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随着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规模也不断的扩大,高品质的医疗资源缺乏与城市医疗资源的相对集中产生了矛盾。继而在国内一些大型城市及发达地区相继建设了1000张甚至4000张床位的综合医院,以近年来新建超大型医院——山西大医院设计着手,试图以医疗体系模式,继而归纳整理,作以探索及回顾。

山西大医院俯视图
首先明确超大型医院的概念。何谓超大型医院?按《综合医院建设标准》设定的建设规模限定为1000张床位,一般情况下不提倡建设1000床以上的综合医院,但在实际的建设过程中,许多医院根据市场需求或区域卫生规划的利好条件下,在新院迁建及老院改扩建项目中,均突破标准所设定的规模限制,大幅度的增加了床位数,由此我们可以定义超过1000床以上规模的即为超大型医院。本基地共有1300床位。
一、超大型医院的建筑特点
山西大医院全景
1、超大型医院高度集中了地区性的医疗资源,使之更有效率,更专业,更有竞争力。细数国内几所建成的超大型医院,如深圳滨海医院(2000床),无锡医疗中心(1500床),四川大学华西医院(4300床)等无一不是整合当地最优质的卫生资源,并处于其区域中心及城市重要枢纽,定位较高,形成区域内医学中心及教育中心。
2、对于低级医疗机构,或周边同类医疗机构来说,超大型医院无疑具有掠夺性,指导及合作关系。
3、由于医院本身所具有的环境特点,超大型医院有一定的管理上的风险,超大型医院一般实行区域内疑难复杂危重疾病治疗,从而细分病种并细分临床专科及亚专科,科室规模大且庞杂,对医院管理者来说面临着管理模式,组织架构及医疗模式的流程再造。
4、一旦形成超大规模后,就诊流线变长,交通人流复杂程度难以估计。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稳定的医疗体系模式确定对超大型医院设计最初方向显得尤为重要,对1000床以上的综合医院应该找到一种更好的体系。
二、超大型医院建筑存在的问题
济宁第一人民医院
当前超大型医院建设存在着多种情况,如在一些大城市医院用地条件受到限制,只能在院区内改扩建增加床位数,或医院选择在新城区或在医院附近新征用地建设,医院用地四周沿城市道路,限制条件较少,并多以矩形或规则用地为主,有利于医疗过程的空间序列。后者为现在常见的新建超大型医院的主要方式之一,也为网格形医院模式提供了较好的可实施条件,本文探讨的1000床以上超大型医院基本属于此类范畴。
传统的工字形和王字形的医院均以门诊在前、病房在后,医技居其中的形式布置,其中医技为十字中心,存在着穿科,物流,人流交叉或者交通瓶颈的现象,相对200-300张床位的小规模医院来说,由于门诊人数及医护人员较少,科室分布相对简单,这种布置方式基本可以满足。
还有一种环形模式,主要以环形走道来串联门诊医技,在环形以外的区域可以作为内院或中心绿化,虽然解决了人行交叉的问题,但是对于超大型医院来说面积较大,其环形走道会造成流线偏长,病人往返医技,诊室时间较多,并不适合超大型医院的高效集约交通组所以一旦医院上了规模以后,尤其是1000床以上的超大型医院来说,无论从科室之间的相互关系及人流,物流的走向,都非常繁杂,对消防、节能及对医院未来发展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更为合理而且科学逻辑地排列,并能够满足医院功能内涵的体系与形态。
三、解决方案——网格型模式
医院建筑布局模式
针对上述问题,网格形模式+医疗街串联门诊、医技、病房模块很好的解决上述问题,我们可以归纳出以下一些特点:
特点1:以多通道形成疏导和限制两种类型的路线,避免了把不同功能单元集成在一个大型综合体建筑中所带来的流线混乱,保证了一级医疗工艺流程的明晰和二级医疗工艺流程的简洁。
特点2:网格形集中式布局,能根据情况需要,分阶段逐步扩展与建设,并节约用地,便于未来发展。
特点3:网格形医院模式强调了功能和形体组合的逻辑关系,以医院街的模式,将各功能模块区域连通,形成便捷明确,便于医疗人员及管网布置的空间组织模式。
网格形医院模式流线组织:根据内部的功能分区,以及各部门之间联系的密切程度,将不同性质的流线分别组织(急诊,感染门诊),而将关系密切的流线(门诊,医技,住院等区域间的主交通流线) 集中考虑。
多通道的运用其实早已在大型医院设计中得到了良好的体现。譬如我们常见的医患分流,即使用了独立的医生通道,患患分流,洁污分流抑或二级医疗工艺流程中三区(污染区,准洁净区,洁净区),手术室,医院消毒供应中心(CSSD),感染门诊等分流,分区,提供了完整的解决方案。卫生部最新颁布的《医院隔离技术规范》,按医院建筑区域划分了低,中,高,极高四个区域。其中危险区域--包括行政管理区、教学区、图书馆、生活服务区等。中等危险区域--包括普通门诊、普通病房等。高危险区域--包括感染疾病科(门诊、病房)等。极高危险区域--包括手术室、重症监护病房、器官移植病房等),对医院的疏导和限制提出了明确范围,多通道的使用较好解决了医院隔离的管理要求,建筑布局及隔离要求。
模块化的诊室单元从其平面布置来说,一般采用标准化诊室单元,病人和医生有单独的通道,在外围形成一个内庭院,有较好的内外环境,从节能角度来看模块化诊室的自然通风与采光具有很大优越性。对于1000床左右的超大型医院其科室功能有可能会在若干年中调整,医技设备也有可能会逐步增加,采用模块化诊室可以统一柱网,在科室改造的同时,不影响其施工带来很大的便利性。当然模块化诊室的不足在于,模块成组布置的话对于稍显紧张的医疗用地来说会增加建筑密度。
综上,我们不难看出网格形模式+医疗街串联门诊,医技,病房模块在用地面积较为充足的情况下是切实可行,并且卓有成效的布局手法,可以做为1000床左右超大型医院主要体系之一。
四、案例分析
敔山湾医院设计布局示意图
敔山湾医院作为集医疗,科研,教学为一体的现代化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核定床位数最终确定为1000床,总建筑面积约140000m2,充分体现了网格形医院的特点。
整个院区位于耙齿山西侧,北临芙蓉路,东接环山道,用地限制相对较少,适合网格形医院的布置,院区内部的主导人流,车流交通呈南北向分布。人流从南部环山路上的主入口进入。从方便就医,医患分流,洁污分流及与强化各个功能区之间的有机联系入手,各出入口的布置如下:
院区主入口位于环山路上,中央设置人车分流的主入口。结合交通管理,既可减少相互干扰,提高了安全性和效率,又利于通过入口广场创造开放的医院主入口景观。院区主入口可以通过门急诊人流和特需就诊人流,40米进深的开放性广场可以满足日门急诊总量5000人次的要求。院区次入口位于环山路西端,离主入口70米。次入口可以供住院探访人流,医护后勤办公人员进入。
“网格型+医疗中心”模式示意图
医疗体系充分贯穿了网格形高效集约的布局模式,以主轴贯穿门急诊医技,住院,管理办公和后勤功能单元,保持适当比例相对独立分布,同时通过贯通医院的医院街和连廊“聚合”在一起,使各功能单元都具有足够的人流,物流交换界面和通畅的彼此联系通道,避免了把不同功能单元集成在一个大型综合体建筑中所带来的流线混乱。
门急诊病人,住院病人和特需病人空间分离,分区明确。网格形模式中的。如总体规划中西南向开敞的周边界面朝向天然河道的自然景观,各单体建筑共享中心亲水休闲广场:北部的高层可以屏蔽北向快速路的噪声污染与冬季寒风,围合式布局含纳景观广场,天然河道,背景山体所具备的优良的“风,光,水,气”等优质资源。
门诊基本采用模块化诊室布置,以中心医疗街串联,较好的解决了通风采光的问题。
五、小结
以上介绍了1000床左右的医院模式,就2000床以上更大规模的超大型医院而言,以网格形模式的做法只能解决人流,物流交叉等问题,而单一的网格形门诊流程暴露出诸如挂号、就诊、检查等环节形成人流高峰,大量患者聚集,容易形成交通瓶颈,辅助检查繁琐,病人来往于门诊和医技检查路线变长等弊端。
来源:网络
相关阅读:医院ICU的设备配置及管理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