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2015全国医院建设大会上,筑医台联合《中国医院建筑与装备》杂志等行业媒体主办的2015全国十佳医院基建管理处(科)长评选活动揭晓,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建设工程处处长张华等十人成功入选。本文系筑医台对张华的专访,也是2015全国十佳医院基建管理处(科)长系列访谈之一。

三垟湿地素有“温州绿肺”之称,是浙江省温州市区唯一一块完整的大型湿地,为这座商贸城市增添了几分灵性。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以下简称“温医附一院”)新院区就坐落于三垟湿地旁,交通便捷、环境优美、空气清新。周边湿地为这座建成于2012年的现代化新院增色不少。

该院区的建筑面积达35.5万平方米,床位3300张,总投资约23亿元,其门急诊病房医技综合楼作为建设布局的中心部分,建筑面积约31万平方米,是当时国内最大的单体医疗建筑,成为全国现代化医院建设的标杆。

2

这座庞大院区背后的核心基建管理者之一是80后的张华。

张华是本次全国十佳医院基建管理者中最年轻的一位,却已在医院基建岗位历练了十余年。他毕业于同济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2002年加入该院基建处,参与了医院急诊楼、医疗保健中心大楼及新院区的建设工作,2009年任基建处副处长,2014年升任建设工程处处长。

特别是2007-2013年,张华参与了新院区基建的全周期管理工作。“从前期立项许可到中期招投标、现场施工管理以及尾期竣工验收决算,全过程我都参与其中。我是建筑工程专业出身,没有医学背景,但在全程参与过程中,收获很大,业务水平也有很大提高。”张华说。

新院区历经10年方建成

筑医台:温医附一院新院区是

温州市标志性医疗建筑,也是全国同行学习的标杆。您能否介绍一下该工程在建设过程中的一些特点?

张华:

新院区建筑面积为35.5万平方米,床位3300张,日门诊量预设2万人次,总投资约23亿元。门急诊病房医技综合楼作为建设布局的中心部分,是当时国内最大的单体医疗建筑。

屏幕快照 2015-10-13 下午1.14.47

其实,项目建设过程中有很多曲折,2002年立项后,选址改动了2次,拆迁工作历时多年,直到2006年方才完成;2007年工程开工,至2012年建设完毕,工程全寿命周期历经10年时间,建设期头尾6年。

新院区的建设理念遵循“以疾病为主线、以病人为中心、以人为本”三大出发点,致力打造安全、便捷的就诊服务新流程。

门急诊病房医技综合楼的建筑犹如人的手掌,呈五指状自东向西伸展,两条医疗街贯穿整个建筑的南北,15米宽的东医疗街连接医技和门诊,设置了18台自动扶梯,分别用最快的速度把病人送往各个不同的诊区和诊室;8米宽的西医疗街则连接医技和病房,患者一旦确诊需要住院治疗,就通过大楼内各通道进入西边的住院区。这打破了以往医院内、外科大楼分开设置的常规格局,让患者即使雨天也不用打伞。可全程享受良好的医疗服务环境。门诊设计规模40000多平方米,南大厅总面积就达2000多平方米。

医院环境最好的西侧水滨地带设置了医疗保健中心,约9000平方米。闹中取静,整体装修古朴庄重、素洁高雅,能满足VIP住院及高端体检需求。

同时通过合理的布局,医院使患者尽量在同一楼层完成门诊、检查、住院,实现了医患分流、人流与物流分流的先进理念。

3

在细节方面,比如整体人流物流的规划、清洁通道的规划、病人隐私保护、就医舒适度等,我们在设计前期时就已经考虑到。对于手术室、中心供应室、影像科等相对比较复杂、受设备尺寸影响较大的科室的工艺流程,我们花了很长时间论证,组织了多种层次的专家讨论,这在后期建设中得到比较好的反馈。

此外,医院北部还设有1.1万平方米的医疗急救中心,东北角专门设置直升飞机停机坪。由于新院区到我市各县市及附近地区的交通十分便捷,可辐射覆盖周边大片地区,为浙南闽北地区的危重病人、医疗急救和公共突发事件的应急救护发挥了作用。

5

“以人为本”的理念也贯穿于医院人文环境的方方面面。在温医附一院,建筑物内外不同片区设置了不同的音乐背景,院内绿化率高达39.2%,“一岸两轴九园”的绿化布局,与周边湿地环境浑然天成,为患者提供了良好的就医体验。位于门诊大厅后面的休闲街,将银行、邮局、书店、礼品店、快餐厅、咖啡厅、超市以及文化娱乐设施引入医院的公共空间,为患者提供了休闲活动场所。

基建要为医院信息化充分预留

筑医台:上个月,贵院凭借“零排队医疗服务新体验”项目斩获2015亚洲医院管理金奖。这说明贵院的信息化工作走在了全国的前列。您怎么理解医院信息化建设与基建之间的关系?

张华:

以陈肖鸣院长为首的领导层在信息化推广上下了很大功夫,整个信息化、智能化工作走在全国前列。早期,医院曾经也受到挂号、反复排队交费等问题的困扰。2010年,医院开始申请相关项目,从2012年1月份着手组建“零排队”门诊流程改造小组。

简而言之,“零排队”就是以信息化为手段,大幅精简对患者而言无价值的非医疗流程,包括挂号、缴费、排队等,代之以预约、预存、实名制就诊等新的流程。

1

重视信息化建设在我们医院已经形成一种文化,大到门诊整个就医流程,小到手术室更衣系统,院领导都提倡用信息化的方法去解决。这就要求我们在新院区的建设中,充分进行信息化预留,尽可能多地布置信息点、预留带宽。

医院基建人才流失严重

筑医台:您认为医院基础建设中应当特别注意哪些问题?

张华:

首先,我觉得团队的力量非常重要。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也不是靠一个人建成的,而是需要多个专业的高度匹配。

目前医院基建领域的一个短板就是,团队人员流失严重。国内医院基建工程大都由医院自行筹建,通常以基建科为主要班底,再临时抽调工程人员组成基建管理小组进行项目管理。不同专业组人员在工程建设期间积累了大量经验,可是对于医院来说,大型基建任务不常有,所以工期结束后,这些临时工程人员就离开了,人才流失厉害。

对于一家新建医院,业主的团队理念和对医疗流程及管理的理解很大程度上会影响整个设计方案。因此,中层管理者要具备比较务实的快速解决问题的能力。基建工程师在基建项目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特别是在设计前期,承担着医护人员与建筑设计师之间相互沟通的纽带作用,需合理消化医疗与建筑的不同需求、与规范限制之间的各种冲突,以形成双方都能共同接受的意见。

另外,医疗技术不断更新, 新的诊疗设备不断出现,这就注定了医院基建工程从设计到施工都有一些独特性,在整个建设过程中是不断更新的。比如,我们的新院扩建项目在6年建设中,出台了很多新规范和新工艺。对此,我们的团队反应还是比较迅速的,能够快速把握技术规范,协同对方案进行修正。

我们还要非常尊重医疗服务本身的要求,进而指导建设工作。医院建筑应该充分满足患者的各种合理需求,为患者提供安全、舒适、优美的治疗和康复环境。这没有错,但对医护人员的关心保护却容易被忽略,它是我们需要重视的问题。“以人为本”不仅仅是对患者,还包括对医护人员,要尽可能给医护人员常年甚至是一辈子的工作环境创造更好条件。

新设备对空间要求趋于复杂

筑医台:当前随着医院的迅速发展,基建管理工作面临哪些新的挑战?如何应对?

张华:

就我个人的体会,领导层对于不同职能部门的规范要求与医疗规范可能会存在冲突,如何在冲突中寻求契合点比较难。

临床工作者对基建工作的支持力度也会影响项目进程。比如,某科室更换了主任,其管理理念不同,内部工作流程也会发生改变,空间布局随之变化,这就导致了工程变更,如何妥善处理类似变更尤其重要。

对于医院基建工程,与设计任务书相关的功能流程的讨论必须集中在最初医院内部征求意见的阶段,一旦定稿就要坚决执行。应避免在招投标过程中甚至在施工过程中提出关于功能或流程的修改变更,否则将影响整个工程的投资、质量和进度等控制。

此外,由于医疗设备的发展日新月异,相关建筑空间也须有对应的变化,以适应新的需求。一些新的大型医疗设备对空间要求比较复杂,这一点需要不断学习。

最近我们在引进回旋加速器,遍访了很多同行,但是对于其空间布局的合理性改造,很难有一致的权威论断。医院基建这门课程,永远有学不完的东西。对于我们年轻的基建工作者来说,尤为如此。

筑医台:您对全国医院建设大会有何建议?

张华:今年是我第二次参加全国医院建设大会,提一个建议就是,大会目前一年举办一届,分论坛太多,很多想听的内容时间重叠,分身乏术。希望能够一年分为多次举行,或者开通分会场,这样选择的机会更多一些。

来源:筑医台 采编:赵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