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半夜两三点,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门口已有占位的“小砖头”、“小凳子”开始排队,来自全国各地的肿瘤患者为挂上名医看病号通宵等待,刮风下雪在所不惜。这种持续多年的现象,如今开始得到缓解。肿瘤医院今年4月起试行分时段就诊预约,患者无需通宵排队挂号,电话、网络预约即可一步到位。完成预约后,医院还会通过短信方式温馨提示患者就诊时间,不仅方便了患者就医,也改善了诊疗秩序。

  预约看病精确到时段

  作为全国知名的专科医院,肿瘤医院汇集了多学科诊疗专家,每天门诊量最高时可达4000余人,专家号常年一票难求,“黄牛”盘踞挥之不去。为改善患者的看病难状况,医院今年启动了实名制预约服务。副院长郭小毛教授说,患者一律凭身份证或医保卡登记预约,一定程度上遏制了“黄牛”钻空子。不过,实名制预约服务解决了“黄牛”问题,却难以根治排队现象。专家说,许多预约患者怕来得晚检查做不了,仍拿着预约号赶大早、排长队去挂号。

  有没有办法让病人更方便些?肿瘤医院率先在实名制预约基础上开展分时段预约,以此来解决排队等候过长现象。患者孙先生是体验者之一。他想要看胸外科陈海泉教授门诊,在网上预约后,医院预约系统后台根据预约人数、先后次序,最终确定问诊时段:周三上午10点半。孙先生10点左右前来挂号,不紧不慢准时看上了门诊,省去排队等候时间。肿瘤医院门诊办公室主任华健介绍,患者可提前2至14个工作日预约,预约时段主要集中在上午,半小时为一档,实现患者的有效分流。迄今为止,院内40%的专家门诊全面推广分时段预约,十余位知名专家实现全部预约出诊。

  成功经验可资借鉴

  作为一种现代就医形式,预约服务近年来在申城多家医院推出,有些效果显著,有些效果甚微。此次肿瘤医院开展的实名制分时段预约服务,实际成效较为乐观。记者实地采访发现,门诊“按号喊价”的“黄牛”不见踪影,8个挂号窗口前的“长龙”也明显缩短。肿瘤医院是如何跨过预约服务推广难关的?这其中又有哪些可借鉴之处?

  预约服务之所以推广难,“症结”在于人力成本高、医院精力有限。此次肿瘤医院的预约网络平台、电话平台全由复旦医院管理公司来搭建,成本问题由此迎刃而解。相关负责人称,整个平台服务复旦大学多家附属医院,共耗资数百万元,旨在回馈社会便捷百姓。相比医院自己建设的平台,第三方平台更专业、预约效率也更高。

  预约患者爽约,也是许多医院在操作中遇到的难关。肿瘤医院作出严格规定:对爽约患者及时提醒,如爽约两次将停止半年内的预约服务。华健说,随着预约理念的深入,患者爽约率越来越低,许多患者如不能赶到会及时致电取消预约。此外,医院通过引导初诊患者先看普通专病门诊,适度分流患者人群,建立梯级诊疗秩序。至于中老年人担忧网络预约不会操作的问题,在实际过程中,由小辈“代劳”预约已非常普遍。

  不足之处如何弥补

  尽管实名制分时段预约试行已有数月,郭小毛坦言:预约服务仍有一些改善空间。迄今,不少患者仍不适应按时段来就诊,宁愿选择“赶早不赶晚”。比如,10点半时段问诊,提前两个小时就来候诊,造成门诊空间仍显拥挤。院方由此提醒,患者还应尽量根据短信确认时间前来就诊,避免诊区患者大面积积压。也有患者反映,有些专家号原本挂号不难,如今一律提前预约再问诊,反倒显得多此一举。此外,外科医生更倾向收治初诊患者,他们大多是来自全国各地的疑难杂症,尚未形成预约问诊习惯。预约挂号、现场挂号同时存在,如何进一步提高排队效率有待探索。

  预约服务的初衷在于便捷患者、改善秩序。业内人士称,在医疗资源紧缺的情况下,医院的预约服务还应根据自身情况“度身定制”。例如,医院如有能力,预约周期可适当“拉长”供患者选择;预约过程中,医院应合理引导分流患者,避免过度集中预约名医。此外,改变现有不尽合理的问诊秩序、建立梯级就诊秩序,不失为提高预约服务效率的根本之策。通过完善小医院、大医院之间的双向转诊,建立良性问诊途径,无论患者初诊还是复诊,预约服务途径都将更加顺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