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为隆重纪念这个伟大的节日,筑医台希望与您一起重温那段悲怆的历史,缅怀那些在战火岁月里的白衣战士,寻找存留的抗战“迹”忆。

纵然它们已经破旧不堪、更名另作他用,但历史的依然历历在目,那份“迹”忆足够让后人铭记!

1.中医救护医院总院

QQ截图20150825104017

位于南京老虎桥的中医救护医院总院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为时三个月的淞沪会战,在惨烈的战争中,战士伤亡不断,百姓流离失所,伤员挤满离上海不远的当时首都南京。

对战争的爆发,国民党元老、中央国医馆馆长焦易堂早有预期。中央国医馆作为南京政府时期全国中医药界的核心机构,一直致力于领导业界抗争与发展。由于就诊者日多,而诊疗所地方狭小,不能满足需要,馆长焦易堂决定将诊疗所扩充为中医救护医院。首先订立《中医救护医院章程》,而后,确定位于南京老虎桥的原江苏第一模范监狱为院址,迅速增聘医护人员,设立内外科室,分为东西两院,每院各有病床500张。设有伤外科病室、外科配药室、手科手术室和内科配药室、内科煎药室等。医务人员分为预诊组、伤外科组、内科组、针灸按摩组、X光组、检验组、门诊组等。

中医救护医院成立不足半月,日军进逼南京后,各伤兵医院纷纷迁出南京,迁到武汉。救护医院既注重中医特色,又结合救护需要简化用药,同时兼顾服务后方,征方集药。

战前,饱受社会争议的“中医是否科学”问题,由于政局的变化也使之获得了纳入体制的机会。

2.南华医院

QQ截图20150825105516

村干部在清除石洞门口的杂草

抗日战争时期,为了躲避日机轰炸,梁平当地市民从悬崖峭壁的青砂石上开凿出了一个石洞作为战时医院。

石洞名叫南岩洞,位于梁平县城附近的梁山街道白沙村一个山包上。周边的石岩以及茂密植被,将这个石洞掩护得严严实实。洞内分两层,有3个洞口相连,面积约100多平方米,可容纳300多人。

在石洞大门口近百平方米的岩石上,仿照牌坊样式设计有神位、楹联,并刻有“南华医院”基本情况介绍。从文字中可以看出,石洞建成于民国30年元旦,即1941年元旦。

梁平县文管所副所长介绍,石洞医院是一个名叫刘举皋的人创办的。刘举皋是梁平本地人,从上海南洋医学院毕业后,1931年回梁平县城创办了南华医院,建筑面积达2000多平方米,后来被日军飞机炸毁了。1939年,刘举皋重建南华医院,在南山上依岩而建了一座两楼一底的木式结构房屋,面积只有300多平方米。同时,在岩石上开凿石洞,历时两年建成石洞医院,可以做取出弹片等手术。日本飞机前来轰炸时,医护人员和病人立即转移进石洞避难。

3.第二陆军医院

QQ截图20150825110100 QQ截图20150825110127QQ截图20150825110219 QQ截图20150825110236

抗战时期国民党第二陆军医院旧址位于重庆江津白沙镇四方井,土木结构四合院,现残存部分建筑。现为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

民国二十八年,陆军第十六后方医院迁重庆江津白沙镇,后改称“第二陆军医院”,院长荣元禧。并在白沙镇学堂咀,心子山、万家山设立三个医疗病区,伤病员从湖北先后八批用轮船运来,据记载有官兵及伤员551人,当时宋美龄创建的新运总会妇女指委会派女工15人驻医院荣服队照顾伤员。

4.延安中央医院 旧址

延安中央医院旧址

延安作为当时中国共产党的大本营、大后方,人多、伤员多,位于桥沟的八路军医院已不能承担更多的救治任务,中共中央决定修建中央医院。院址就定在今天延安城北约5公里的李家洼村。

据介绍:中央医院筹建于1939年4月,9月开始接收病员。同年11月7日举行了开院典礼。傅暲、何穆、魏一斋先后任院长。西安唐都医院、西京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02医院均与中央医院有渊源。

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创建于1939年,前身为延安中央医院,1958年经总参批准为第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1985年经总后批准对外称“唐都医院”.

西京医院前身是延安的中央医院。1954年原第五军医大学与第四军医大学合并,改建成第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984年对外始称“西京医院”。

解放军第三〇二医院前身是抗日战争时期的延安中央医院,1947年5月,转战西柏坡成立中共中央直属机关医院,1949年3月,由西柏坡迁至北平,1952年与浙江军区直属医院上调北京的部分合并。1954年7月,正式命名为解放军第三〇二医院。

5.恩泽医院

恩泽医院2 恩泽医院

恩泽医院,这座深藏在临海市区的百年医院,在73年前,曾发生冒死救治美国飞行员的传奇故事,见证了中美两国并肩抗战的深厚友谊。

6.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

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第二冠名“上海市红房子妇产科医院”),其前身是西门妇孺医院,因其创建时屋顶呈红色,故而被广大市民亲切地称为“红房子医院”。 复旦大学附属妇产医院-红房子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第二冠名“上海市红房子妇产科医院”),其前身是西门妇孺医院,因其创建时屋顶呈红色,故而被广大市民亲切地称为“红房子医院

130年来,她经历了辛亥革命、军阀混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等重大历史时刻,见证了中国近百年的发展历史,她如同一部巨作、一部史书、一部传奇,记录了一个时代的演变,一个民族的觉醒,一个学科的崛起。

红房子-王淑贞

王淑贞教授

在享有“南王北林”之誉的我国现代医学史上的杰出女性、著名妇产科学家、现代妇产科学奠基人之一、红房子医院的创始人——王淑贞教授。

抗战期间,她和同仁们不顾个人安危,冒着枪林弹雨,免费救治孕产妇和新生儿,博爱之心袒露无遗;而当汪伪政权强令医院登记时,她宁愿停业也不屈服于邪恶势力,铮铮铁骨尽显民族气节;抗战胜利后,她又远涉重洋,筹募资金,重建医院,并捐出了自己的私人诊所。

7.抗日第七后方医院旧址

抗日第七后方医院旧址 抗日第七后方医院旧址-苏式建筑医院的一角

1938年3月,侵华日军兵分三路连续攻下徐州、开封,中原战场迅速向南向西扩大。当时有“第二陇海”之称的长坪(西安至西坪)公路,便成了通往前敌的战略干线。商南与河南的西坪搭界,是入陕的第一关。为了阻止日寇继续西犯,国民党军政部决定,将驻华县的“抗日医院”迁至商南,筹建“抗日第七后方医院”,以便就近接收医治前线运来的伤员。

当时,医院按军队编制,共有185人,其中军官45人,士兵140人。医院设备大多是从德国进口的蛇牌产品,有显微镜及各种外科手术器械。药品大多为进口原料药和针剂片剂。手术方面,除胸脑手术外,腹部、截肢和外伤等都能在院里操作。医院饱和时,有病床400张,可常常运来伤病员上千人,抗战进入最惨烈时期,前方要求伤员轻伤不下火线,采取就地治疗,只有重伤员才转送后方医院。

8.湘雅医学院

湘雅医学院1

82年前,日本在哈尔滨市宣化街以东,秘密设立了古井细菌研究所,进行细菌武器研究。这种反人类的罪行受到了世界人民的谴责。在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由中美两国医学教育家齐心协力、共同经营,以医学教育严谨,医德医术高超而闻名的湘雅医学院,为中华民族抗战胜利立下不可磨灭的卓越功勋。

被毁后的湘雅医学院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日本侵略者不断加快其在中华大地的侵略步伐。连年不断的战事,使湘雅办学的经费来源日趋紧张。到1941年学校出现了大额财政赤字。自1937年11月24日起,日寇多次轰炸长沙,使湘雅的教学活动经常受到干扰,师生的生命受到威胁。

9.上海医科大学

国立上海医学院-旧址 国立上海医学院-旧址2

创建于1927年,创立时名为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医学院,是中国创办的第一所国立大学医学院,在1932年独立为国立上海医学院,为当时中国唯一的国立医学院。1939年,因抗战爆发内迁至云南昆明。1940年辗转迁至四川重庆,1946年迁回上海。于1952年更名为上海第一医学院。1985年,上海第一医学院定名为上海医科大学。

医学子满腔热心,抗日战争一爆发便冲在战争前线,大量学生加入部队或红十字会。1932年一二八事变爆发时,上海医学院动员全校师生都参加了战地救护。

来源:节选自 南方都市报、重庆日报、网络

昨天,不论苦难与辉煌,都已深深镌刻在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上。今天,我们纪念这场伟大的胜利,不仅要铭记它的悲壮惨烈与各族人民的共同抗争,更要从中汲取智慧、凝聚人心,获得开创未来的现实力量,承担起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