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一:抱着孩子的杜艳菊。 大雪摄


图二:未去过民营医院的朱涛。 姜赟摄


图三:民营医院的收费单据。 苗苗摄


  两年前的孕前检查,杜艳菊选择了北京一家产科很出名的公立三甲医院。早上6点就到医院的杜艳菊,吃了一惊:挂号队伍已经乌泱乌泱几百人。

  等待了6个小时才见到的医生,开出一叠化验单,只花了不到两分钟就把她打发了。到了化验科,工作人员说:“下班了,明天再来吧!”

  怀孕后,朋友向杜艳菊推荐了一家合资医院,说很多大医院的专家都在那里坐诊。

  这家医院的等候室就像咖啡厅,翻翻杂志,喝喝饮料,吃吃零食,很快就可以就诊。

  不过,产前检查套餐要1万多元,这让在企业工作的杜艳菊很是纠结。

  但医院的服务,让她觉得这钱还挺值:该检查了,医院主动通知;如果没空去领取检查单,医院短信告知结果……

  在这家医院,杜艳菊见到了之前去过的那家公立医院的医生。“很奇怪,他们都变耐心了,还经常保持微笑。”

  大学讲师朱涛

  口碑好了,我会上民营医院的(见图二)

  本报记者 姜赟

  “即使同等技术条件下,我也选公立医院。” 北京工业大学社会学系讲师朱涛语气非常肯定。

  “最主要的顾虑是到民营医院看病,不能报销。我印象中,它的门诊费用高,一般人看不起,只有那些有商业保险的外企白领才能看得起;而到公立医院看病,农民有新农合,城里人有城镇职工或居民医疗保险,即使贵点也有保险兜着。其次,民营医院的药物、设备和医术都不是让人很放心。再次,就是民营医院的广告经常存在虚假宣传的毛病,广告内容一说治病都是仪器最先进、医术最领先,并利用明星效应激发患者‘试试看’的心理。患者误信上当,只会误人误事。”

  朱涛的这些顾虑,主要来自于同事、朋友的议论和网络、报纸的报道。“之前,北京东大肛肠医院不是被曝出虚假广告忽悠患者、过度医疗坑骗患者嘛!”

  在他印象中,去民营医院大多数是治疗一些涉及个人隐私方面的病种。平时坐公交,他总能看到民营医院的广告,多数都是美容、男性病、妇科病等。

  “如果条件改善了,口碑好了,我会上民营医院的。”朱涛说。

  记者亲身体验

  耗时比公立医院短得多(见图三)

  本报记者 苗苗

  6日,有感冒症状的记者分别去公立医院和民营医院,进行了亲身体验。

  13:40,来到北京某三甲医院,挂了呼吸科,挂号费5元。呼吸科共有3个诊室,每科室两个医生坐诊,几乎不休息地叫号、诊治、开方。

  14:50,等待了一个多小时后,记者进入诊室。整个诊治时间大约5分钟。

  交完90.59元药费后,到药房取药。总共8个取药窗口,每个窗口都有15—20人等待拿药。15分钟后,取完药,离开医院。整个看病过程1个半小时。

  随后,记者又来到一家民营医院,相比公立医院,这里显得相当冷清。

  交了3元的挂号费后,进入综合门诊的诊室。略显简单和老旧的陈列,坐诊的医生因为没有病人,正趴在桌上休息。

  记者进去后,医生起身诊断,告诉记者,没什么大问题,不用担心,吃点药就行了,并叮嘱说,要多喝水、多休息。

  去交费处划价、交费,药物总价51.6元。取药后离开医院,整个看病过程15分钟。

  人民网三成网友满意民营医院

  本报北京12月7日电 公众怎么看待民营医院?本版与人民网社会频道联合推出网络调查,截至12月7日21时,3174名网友参与了调查。

  调查对象中,表示患病时选择公立医院就诊的占63.3%,其余36.7%的网友表示选择民营医院。

  去过民营医院的人当中,对民营医院提供的服务选择“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两个选项共计34.8%。

  哪些因素最影响对民营医院的满意度?“就医费用”(42.9%)与“医术水平”(35.9%)最受关注。

  没去过民营医院的网友谈及不愿意去民营医院的原因,反映最突出的几项分别是:医生医德不好(25.8%);我想去的民营医院不是医保定点(23.2%);虚假广告泛滥,信任度不高(20.9%)。

  微博之言

  选自人民日报社会版微博

  甜城内江文国云:

  上月,母亲进城来看我,正好遇上我住处附近的一家私立医院正在搞免费“义诊”。母亲检测血压后,被告知高血压很严重。于是给开了一疗程的降压灵。谁知母亲吃药第二天就全身乏力,晕厥在地。我急忙送到附近的人民医院。检查发现,母亲实际是低血压,乱吃降压灵险些危及生命。

  贾思军:

  在北京、深圳、西安、东营去过民营医院,服务比公立医院好得多。但民营更多是专科强项。次级城市民营医院除了流产这些项目外几乎没什么竞争力。

  民营医院不该遭另眼看待(民生观)

  闻悟

  提到民营医院,许多人都没啥好印象。

  在部分公众眼里,民营医院,收费高昂、虚假广告、过度医疗,用“宾至如归”的迷雾令患者“宾至裸归”,简直就是唯利是图的代名词。

  在部分官员心里,私立医院,盈利为先、公益在后,动不动就“过界”惹事,不听话,不好管。干脆抬高进入门槛,控制数量、减少麻烦。

  “这么多年了,我们怎么还没有脱掉这顶黑帽呢!”民营医院经营者们很委屈。

  为啥?还不是因为,不断有“老鼠屎”来破坏“这锅粥”。进一步地想,为啥“老鼠屎”总是出现呢?

  自身有问题。部分民营医院“念歪经”,一心想赚快钱,忽略医德公心,不惧监管处罚,在违法违规经营的歧路上越走越远,败坏了行业声誉,加重了公众的疑虑。

  体制待完善。对于民营医院来说,我国医疗领域的市场环境还不成熟。税收压力、医保待遇、医生招募、职称评定、科研立项等,个个都是发展紧箍咒。在这样的生存环境里,民营医院就容易走“野路子”。在这种形势下,难以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投资兴办医疗机构,难以出现实力很强的综合性民营医院。

  不过,这些都是民营医院在发展中遇到的困境。也要看到另外一面。

  一是数量增长快。近年来,民营医院异军突起,由1984年的空白发展到2009年的5736所,占医院总数的29%。

  二是服务质量好。大多患者反映,民营医院服务热情高,挂号不难,就诊体验比公立医院好。

  三是专科方面有独特优势。民营医院在医疗细分市场找到了自己的发力点,建立了独特优势,更好满足医疗需求。

  12月3日,相关部委发布意见,进一步放宽社会资本办医门槛,并在医保纳入、职称考评等方面与公立医院一视同仁。

  发展民营医院,事关做大医疗资源的盘子,缓解群众看病难,它不该被打入另册、另眼看待。

  此外,民营医院被寄望于打破公立医院“一家独大”的局面,推动医疗资源高效配置,为公众提供多元优质的医疗服务。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公众的信任和支持,更需要卫生部门一手抓放开,减少制度性障碍;一手抓严管,引导民营医院沿着正轨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