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我国公立医院的规模可谓是大小不一。有些医院规模较大,内部运行机制完善,医院运营以高效、高产出为特点,其医疗、科研、教学等水平在区域内首屈一指,已经发展为了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大型医院,这些医院主要以科研支撑的附属医院、区域领先的主体医院、省内一流的中心医院为主。另一些医院依旧是五十年代后期计划经济条件下区域卫生发展的产物,其特点是“小而全”,随后逐步发展起来的,其相对于区域内的主体医院而言,规模较小。

那么,一家医院的规模到底以多少为宜呢?是以整合资源、优势互补、强强联合为目的的“航母型”医院好呢,还是以优质、精细、高效为目的的“精细型”医院好呢?针对这些困惑和问题,我的两个研究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展了一场以“医院到底该多大”为主题的辩论。

  正方观点:应打造3000张床位以上的区域性主体医院,以达到规模效益递增。

理由1:发展大型公立医院能够使规模效益递增,以达到“1+1>2”的效果。

拥有3000张以上床位的大型医院往往占有的医疗资源较为丰富,其人才、技术、设备、环境等都占有优势,医院内的名医、名科资源也较为丰富,这样就能形成强强联合、优势专科带动一般专科发展、资源共享、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规模效应。同时,通过医院内部优势资源的合作与共享,也能产生协同效应,以达到规模效益递增,从而产生“1+1>2”的效果。

理由2:发展大型公立医院可以提高医院的整体服务能力,缓解“看病难”的问题。

我国现在一些公立医院普遍存在“看病难”的问题,很多医院的病床占用率常年都是100%,“一床难求”的现象十分普遍。在很大程度上,这是因为相当一部分医院还在延续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甚至四五十年代的规模。随着人口出生率的增长、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医疗保障的全面覆盖,群众的就医需求日益增加,尚停留在原有水平的医疗供给根本无法满足患者现在的需求,供需之间严重失衡导致了“看病难”的现状。

既然无法改变需求剧增的局面,那么只有补充供给才能缓解供需之间的矛盾。然而,与其花费巨大精力和财力对技术力量相对薄弱的小型医院大动干戈,不如集中力量、聚拢资源,在区域内发展一到两所大型公立医院,如此一来,老百姓既能看上病,又能看好病。

理由3:发挥大型公立医院的“龙头效应”需要有服务量的支撑。

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浪潮中,离不开龙头企业的带动。同样,块状分散型医院向集团化大型医院转型的过程中,也需要区域内主体医院的带动。

作为区域内的主体医院,其门急诊量、床位数等医院规模指标必须在区域内有明显的优势,这样才能吸引其他的医院来模仿、来学习,从而带动区域内所有医院的发展与建设,提高区域内整体的医疗水平,产生所谓的“龙头效应”。

理由4:发展大型公立医院可以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提升医院竞争实力。

医疗行业是知识密集型产业,这就决定了医学人才的质量和数量决定着医院的竞争实力,并且是医院发展、提高竞争实力的基础和核心。患者到医院看病,可能是冲着医院的品牌,可能是冲着先进的医疗设备,但最终看的还是医生,应该可以说,医生的水平才是决定医院实力的最终评价指标。想要吸引人才并且留住人才,就必须要有“本钱”,即雄厚的实力、宏大的规模、一流的环境、丰厚的资源、优异的发展平台等条件。而大型公立医院恰恰具备了这些特征,具有了吸引优秀医生的优势与魅力,通过“筑巢引凤”的方式,增强了医院整体的竞争实力。

  反方观点:公立医院规模应当有所遏制,床位数并不是越多越好。

理由1:有学者通过调研得出结论,认为大医院床位应以不超过2000张为宜。我认为公立医院的发展规模需要考虑到多个因素:如区域内常住人口密集程度、非公立医疗机构床位数和服务量等。就目前来看,我国公立医院达到什么样的规模为好,这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但需要明确的是,床位数并不是越多越好,根据经济学中“边际效应递减规律”,随着床位数的增加,每个单位的医疗产出越来越少,盲目增加带来的是医院投入产出的失衡,反而浪费了稀缺的医疗卫生资源。

理由2:医院盲目扩大床位数是忽视医院内部管理和机制建设的粗放式发展,这样的快速扩张反而稀释了医院的优质资源,也带来了安全隐患。办医院毕竟不是开连锁店,床位是可以复制的,但医生的技术水平、长期积累的医院文化往往是不能复制的。扩张后,人力资源是否够用?保持合适的规模和服务量,医疗各环节的标准才不会因“超载”而变形,医务人员的精力合理分配不至于透支,制度规章的执行才会不打折扣。

理由3:公立医院床位规模过大,挤压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非公立医院的发展。我国看病难看病贵并非因为公立医院不够大、不够多,而是结构性资源供给不足。公立医院几乎垄断了先进医疗设备和好医生,优质医疗资源都集中在大城市大医院、公立医院。而小城市、小医院医疗资源明显不足,这样导致病人大量地向大城市大医院公立医院集中。2012年我国公立医院有122.6万名医师,民营医院只有17.8万名;从医院等级看,1624家三级医院拥有约53万名医师,而6566家二级医院也只有61万多名医师。截至2014年4月底,我国公立医院1.33万余个,民营医院1.15万余个。可是,民营医院诊疗人次、出院人数均只占全国总数的12%左右。因而控制公立医院规模,可腾出更多优质资源,而腾出的这些优质资源可以流向非公立医院。

理由4:医院扩大规模是对医疗市场需求的应答,同时也有进一步细分专科与新建科室的需要,不过我国大医院的过度扩张,深层动机往往是为了多收病人,增加收入。一般的规律是,当边际收入小于边际投入时,规模扩张就会停止,但由于大医院的绝对技术优势,只要摆上病床,就会有病人入住,反正不愁市场。不愁市场,使医院即便在政府投入不足的情况下,也往往能够顺利获得扩张所需的资金,并最终偿还贷款。换言之,为医院规模扩张的买单者,是千千万万的患者。

来源:搜狐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