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亚洲最大肿瘤防治研究中心 
郝希山(左)接受本报记者专访 摄影记者 王倩

  “十二五”期间,天津市肿瘤医院将被打造成为一家具有高新化、高质化、高端化特点,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为一体的三级甲等现代化大型肿瘤专科医院,并成为亚洲规模最大的肿瘤学基础研究、临床诊治和培养肿瘤医学高层次人才为一体的肿瘤防治研究中心。昨天,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市肿瘤医院院长郝希山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今年7月,肿瘤防治研究综合楼将正式启用,届时医院床位数将达2300张。面对肿瘤发病率逐渐增加的趋势,医院还将加大预防医学的投入,面向健康人群开展肿瘤预防体检和筛查。记者 从竹

  医院每年近50%的住院病人来自外地,患者数量猛增

  地上27层 综合楼7月份启用

  据郝院长介绍,天津市肿瘤医院每年近50%的住院病人来自天津以外地区。与5年前相比,医院门诊量增加了77.7%,出院人数增加了135%,手术例数增加了62.8%,现有的建筑设施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患者的需要。“‘十二五’期间医院将进一步加强硬件投入,第一个重大变化就是肿瘤防治研究综合楼的建成,体现了医院‘十二五’目标中‘高新化’的特点,达到一流水平。”郝院长说,“今年7月1日新楼将投入使用,看病难、住院难和停车难的突出问题将得到有效缓解。”

  在医院东北侧,记者看到,一座现代化高楼已经拔地而起,旁边的地下工程正在紧张施工。“这是地下通道,这座肿瘤防治研究综合楼地下3层,地上27层,无论是向下的深度,还是向上的高度,都是全国医院中绝无仅有的。”郝院长介绍,肿瘤防治研究综合楼建筑面积100000平方米,其中地下3层25950平方米,地上27层共74050平方米。一层是服务设施,包括银行、超市、快餐店、咖啡厅、礼品店、花店等,为患者及家属提供尽可能便利的服务;二层为手术中心及全院的配液中心;三至六层为研究所部分,将建设15000平方米的实验室,创建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七层以上为病房。综合楼地下二三层为停车场,配有立体停车位共计350余个。

  肿瘤患者心理压力大,心情复杂,对治疗有抵触情绪

  营造舒适 减轻患者家属压力

  郝院长说,综合楼整体设计规划从简单的医疗服务型转向重视生命全过程的跟踪服务型。综合楼建成后,医院内A、B、C三座建筑呈“品”字形布局,通过楼间通道连接,并在一层由三座建筑构成的共享区域采用玻璃屋顶结构,最大限度保证自然采光,为患者营造亲切、温馨、舒适的就医环境。“共享空间是恒温的,冬暖夏凉,患者和家属可以在这里休息、等候。在病房中,患者可以享受到‘头等舱的待遇’。病房内设置病房呼叫系统,床头安装音乐系统,每个患者佩戴耳机,既可收听电台广播又可收看电视节目,同时不影响其他患者休息。”郝院长表示,“肿瘤患者心理压力大,心情复杂,所以我们要让他们在医院找到家的感觉,尽可能弱化抵触情绪,这样才能更好地接受治疗。”

  肿瘤患者的特殊性决定了他们对复诊有更多需求,需要经常往返医院

  优化流程 让患者“少走弯路”

  “正因为肿瘤患者心理压力大,所以我们更要做好服务,医院在加强硬件建设的同时,会继续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宗旨,秉承‘优化就诊流程、简化看病环节,创新服务理念’的精神,实现由医疗服务向健康服务,由普遍性服务向个性化服务的转化,使患者享受到安心、顺心、舒心的就诊氛围。”郝院长表示,“高质化”服务是5年内天津市肿瘤医院的另一个亮点。“肿瘤患者的特殊性决定了他们对复诊有更多的需求,需要经常往返医院复查,因此开展预约挂号是非常有必要的。早在卫生部提出要求之前,我们就已经开展了网络、电话、现场三种预约挂号,还实现了检验报告自助打印和全球网上可查阅,极大地方便了患者。”郝院长说,今后医院将在这些方面继续加强力量,为广大患者提供更优质、更高效的服务。例如,对于外地危重的患者,医院已与天津站签订协议,肿瘤医院的车可以到天津站接站。

  天津市肿瘤医院在全国首开乳腺影像诊断中心和核医学分子影像诊疗中心,方便患者就医和避免多次往返,实现同一病种多项诊断方法优势突出与互补,集中会诊,提高诊断准确率,达到个体化治疗。实行集约化、多学科诊疗,肺部肿瘤、乳腺肿瘤和头颈部肿瘤开设联合门诊,提高疑难重症患者多学科联合诊治水平,减少了患者走弯路和费用的支出。郝院长说,“有的能走动的肿瘤患者并不一定必须住院,只是白天需要一些治疗。针对这部分人群,医院增设和扩建‘日间病房’使能够行走的接受放化疗患者诊疗前移,既降低了治疗费用,也减少了等候时间。”

  外科手术仍是治疗肿瘤的主要手段,但往往术后患者的生活质量会大大下降

  功能外科 提高术后生存质量

  天津市肿瘤医院一直本着“以改革开放带动医院整体发展”,把最新的技术第一时间用在患者身上,在今后的发展上,也将体现这种“高端化”特点,使医院逐步达到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水平。郝院长说:“如今,外科手术仍是治疗肿瘤的主要手段,但往往手术后患者的生活质量会大大下降。因此,我们大力开展‘功能外科’的建设,也就是说在手术切除病灶的同时,保证器官功能,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可以将很多肿瘤扼杀在摇篮中

  花400元 接受整套防癌体检

  “只要有正确的预防体系和措施,肿瘤发病率停止增长,甚至下降绝不是幻想。”采访中,郝院长一直强调“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对于肿瘤患者的重要性。

  “我们将与中国抗癌协会共同做好全国100万城市妇女和120万农村妇女乳腺癌筛查工作,通过这两年的工作,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效。”郝院长说,“如果一名妇女因为感到不适才来医院检查,很可能已经是中期或者晚期。而医生走出医院,走进社区,通过筛查和早期治疗,可以将肿瘤扼杀在摇篮中。”

  郝院长说,“十二五”期间,医院还将扩大预防医学体检中心的建设,其规模将增至3000平方米,年普查人数以每年5000余人的速度递增。针对普通市民开展肿瘤普查,市民每年仅需要400余元就可以接受一套防癌体检。此外,肿瘤普查范围扩至全国,将建成我国肿瘤专科医院中规模最大、技术设备最先进的肿瘤普查机构,服务天津惠及全国。

  郝院长说,世界统一命名的肿瘤共有62种,天津已知的有59种,而几乎每一种肿瘤的发病率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东方和西方,在南方和北方,都是不一样的,与环境、生活习惯、遗传等因素有关。“拿肝癌举例,我国肝癌的发病率比美国高出很多,这和人种没有关系,是因为我国肝炎携带者很多。针对这一现象,国家就制定了预防政策,对一定人群免费注射乙肝疫苗。调查显示,过去一直呈上升趋势的肝癌,现在的发病率已经开始下降,这就是注射乙肝疫苗取得的效果。有的国家15年前出台控烟策略,如今肺癌的发病率已经开始下降。”郝院长说,“我坚信,通过控烟、调整饮食结构、改变不良生活方式等手段,三分之一的肿瘤是可以预防的。”

  记者手记

  作为一名“80后”记者采访郝院长是很有压力的,毕竟我的采访对象是一位久负盛名的肿瘤学术大家,可以说极具挑战性。

  亲身接触才发现,郝院长太“好”了,好得让我有些感动。之前就知道郝院长非常忙,见到之后,他第一句话却是道歉,“这么冷的天,让你们久等了,真是对不起你们。”而这只是因为临时工作原因,郝院长将采访时间推迟了一些。在我们将近一个半小时的谈话时间里,办公室外已经有三组人在等着汇报工作。

  我极力想从他身上寻找到一个理由——一个让我能够理解,他可以每天坚持工作超过十二个小时的理由。随着他对自己从事肿瘤防治事业理念、感悟的阐述,我渐渐明白他的工作始终在围绕着一个宗旨,如何将用自己的力量影响和带动肿瘤医院这个中国肿瘤领军团队不断进取、前行。在他身上有一种“领袖的力量”,正是这种力量,让他的病人、同事、朋友都愿意称他为“好”院长。

  他最后对我说,其实,中国的肿瘤防治工作在发展中国家名列前茅,与发达国家相差并不遥远,但是,要缩短这个差距,就需要我们共同努力,媒体更是在其中会起到重要作用。希望,我们能一同面对眼前的“困境”,迎接一个健康、和谐、美好的明天。

  至此,本报特别策划“院长专访——十二五展望”栏目全部结束。其间,我们选取了本市医疗行业中最具影响力的10家三甲医院院长进行采访,可以说这10家医院代表了本市医疗的最高水平和发展方向,各位院长则是其中的翘楚。通过对这10位院长的访谈,我们除了能感受到各位院长对医疗行业过去、未来高屋建瓴的解构和宏伟远大的目标蓝图,也能体会到在未来5年,本市的医疗行业一定会发生巨大的变化。作为一名记者,我将和您一起期待着通过新医改的推进、各医院既定战略计划的实施等一系列措施给我们带来越来越好的就医感受。记者 从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