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幢新大楼总共投资10亿港元,楼高10层另加两层地库,有5,550平方米的建筑面积,提供更宽敞、更舒适的院舍环境以改善医院的服务,包括新增102张病床、扩展心脏中心、深切治疗部(ICU)、病理化验部、放射诊断部、微生物实验室,此外,还包括有部分专科医疗中心,以及一个员工餐厅。
作为医院的扩建部分,大楼的建筑设计在空间安排上将新楼与现有医院建筑完全融为为一体,使得医院内部动线和功能无缝衔接。建筑外部形态则延续邻接的D座大楼,采用条形窗和条形陶板外墙包裹成一个“玻璃盒子”,突出医院建筑整体的简洁现代风格。
建筑师的精心排布和设计,为医院使用者带来了舒适和方便。为了让新建部分提供更多使用空间的同时,不增加额外的交通以及不必要的功能重复,建筑设计师在垂直和水平方向上分别作出必要的分区或整合。
在垂直方向上着重分区,利用高低楼层各自优势特色区分动静,低层靠近街道,设置可为较多人流的服务的门诊部分,另将24小时门诊由B座转移到D/E座地下,让乘坐公交车地铁前来求诊的病人,比前更直接易达门诊。而高层为病房,人流较少,病人可以有宁静开扬的美景,舒缓疾病和治疗时的不适。员工餐厅位于2层,便于其它各座的员工能通过天桥方便地到达。
水平方向则重在整合。将E座与D座大部份楼层打通,如将深切治疗部(ICU)从旧翼迁到E座,与D座同层的加护病房和心脏加护病房互相配合,按病人护理需要,作出更适合、贴心和直接的处理;门诊服务与入院部、药房和放射诊断服务等部门的分部在同一楼层相连在一起,为病人提供一站式服务。同时从整间医院的内部交通着眼,缩短点对点途程,以尽量减低电梯使用量,方便各楼层的病人、员工及访客。
大楼设计的另一项突出特色就是绿色环保技术的使用。整个设计及建造过程均采用香港绿色建筑议会的「BEAM Plus」评估认证的标准,积极减少消耗能源、用水,并促进健康的室内环境。
建筑通过不同层面的屋顶平台绿化,为城市增添绿意,适当使用垂直绿化技术,在狭小空间内也增加亲近自然的机会,亦有助平和病人或家属的情绪。节能措施普遍使用在大楼各处,比如中空玻璃单元式幕墙减少太阳辐射热量的摄入,减少空调负荷,同时导入自然光及室外景观。LED照明的广泛使用降低用电量,节能空调系统的使用,进一步降低能耗。此外,在建造过程中在材料的选择、建筑垃圾减量、水资源保护等方面都按照环保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进行考虑,努力将建筑对环境造成的负担减到最小。
吕元祥建筑师事务所的建筑师从病人同医护人员角度出发在与医院方密切配合,紧密协作多年后,建成的医院新E座大楼在设计和建造上都得到了院方和政府部门的高度评价。也为市民提供一个更优质、更方便的医疗服务设计。
来源:睿医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