复廊式。相对于原来普遍采用的病室南向布置、医辅用房北向布置的条形廊式, 这种方式可以缩短平面长度, 保证了护士站与医务用房最直接联系, 并使电梯厅靠近护士站, 便于管理, 如浙江闸北区特色专科医院(如图3)。
图3 浙江闸北区特色专科医院住院部
2、三角形护理单元
三角形护理单元能更大程度的扩大外围面积, 缩小中间核心无光面积;而相对圆形面结构较简单, 房间较规整, 护理单元床位数受形态制约较少, 现正成为国内外医院建筑设计中一种叫流行的护理单元形态。目前国内外普遍采用等腰直角三角形, 如日本80年代建成的圣路加国际医院即是典型的例子。其护理单元的特点在于:在护理单元核心两角均设护士值班台, 使周边病房均在值班护士视线范围内, 以便实行定人定点的责任制护理;护理观察可视度有所提高, 转角的护士站能看到两条走廊, 且病床与走廊呈斜角, 便于护士从走廊或值班台直接观察到病人的状态(如图4)。
图4 日本圣路加国际医院即三角形护理单元
由于我国护理单元医辅用房所占比例较重, 往往难以在三角核心解决, 由于对采光通风的重视, 我国较多的采用了将医务用房从中迁出占据一边(通常是斜边)的布置方式, 同时,将斜边收进可以进一步减小中部无光区面积。如解放军总医院住院楼(如图5)。与国外普遍采用的三面布置病房的方式比较, 这种方式护理路线较长, 但由于病房与医辅各成一隅, 不受干扰, 病房朝向采光容易得到完全保障, 走廊与护士站呈斜角布置便于护士观察监护;相对于条形廊式护理单元更容易形成丰富独特的外观, 因而成为一种受欢迎的形态。
图5 解放军总医院住院楼三角形护理单元
三、圆形护理单元及开敞多护士站护理单元
为了进一步缩短护理路线, 使护理观察更直接, 国外在70年代开始尝试将于护理病人无直接关系的用房护理工作中移出, 而把医生与护士以及药物、供应物品等放在开敞的护士站内, 使护士对病人获得了最高的可视度。对于圆形护
理单元而言, 采用开敞式护士站的布置才能更好的发挥直观优势。然而, 由于中部面积的压缩, 使圆形直径减少而大大限制了围绕护士站的病床数。这种具有最高可视度和最短护理距离的护理单元平面尤其适用于床位不多的加强互利单元, 或者采用二~三个圆形组合单元, 每护理单元小组仅有十几个病床。这种分组布置方法护理工作量相对分散, 护理方便, 病人之间相互干扰也减少, 环境安静, 护理路线短,病人与护士在心理上都相互接近, 这种设计在功能上都别具特色。从圆形护理单元形态上看出, 护理距离的均等性和便捷性来自从护理中心至各病室见相同的放射状护理路线。
因此, 在圆形护理单元的基础上产生了一些同样采用放射状的衍生型, 以突破纯粹圆形对于单元床位和平面布置的限制。如美国哈肯莎医疗中心24床护理单元将开敞式护士站在分成两个小组, 每组护士都非常接近所护理的病人及所需的设备(如图6)。对平面形态及布置方式审谨入微的研究充分表达了开敞式护士站及放射路线在提高效率与质量上的显著优势。将放射路线用于其它形式的单元平面, 如成都中医院附属医院病房楼则独具匠心的采用两个“蜂窝形”25床护理单元, 中央枢纽部分形成较前两例宽敞的小厅, 提供了放置护士站的可能, 每间平均建筑面积仅22㎡, 与我国近年新建的高层病房单元大体相平, 同时住院条件的病房档次都显著提高(如图7)。
图6 美国哈肯莎医疗中心开敞护士站护理单元
图7 成都中医院附属医院病房楼
综上所述, 医院建筑功能流线的特殊性决定了住院部护理单元设计的规律性。近年来, 我国医院护理单元设计与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步, 正朝着更简洁、高效、舒适的方向发展。同时, 护理单元形态的选择也必需符合经济技术和医护管理体制的要求。在掌握各种形态组合规律的同时与医院卫生管理部门通力合作、因地制宜、才能确保合理设计、合理使用、以达护理的高效率结果。
来源:四川建筑
相关阅读:医院负压病房设计的优化方案与施工注意事项,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