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医院的建筑包括病房、门诊、医技以及各种医疗服务设施,对照明的要求也各异。因此,医院照明不仅要满足医疗技术的要求,充分发挥医院的功能,有效地为医疗服务,而且也要考虑为患者营造一个宁静和谐的照明环境。这些方面的考虑无论是对病人的治疗和康复,还是医护人员的正常工作,都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般来说,对医院建筑照明设计安装产生影响的主要有总建筑师、项目主持、结构专家、设备顾问、室内设计专家和电气工程师。但对医院照明来说,独独缺少了照明设计师。照明设计师能干什么?医院建筑在照明设计上要注意什么呢?回归自然光影响建筑理念
自然光对医院的意义十分特殊。国外有研究结果表明,“如果病人可以从他们的窗外看到室外园林中的树木,比他们直接看到砖墙需要的药品减少30%,康复速度也提高30%。”虽然还没有研究证明,光辐射对病人的健康有负面影响(光辐射包括红外、可见光、紫外三个波段,同时激发正面效应与负面效应),但可以肯定的是,医院启用自然光,可以更贴近人正常的生活和生理需要。这一用光原则在上世纪二十年代提得较多,特别是疗养院建筑。欧洲人提倡将疗养院的住院部建成手状建筑,沿着南、东南或西南方向辐射开来,主要就是为了采光。但是按照这一理念建筑,需要占用大量的土地。随着现代城市发展,建筑越来越密集,这一理念因不合时宜而渐渐被冷落了。当然,五六十年代随着技术的发展,电光源越来越便捷,建筑用光唯技术论占据了上风,就像我们现在的很多医院一样,进了大厅,就靠电灯照明了。
到上世纪九十年代,资源紧缺成为国际性问题,节能、可持续发展的呼声越喊越高,自然光才开始重新回归人们视野。自然光不仅顺应了这一要求,还适应了人的心理和生理机能的需要。虽然我国的城市里并不总是有那么多的空间,很容易地把楼盖成个“巴掌”状,但这是一个大趋势,也是建筑中需要着重考虑的因素。
需求不同兼顾医患双方
医院用光中“道道”很多,学问很大。医院照明的对象主要是救治者和被救治者,二者对光的要求差异很大。好的医院照明设计,首先要解决的就是这对矛盾。具体而言,作为救治者的医护人员,为了观察、判断病人的状态,需要照明能最大限度地还原病人的真实情况。作为病人,总是希望亲友看到一个较为健康红润的自己,对于这两者的不同需求,照明都能分别做到,但很难同时做到。
医护人员要准确检查、记录很多事项,很多医疗行为也往往需要精密性高的光照环境。但病人却有不同要求:能不能不这么刺眼?我会觉得不舒适!这些烦恼也都要照明设计师运用专业知识和智慧。
说来说去,医院照明需要解决的矛盾就清晰了:兼顾医患双方需要。我们有很多这方面成功案例,但国内少,国外多,公立综合医院少,高端牙科、美容整形等医院多。当我们的医院越来越倡导人性化,以病人为中心,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时,这一矛盾诉求,希望能被更多地引起重视。
设计有规范需要细心揣摩
面对医院照明的这么多门道,我们可能要回答这样一个问题:有没有现成的照明设计规范,可以让医院按图索骥,依葫芦画瓢呢?答案是:有。医院照明设计是有规可依的。国内医院现在依照的有两套规范,国家标准(即GB5003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医院建筑照明标准)和国际标准(实际上很少单位依照国际标准)。不管采用的是哪个,只要整套采用,保持一致,在具体空间上严格执行,如手术室、重症监护室、分诊台等等,还是可以满足医患需要的。但问题也正在于此,无论是国家标准还是国际标准,都只能简单地规范一个照度数值,并不详细指导你设计安装(并不顾及具体的室内设计)。也就是说,告诉你要多亮,但没说怎么个亮法。因此这个标准是基础的、很低的。
而在现实医院照明设计中,需要在这一标准基础上解决的具体问题太多。往大处说,视觉适应性问题怎么解决?走廊的照度就不能和手术室太接近,医生推开手术室的门,感觉不到突然亮起来,进入手术情境的时间就会长。病人从室外到室内,会有光照的巨大变化,这一变化是在门口那一刹那,还是逐渐发生的呢?晚上,“120”里抬出急诊病人推入急救通道,急救人员要推着人迅速辨识方向,这一路的照明,照度低了不行,没有连贯的指示不行。为了让人眼迅速适应,光照也不能变化太大,所以,从门外就要亮起来……
总的来说,在规范之外,医院照明还需要建立一个整体性的照明体系,它连贯、不突兀、实用、精确。当然,这不是一个可以一蹴而就的体系,重要的是,在具体的医院照明设计中,心里揣着这么一个思路,尽可能地往这个方向靠拢,无论对病人、医护人员都会产生积极影响。
内容来源:海峡医学网,整理:筑医台
相关阅读:自然采光对于医院设计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