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部部长陈竺日前在加快公立医院改革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在新一轮改革中,公立医院尤其是大型公立医院,不能采取不符合功能定位的、单纯规模扩张的简单外延式模式发展。陈竺认为,盲目扩张会导致资源进一步向城市大医院集中,并造成运营成本大幅增加,加剧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公立医院盲目扩张的问题由来已久。新医改启动以来,一些公立医院包括大型公立医院使出浑身解数,或跑马圈地盖大楼、斥重金添置新设备,或通过接管、“整体接收”、建立分院扩大运营规模,或将前几年出售、已转制为民营的医院重新购为己有。这些盲目扩张行为直接妨碍了医疗资源均衡化分布的目标,并将进一步分割基层医疗机构和民营医院的市场,强化患者对城市大医院的依赖心理,削弱患者对民营医院的信任,在城市大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之间、公立医院与民营医院之间形成“大者愈大、小者愈小”、“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马太效应”。

  此外,公立医院沉溺于“上规模、上档次”的扩张冲动不能自拔,势必落入负债经营的陷阱,甚至陷入严重的债务危机。据广东省卫生厅副厅长廖新波介绍,近年对全省200多家医院的调查显示,医院平均负债占总资产的23.14%,有的甚至超过300%。这种“以高额负债谋求高速发展”的模式,与近年来许多高校在大规模扩招、大面积圈地过程中欠下巨额债务如出一辙。有的高校实在不堪债务重负,不得已祭出了“卖地还债”的昏招,那些负债率超过300%的公立医院,大约离“卖地还债”的命运也不远了。

  公立医院盲目扩张走到如此地步,主要原因有三。其一,一些公立医院定位不准确,目标紊乱。国家兴办公立医院,最核心的目的是为公众提供基础的医疗服务,满足公众的基本医疗保障需求。这个目的最本质的特征是公益性。而一些公立医院“做大做强”,主要是为了占有更多医疗资源,占据更强势的市场地位,赚取更大的利润,他们的目的恰恰背离了公益性,可谓“盲目”之甚也。

  其二,一些公立医院的负责人,以及一些地方主管部门的有关官员,对新医改方案中提出的加大对公立医院投入怀有不正确的期待,认为公立医院的盘子越大,能够“套取”的财政投入就越多,因此想方设法要把公立医院的盘子铺得越大越好。

  其三,在目前体制下,一些公立医院负责人和主管部门的官员,既无需为公立医院扩张过程中的低效、浪费、高负债承担责任,却可能从大规模的基础建设、设备购置、人力资源调配中获得实际的利益,甚至人为制造出一些权力寻租、腐败交易的机会,何乐而不为?

  对症下药,首先,各地政府和各级医疗行政部门,应当对本地区、本系统的公立医院进行明确的公益性定位,从发展规划的战略高度和完善管理的战术角度,遏制公立医院的逐利倾向,防止其偏离公益本位。其次,国家对公立医院的投入,必须完整、详尽地体现在政府预算之中,并接收人大的监督;审计机关应当对这些投入进行严格的绩效审计,通过公开发布审计报告,向公众说明公立医院把这些钱花在了什么地方,效果如何,都存在什么问题,等等。

  再次,亟须建立完备的激励约束机制和严格的问责机制。公立医院负责人既需要在公立医院的发展与改革中获得应有的专业成就、绩效评价和职业荣誉,实现个人的价值和抱负,也需要为自己的决策和管理行为承担应有的责任,包括为决策失误、管理失当承担党纪政纪责任以至法律责任。那种“赚了有我一份,赔了国家兜底”、“成绩归功于我,错误集体负责”的传统运营模式和管理体制,在新医改条件下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