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初来青岛,一定对报纸上“古力冒溢”“古力盖被盗”这样的消息感到纳闷,何谓“古力”?老青岛会告诉你,就是马路上的检查井,“古力盖”就是马路上下水管道的铁盖。为什么是这样一种奇怪的称呼,全国的大小城市,也就青岛有这样的叫法。“古力”是怎样来的,这要从青岛的历史说起。
1897年德占青岛后,签订“胶澳租界条约”,因范围包括胶州湾一带,整个租借地称“胶澳”。为了长期经营青岛,德国政府调集了当时德国国内一流的城市规划专家和建筑设计师来到青岛,按照19世纪末欧洲最先进的城市规划理念,实地勘察设计,形成了青岛的城建规划。
地上建筑和地下建筑同时开工,为了便于检查和维护地下排水管道,马路上设置检查井,而那些带有德意志帝国烙印的铁盖子上,留下了德国文字。记者在青岛市档案馆编研处,在一本德文词典上看到了青岛人人会读会念的单词——“GULLY”。汉语的音译就是“古力”。一百多年过去了,德国人留下的一个单词,在青岛人的唇齿间流传,像语言化石一样,传到今天。
在青岛的老城区,我们仍然能看到德国人留下的“古力”。光滑的马牙石铺成的道路,历经沧桑。道路旁被踩得斑驳的“古力盖”,乌黑发亮。这一切,构成青岛独特的街道风景。这些古力盖中心大都有一个“K”,“K”代表“KIAUTSCHOU”,当时,德国人在青岛发出的明信片上盖有邮戳,邮戳上也有“KIAUTSCHOU”字样,意指胶澳。
青岛的摄影家秦岭自上世纪 90年代末就开始拍摄青岛的“古力”,每个时期的“古力”都拍摄下来,成为青岛城市建设的编年史。他说,“古力盖”是写在道路上的历史,不仅可以看出青岛的历史沿袭,还可以看到岁月沧桑,城市的发展在“古力盖”上留下缩影。 雨污分流排雨管道的逝水年华
上世纪30年代,郁达夫在《青岛、济南、北平、北戴河巡游》一文中写青岛比其他城市更整洁、更干净。他为何这样说?青岛人夏天为何不用穿雨靴?要回答这些问题,还得从青岛的地下排水设置说起。德国人租借青岛时设计的排水系统,至今仍然发挥着作用,暴雨之后的青岛,一般不会发生积水现象,两个小时就能将水排干净。
青岛市档案馆的于佐臣先生介绍说,德国租借青岛时期,按照最初的规划设为欧人区和华人区,欧人区的排水采用先进的雨污分流方式,华人区是雨污合流的方式。1905年,德国人在前海一线将地下排水管道铺设完毕,奠定了青岛的地下排水系统,保证了青岛的洁净。上世纪30年代,当时的政府在德国人建设的基础上进行建设,青岛的地下排水管道形成网络。
于佐臣先生说,青岛的地下排水设施有好几种形式,地下是管道和暗渠,地上有明渠。龙口路、江苏路、安徽路、中山路,都有暗渠。西部老城区,100多年前修建的暗渠至今还管用,老城区12条道路下的暗渠总长度为5464米。
青岛的民间流传一个说法,栈桥两侧的排雨口非常大,管道内可以开进一辆小汽车。近年来,在排水改造中这两个排雨口被改造掉了,已经看不出来出口了。在前海栈桥周围,还建有排水泵站,经过加压后,可以吸取海水,用来清洁马路。这个泵站就在太平路上,当年德国市政当局在青岛西部城区共建了5座泵站,太平路泵站是现存唯一的一座,除更换了一些老化的配件外,从水泵到房门、青石台阶等都还是原来的样子。太平路泵站至今仍可手动操作。
排污管道管道中的匠心独运
百年前的德国人在排污管道的设计布线、施工、管材用料的运用方面都有很多独到之处,在细节处理上也很见功夫,真可谓细节决定成败。德国人的排污管道采用上宽下窄的鸭蛋圆形,上宽下窄的设计,保证排水通畅,污水无法积存在管内。管道的上半部分是水泥,下半部分则在水泥上贴了层瓷瓦,是为了防腐蚀。当时,德国人在管道的设置上已分雨、污水管道,并按区域设有排水泵站,由泵站将污水集中加压排入远海。这一切足以看出德国人的严谨和细致,长远的规划和别具匠心的设计。
德式管网处处匠心独运,一位了解青岛排水设置的网友青蜂侠在《我所知道的青岛百年德式排污管》一文中写道:“雨水斗竟带有反水阀 (类似家里卫生间里下水管的反水阀 ),这样一来雨水冲刷的脏物只能进入雨水斗,而不会进入管道,因此也不会造成管道堵塞,脏物也便于清理。管道堵塞的少,古力冒溢的就少。反水阀还能避免管道里的臭气散发到空中。”
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