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现代医院的组成来看,大多是医疗、教学、科研三位一体的医疗中心,而且组成内容日益复杂,专业化、中心化倾向更为明显。除一般科室外,往往还包括急救、监护、核医学、心理咨询、图像诊断、计算机站、生物医学工程等新兴部门,而医院的后勤服务及部分医技设施,有时由几家医院联合设置,逐渐向社会化方向发展。

美国ICT肿瘤医疗集团与温江区政府合作兴建成都艾思特肿瘤医院
1.功能更加复杂,规模大型化
新建医疗建筑很多是集门诊、医技、病房、科研、办公、后勤供应等多种功能于一身的综合体,单一功能的建筑已很少。同时,由于建设标准的提高,医疗建筑的规模和面积也在增长,出现了十万平米以上的单个建筑,甚至几十万平米的医疗建筑乃至医疗城。如在我国上海市 区将规划建设的医疗城就是这类例子。
山西大医院
济宁第一人民医院
2.布局趋向集中
将门诊、医技、住院按一、土、工、E、王、品等字形组合在一起,形成一栋大型医疗建筑综合体。其中几乎包含了医院的所有科室和部门,功能关系极为紧凑,各部门之间全为内部联系,流线极为短捷,省时增效,节约用地和管线。在现代医疗科技和经济实力的支持下,这种模式有较大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医疗建筑采用集中式布局是应对复杂的医疗功能组合的平面构成方式之一,优点是医疗流程短、水平及垂直联系便捷、节约土地。集中式布局水平联系多采用一条或多条主通道贯穿建筑群,各分支为功能科室。在复杂的建筑群中,这种布局可识别性强。将这种水平主通道的服务功能加强,增设餐饮、购物、休息、银行、邮局等内容,建筑空间加以水平和垂直方向的变化,就形成“医疗街”的形式。
医疗建筑组合方式
3.公共建筑的共同属性增强
医疗建筑功能有其特殊性,也有与其他类型的公共建筑相通之处,表现在:
第一,公共服务性增强,体现“人性化”特点。医院作为提供医疗服务的场所,其对象已不仅仅是病人,也包括健康人,因此服务对象更广。在服务功能上,除医疗之外,还要求有休息、餐饮、银行、邮政、商务等一般公共服务的内容。对医院室内环境的舒适要求也相应提高,从装修风格到色彩、材质等,都应利于创造有生机的、温馨健康的环境。
第二,与城市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加大。以往在医院内部设计规模较小的单栋建筑时,主要是解决好与院内相邻建筑的功能、空间及形体关系。现在,设计规模较大的医院群体建筑时,必须考虑其与城市环境的关系,处理好大型医疗建筑与所在街区、地域甚至城市空间、建筑形式以及文脉的关系。
4.注重生态节能和可持续发展
德国新建医院的设计对生态节能很重视,主要用房均自然通风采光,极少用中央空调。并充分利用各种新技术,科学利用自然光线、空气,通过计算机的控制,以及各种自动遮阳,双层幕墙的使用等,将室外环境对室内的影响控制在有益的范围内。
来源:网络
相关阅读:综合医院通风设计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