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绵竹市疾控中心由我省援建,规划设计起点高,并由来自江苏的医疗专家对当地人员进行现场培训。

绵竹市七一大西街小学在地震中全部毁坏,江苏援建者用特殊党费使这座百年名校浴火重生,在原址拔地而起。

孝德中学用地震废墟砖瓦建成的钟楼,设计意义独特深刻。
【核心数据】
64所 江苏援建绵竹教育类项目投资15.26亿元,已竣工交付64所中小学、幼儿园。
29所 江苏援建绵竹卫生类项目投资4.42亿元,今年3月底前所有卫生项目已交付使用,29所医院竣工。
400人 江苏先后安排400多个绵竹校长、教师、医务人员赴江苏培训,建立江苏知名学校、医院与绵竹“一对一”帮扶关系。组织两批110名江苏教师和7批600多名医务人员赴绵竹支教支卫。
3800人 江苏在绵竹举办的各类医疗卫生培训53期,3800人次受训。
学校和医院:最安全的特色建筑
“一定去看看我们的学校和医院。”这是记者在绵竹听到最多的一句话,老乡们总是这样指点我们:“那边最漂亮的房子就是!”
4月22日,孝德镇爱心学城,左边中学,右边小学,占地91亩,共48个班,2300多名学生。记者站在校门前仰头凝望5.12米高的粗大柱子,柱面上从震后废墟里挑拣的碎石、瓦砾贴成了不规则的图案。有一种震撼,不要人感伤,要人振作!
据介绍,学校里实验大楼、微机室、图书馆、舞蹈室、室内体育馆、大礼堂等现代化教育设施一应俱全,千兆校园网和信息化系统具有信息发布、多媒体教学、在线考试、教学评价、数字图书馆以及地震报警、安防监控等功能,这样的“装备”在绵竹市乃至四川省都遥遥领先。
“以前的操场是黄泥地上铺煤石渣,现在是橡胶跑道、标准操场,还有篮球场,一下课,孩子们就喜欢往操场跑。”土门中学副校长刘永华望着奔跑的学生,一脸慈爱:“后面的消防水池,本来还要提醒同学们注意安全,现在设计成了一座苏州园林,亭台小桥,四季见绿见花 以前就只在课本上读过。”
距学校不远的土门镇卫生院是目前绵竹市农村中规模较大的,设有90个床位,有门诊综合楼、住院楼、急诊楼、配套室外道路、景观绿化等。镇上的居民刘芳陪着婆婆来看病:“医院周围像花园,医院里面也是花园,一点药水味道没有,没想到卫生院也可以这么漂亮,你们江苏人真会设计!”
“金花小学开学了,全镇人就心安了。”4月23日,金花镇党委书记向军对记者说。金花镇是绵竹受灾最严重的镇区之一,震后与世隔绝几近一周;而小学更是金花人心底的痛,龙门断裂带就从校操场穿过,180名学生108人遇难。武进的第一个援建项目就是金花小学。“你们进山10多分钟的路,在道路抢通前要走6小时,他们就一趟趟带着干粮进去做勘探做规划,为了避让断裂带确保安全,小学只能选址在山坡上,上下高差11米,挖平了8米才盖楼。”
“刚建成时,就觉得色调特别好,很有书卷气,符合我们百年名校的气质;用起来,才知道是真的好,防滑、保温、隔音,细节处处体现了设计者和建造者的用心。”绵竹市大西街小学薛昌伟校长紧紧地握着镇江援建组指挥长丁羽如的手,表示感谢。
在绵竹的一周,我们走访了10多所学校和卫生院。宽敞、明亮,布局合理,功能齐全,设施现代,既具苏式园林的典雅灵秀,又充分展示绵竹的地方特色。江苏援建的建筑全部按8级以上抗震标准设计施工,但学校医院等公共设施达到了抗9级的标准。建设者们说:“要让学校和医院成为绵竹人身体和心灵的庇护所。”
学校和医院:最匹配的设备人才
4月21日,记者走进绵竹市疾控中心四楼,江苏省疾控中心理化所的李小娟正在手把手地教当地的实验员如何使用一台新仪器:“一起来了4个人,教三天。新仪器不同类型,我们分批来,一台一台地教会他们使用。他们学得很快!”
重建的绵竹市疾控中心不仅得到了加固维修,更全面提升了实验室和疾控能力。江苏对口援建指挥部成员谢景欣是卫生部的实验室建设专家,他运用先进的实验室理念,亲自设计并督导施工,彻底改变了以前功能布局不符合规范的状况。“这是实验室专用地板,这边是污染区、洁净区,这是艾滋病初筛实验室。德阳的同行来参观都羡慕我们,他们还没这么专业呢!”中心王晓平主任自豪地说。
就在我们参观疾控中心的时候,绵竹市卫生局的礼堂里,来自绵竹各卫生医疗机构的200多名护理人员正在接受援建医疗卫生总队组织的高级培训,一天四场讲座,内容涵盖健康教育、常见疾病护理、医患沟通等多方面。医疗总队副队长张良毅告诉我们,“最近我们还要组织各乡镇卫生院的领导干部参加培训,医院条件好了,添了很多新设备,怎么管理运营好一家现代医院是他们面临的新课题。”
几乎在援建绵竹之初,各江苏对口支援城市就不约而同地下定了决心:援建,不仅是捐钱、盖房、添设备,更是输出理念、培养人才、建立机制;要解决绵竹眼下的困难,更要将绵竹托上未来腾飞的道路。
早在南通援建的新市学校建成前,2008年10月,南通援建组就组织通州市实验小学的两位名师来为绵竹400多名语文、数学老师开示范课。“既然名师助教受欢迎,我们就来牵线搭桥。”南通援建指挥组指挥长吴永宏介绍说。不久,南通市虹桥二中、南通师范学校二附小与新市学校结成友好学校,两校不定期派骨干优秀教师到新市学校开示范课,进行师资培训。2009年4月,南通市教育局和绵竹市教育局签订了教育合作协议,明确在2009-2012年间,组织绵竹部分中小学校长和教师分期分批到南通市挂职学习锻炼,要累计为绵竹培养100名校长和100名教师。
学校和医院:最长远的发展规划
随着各个建设项目的竣工,绵竹人的生产生活在陆续恢复正轨,援建似乎已接近尾声。然而,采访中,我们却没有这种感觉,因为一幅着眼未来的蓝图正徐徐展开。
要让绵竹的学生求学无忧,南通先后两次筹资18万元资助新市镇贫困大学新生,而后在新市镇设立了50万元奖学基金、40万元助学基金和30万元园丁奖。今年春节前,首期264名和208名学生分别获得了8.62万元的奖学金和10.4万元的助学金。另一项50万元的大学新生奖学基金也即将设立。一个涵盖了贫困学生、品学兼优学生、优秀教师、刚考取大学的新生等各个层面的教育援助格局已经建立。
江苏在绵竹的卫生援建走过了伤病员的抢救康复阶段、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重建阶段后,现已经进入“点对点、一对一”的项目推进阶段,江苏26家医疗卫生单位与绵竹21个乡镇的31家单位签订了49个项目,这些项目着眼于为绵竹打造一批医疗卫生的特色品牌。
74岁的王锡兴是什地镇八大六队的村民,他告诉记者,他的一只眼睛因为白内障有两年看不清东西了。“今年,有个江苏医生给我做检查,3月9日,医院通知我动手术,我记得很清楚,还是那个江苏医生给我动的手术,半个小时就完成了,后来还亲自给我换药,难为他了!”
绵竹市中医院五官科护士长柳丽告诉记者,为了帮助绵竹市中医院完成国家的“光明工程”项目,江苏省中医院的眼科主任带着3个博士生亲自赶来,下乡普查,主刀手术,手把手地教本地医生,已经有90位病人重见光明。主任回苏后,留下来的博士继续积极主动地协助科室工作,现在绵竹中医院的白内障手术在周边已经小有名气。
“我们绵竹是幸运的。”绵竹市卫生局副局长刘官文恳切地说,“大地震让绵竹倒退了10年,可江苏援建让我们提升了15年!”
本报记者 廖 卉 翟慎良 燕志华 彭广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