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的特点是大城市带大农村,大部分人口集中在农村地区,人口在80万以上的大县就有16个,而主城区卫生资源过度集中,医疗卫生资源的分布和群众的需求很不协调。”重庆市卫生局局长屈谦说,推进优质医疗资源向基层倾斜,一直是重庆医改的“重头戏”。
2010年,重庆市着力为区县级医疗机构提档升级。根据重庆市委三届七次全会作出的一项决议,未来5年,重庆市拟投资54亿元,将13所县级医院建成三甲医院。
农村卫生资源和人才缺乏,是改革中重庆市卫生事业面临的一大难题。据屈谦介绍,按照新规划,新增的13所三甲医院将分布在主城一环和二环之间、区域性中心城市以及80万以上人口的大县县城。为此,重庆市已经选定23所区县级医院作为创建医院。经过创建,使县级医院的服务能力得到整体提升,最终实现“重病不出县”的理想。
为了解决基层“人”的问题,重庆市今年出台乡镇卫生院机构设置和编制标准,规定乡镇卫生院人员按每千常住人口1.1人~1.4人配备,新增乡镇卫生人员编制8000余名,对乡镇卫生院非在编的在岗人员实施定向考试招聘。今年8月底以前,市财政专项资金为该市5万余名公共卫生和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人员,全部兑现了与当地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平均工资水平相衔接的绩效工资。
“重庆市卫生事业‘十二五’规划初稿已经完成。”屈谦说,下一个5年的目标被设定为“在西部地区率先初步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初步形成长江上游区域医学中心。实现全市居民健康指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卫生资源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
为推动重庆市内部自下而上的改革,该市圈定了医保支付方式、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分配方式和激励机制、村卫生室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等9项改革内容,要求各区县根据自身实际,选择1项~2项开展试点探索。
对大型公立医院适当放手
在屈谦看来,在医改推进的过程中,政府投入的责任尤为重大。一方面,财政需承担起为基层医改“兜底”的责任,对比较困难的区县医疗卫生机构的基础建设、人才培养、设备购置等给予重点支持;另一方面,财政还要为公立医院改革保驾护航,确保改革试点地区的公立医院做到基础设施建设和大型设备购置、离退休人员费用、指令性公益服务支出、人才培训经费、药品收入“五不管”,全部由政府负责。
这的确令屈谦有些犯难,“既要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又要管大型公立医院,但能申请到的财政投入毕竟有限”。
屈谦认为,要走出这种两难境地,必须先明确两个问题:公立医院规模该多大才能满足需要?公立医院医生收入水平多高是合理的?“否则,公立医院想要一味扩张,财政保不住,就得自己去挣。这样下去,看病贵就永远解决不了。”
为此,屈谦提出,在医疗卫生行业中,政府之手和市场之手必须各司其职。公立医院的规模和其医生收入水平有了合理界定,政府才有可能兜得住。那时,基本医疗和疾病预防将成为公立医院的主要职能,高端医疗服务将转入有前景的民营医院,到市场上去体现其应有的价值。
“之所以考虑对大型公立医院适当放手,是因为不管到什么时候,农村地区发展基层医疗卫生的‘单’,政府是非买不可的。”屈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