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广州市市委常委会通过大医院帮扶基层医院的医改方案,广州市政府召开全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会议,全面推进基本药物制度之后,有关广州医改的系列组合拳昨日打出。

  根据最新公布的五套方案,除提高医疗保障报销比例、扩大基层医院布点建设,让市民能够便捷进入社区就医外,还明确指出,针对公立医院的改革试点将逐步推行,在市内选择1- 2家公立医院开展医药分开、取消药品加成的试点工作。

  焦点1

  提升医保报销比例 起付线还将逐步下调

  在系列方案中,进一步扩大广州市各项医疗保障(含新农合)覆盖范围、提升就医保障水平成了第一重点。对于住院就医保障水平较低、住院起付线过高的问题,方案指出:“根据基本医疗保障基金收支情况逐步提高保障水平。逐步降低统筹基金起付标准,重点降低基层医疗机构的起付标准。”

  2010年,对政策规定范围内的住院费用,城镇职工医保报销比例不低于80%,累计年度最高支付限额提高到当地职工平均工资的6倍左右;城镇居民医保报销比例不低于55%,累计年度最高支付限额提高到居民可支配收入的6倍左右。

  方案同时指出了目前参保(参合)人员医疗费用负担偏重的问题。虽然广州已建立多层次医疗保险制度体系,参保人可享受就医报销范围也在不断扩大。但医疗待遇水平与参保(参合)人的实际需求仍存在一定差距。

  “虽然我们统计显示的参保病人政策内医保报销比例已经高达83%以上,但这不包含自费用药、诊疗的患者支出,因此,在明确医保基金报销比例的同时,有计划地引导市民、医生用医保目录内药品也很重要。”广州市医保局副局长伍锦明表示。

  据透露,医保部门肯定将在基金允许的范围内对起付线、报销比例进行相应调整,减轻参保人就医负担。

  焦点2

  基层医务人员工资看齐事业单位平均工资

  广州医改也加强了对社区的倾斜度。全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组建社区卫生网格化服务团队,每个团队由1-2名全科医师、1-2名社区护士和1名公共卫生医师组成,负责1-2个居(村)委会,近1万-2万名社区居民的健康管理,逐步建立广州特色的社区责任医师制度,坚持主动服务和上门服务。

  方案明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成本通过服务收费和政府补助补偿。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其基本建设、设备购置、人员经费及所承担公共卫生服务的业务经费,由政府按定额定项和购买服务等方式补助。在定编定岗、实行全员聘用制的基础上,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镇卫生院等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所需经费由区(县级市)财政保障,实现基层医务人员工资水平与当地事业单位平均工资水平大体相当。

  焦点3

  公立医院医药分开 逐步取消药品加成

  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后,市民上社区看病用基本药物减少了15%的药费。而这一实惠很可能近期在广州市1-2家公立大医院内实现。在昨日发布的广州医改系列方案中,广州公立医院改革试点被提上议事日程。

  方案明确,在建立补偿机制的基础上,广州将选择1-2间公立医院探索开展“核定收支、以收抵支、超收上缴、差额补助”的试点。逐步将公立医院补偿由服务收费、药品加成收入和财政补助三个渠道改为服务收费和财政补助两个渠道。政府负责公立医院基本建设和大型设备购置、重点学科发展、符合国家规定的离退休人员费用和政策性亏损补偿等。

  试点医院同时推进医药分开,逐步取消药品加成政策。医院由此减少的收入或形成的亏损通过增设药事服务费、调整部分技术服务收费标准和增加政府投入等途径解决,药事服务费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报销范围。

  焦点4

  公立医院VIP服务 不得超过全部服务的10%

  公立医院动辄推出V IP服务挤占公共医疗资源的问题,在本次医改中也有望得到改观。按照广州医改方案,公立医院提供特需服务的比例不得超过全部医疗服务的10%。

  方案明确,广州将制定公立医院转制政策,积极稳妥推进部分公立医院转制为民营医疗机构,并鼓励民营医疗机构发展。

  广州将在税费金融、人才引进、技术准入、医保定点、科研立项、科目设置、设备许可、转诊服务等方面,民营医院与政府举办医疗卫生机构同等待遇。鼓励社会资本举办康复医疗、特需医疗、专科医疗等社会需求和特色明显的医疗机构,举办大型的高水平综合医疗机构和高精尖的专科医疗机构,满足社会多层次多样化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力争到2011年民营医疗机构实际床位数、门诊服务人数分别达到总量的15%。

  在广东省委卫生厅副厅长廖新波看来,公立医院根本就不应该涉足特需服务这一高端医疗服务项目。“公立医院的根本点,就在于解决社会的公平医疗问题上,不是为少数人服务的特需医疗上。特需服务的所谓V IP服务对象,完全可以参照欧美等国的惯例,通过商业保险等渠道解决其高端就医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