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门急诊医疗综合楼设计从建筑形式多元化对医院建筑形式的补充与冲击、建筑形式的复杂性对医疗流程的作用与反作用、建筑形式与建筑节能等方面探讨了医疗模式与医院建筑设计模式互动关系,及其对医院建筑形态与医疗功能形态同步演变的促进作用。
一、整体设计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门急诊医疗综合楼设计投标中法国SCAU公司的方案被业主选中,同时参加投标还有德国TOP+OBERMEYER公司、新加坡PWD公司、香港卢纬纶建筑规划有限公司。
1、外部造型
2001年4月26日下午,在中山医院的会议室,法国SCAU公司的格扎维埃·默尼先生介绍他的方案的第一句话:“到目前为止,我们的工作只是进行了汽车的外壳设计……”
他所谓的“汽车”是由一幢23层住院部、一幢20层门诊楼、一幢13层楼、一个4层裙房和一个14 m 高、约 2 100 m2的玻璃大厅构成的组合体。他所谓的“外壳”是一个蚌壳状柱体,二个类1/4圆柱体,裙房近半圆形,玻璃大厅被称为“一张玻璃风帆”。与原医院病房楼连廊的交接处,是一座 24 m 高的拱门。
方案充满了法国人的浪漫——将医院这种功能性极强的建筑,做得如同一件现代雕塑,极具个性。构思中一方面确立了以病房、门急诊、医技三大功能体块为形体组合元素;另一方面,形体与立面本身同样被高度重视,它们像由精确的单词和恰当的语法组成的完整语句,使建筑的形体、质感、色彩、构件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当其中一部分被调整时,其他部分也随之被调整。
建筑的理性与感性特征都十分明显,在强调功能概念时,目标是理性的,方法是感性的;在研究形象塑造时,目标是感性的,而手法则是理性的。
2、功能组织
与我们业已建立并正在广泛运行的功能组织形式不同,格扎维埃·默尼先生提供的使用功能组织形式有以下特点:① 目的明确;② 领域明确;③ 主次明确;④ 唯独途径不明确。
法国建筑师认为:现代医疗流程中,有些概念可以随着物质条件的改善而作调整。其中较为突出的是:以往在医院流程中,废弃物未被严格地封闭,只能依赖专用的污物通道传输,传输通道常常占用了相当的面积,且使用频率不高。由此形成的洁污分流的动线形式有它的合理性,在很长的阶段里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但同时也对医疗流程形成制约。如果采用严格的打包以及封闭箱的传递方式,就可以减少甚至取消“污物通道”,使交通动线流畅、不受干扰。
3、不足之处
SCAU公司的方案存在下列不足:① 建筑物部分超出红线 20 m ;② 建筑阴影严重遮挡北侧居民住宅,且在设计文件中日照分析一项交了白卷;③ 消防概念的缺陷,消防登高面、防火分区、疏散距离都存在明显错误;④ 结构设计体系模糊,未建立必要的结构抗震设计概念;⑤ 尚未解决医疗流程的统一规划。
如果单凭建筑外形而忽略以上的不足,该方案是难以中标的。但法国建筑师明确地指出了他们方案的可变性、能动性,并在较短的时间内对方案作了调整,最终以认真与执着的态度中标。实施方案通过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建筑师的艰苦努力和与法国建筑师的多次磋商不断得以完善,并经各主管方面审查而获得认可。
二、打破常规地修改总平面
从SCAU公司接过来的是构思独特、方案严谨、情趣浪漫、个性鲜明的外形设计,确定的体量、色彩、质感和具创意的构造措施。同时,我们也接过了超越红线、阴影遮挡北侧住宅、消防设计不合理、结构体系不明确、抗震概念缺乏、医疗流程的不确定性等一系列难题。
面对这一切,不仅需要敏锐的感性理解,更需要严密的理性求证。
在多次的商榷中,对涉及重要修改的地方,双方总是试图找到一些比较接近的解决办法。在这个过程中,格扎维埃·默尼先生强调原方案的整体性,而我们则更坚持新方案的技术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1、将总平面设计纳入本地区的城市总体规划之中
除了新建门急诊综合楼,医院将在“十五”期间于枫林路东侧的儿科医院、泰康食品厂的旧址(占地约 4 万 m2)建设中山医院科研诊疗中心(约 6.5 万 m2),其中包括肝病、肺病、心脏病三个诊疗中心以及科研信息中心。这一规划已开始实施,中山医院的规模将得到进一步的扩大,这种扩大的趋势使中山医院的总体格局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形象比喻则:枫林路像一条支气管,而新老二块医院像两叶肺。因此,必须十分重视枫林路的作用以及与之连接的其他道路的建设,枫林路连接着医院主要出入口,已有的使用功能和尚待开发的功能无疑都将围绕它展开。
2、纳入现行的城市规划管理框架
重新评价了原方案的体量、退界、消防、结构等项设计,将A楼(病房楼)适当地缩小,使之既满足与北侧建筑的间距,又符合南侧退道路红线的基本要求。同时,适当地缩小B楼(门诊楼)的体量,这样处理,一方面能使原方案的比例较好地得以再现,另一方面又能使新的组合在消防作业、道路交通的组织等各方面均符合有关的技术规定,使方案的可操作性大大增强。这是我们修改总平面设计思路的聚焦点之一。
3、减少建筑日照阴影的不良影响
经分析,较有效的手段是:将二幢主体建筑A、B楼分开 26.6 m ,以高度角控制;压低连接体C楼(门诊医技楼)至 18 m 。
门急诊综合楼的整合方案本应满足北侧住宅冬至日底层满窗日照 1 h 。然而在现实条件下,第二、三类建筑本来的建筑间距就存在着较严重的不足,当门急诊楼未建时,北侧部分住户尚可通过西侧下午时段的部分日照予以补偿(但不能完全满足冬至日满窗日照 1 h ),而当建本楼之后,这部分补偿也可能会失去。因此,注意将这部分窗户日照不利影响减少到最小的程度,是我们在修改总平面时思路的聚焦点之二。
4、同步调整建筑单体,塑造医院建筑新形象
多数情况下,在旧的城区很难将性质不一、使用功能不一的建筑形象统一开发和建造。当大量个性特征不显著的建筑充斥某个地区时,利用公共建筑的形象设计可使之充满动感和活力,改善业已形成的呆板格局。
我们思路的聚焦点之三是将原方案中的A、B、C三个块体分别作为三个结构体系加以整理。结合建筑功能分区,对柱网的尺寸、比例的协调、构造的实施、规范的执行,综合地进行了调整。在这一阶段,将各相关专业的工作引入方案阶段,并建议各专业根据专业特点进行技术再创作,有力地推动了设计向深化的阶段提前迈进了一步。
A楼为住院病房部分,共22层,这是一个与传统的病房区非常不同的形象,似一个酒店立面。用格扎维埃·默尼先生的话来说:我故意采取这样的设计,使建筑外形为蚌壳状,整个立面外表光滑且不透明,阳台内部则种满植物,显得生机勃发、活跃多变。B楼用于门诊,共15层,立面处理比较精细,采用玻璃幕墙,透明度高,与A楼形成了实虚、大小、刚柔、粗细、纵横的对比。C楼为医技与门诊楼,共8层,外立面光滑且倾向深色,隐喻智慧、严谨。
在修改总平面及建筑形象之后,我们仍愿意用格扎维埃·默尼先生的话作为表述:找到一个不笨重、不气势汹汹、不巨如磐石的建筑体量。
三、合理的医疗流程与新颖的医院建筑形式融合
中山医院门急诊医疗综合楼的平面设计过程是不寻常的,因为要在既定的外壳里进行功能的填充。起先很不习惯,甚至有些茫然,着手工作时常常为圆弧形状带来的无效空间而烦恼,而当冷静下来仔细地研究之后,我们逐渐地建立了以下概念:
1、使用功能的横与纵
在医院建筑设计领域中,除了少量几本规范、标准外,尚未建立一个较为适用、与时代要求同步的医疗流程的技术标准或者设计导则。建筑师在进行医院建筑的设计时,通常以正在运营的医院作为参照,或者以某些个人的经验作为参照。这种做法的结果往往是,虽然提高了某些设备的投资、材料的标准,却仍沿用往常某些组织模式。试想,如果正在进行的医疗体制改革对以往医院的运营管理体制是一种冲击,或者某些个人的经验经不起现代医学、护理学、心理学、法律学等等学科知识的检验,那么这种参照的结果就是对医院建筑设计的误导。
理性引导我们去重新认识功能的可变性。
医疗流程的执行过程应是立体的,既有横向的,也有纵向的,甚至是交叉的。这个过程是维系整个医院从局部(某个科室)到全局(整个医院)的中枢。确切地说,这个中枢包括了竖向及水平交通,人流及物流的组织,也包括了图像传输、信息交互、智能化管理、自动化物流系统,甚至包括了能源供应、综合管线的敷设。然而,这个中枢形态是可变的,它取决于医院的功能设置、设施的标准控制以及功能的使用频率等因素,这也就形成了不同的医院形态。
随着医疗流程的变化,使用功能的内涵也发生了变化。尤其在当今专业学科分工趋于细化,并强调边缘学科互相渗透的形势下,医院使用功能远不止于平面中点与线的交织形式,而出现了一种崭新的、全方位的、立体的形态。这也是我们在中山医院中建立起的功能设计理念。
2、多中心的竖向交通系统
从大的功能分区概念出发,确定了以功能分区为单元的竖向交通中心,同时在各单元中又以内外、洁污、医患等对应关系配备了竖向交通。
这个多中心竖向交通系统为整幢建筑提供了以下几种功能分区:①各单元在相连的楼层共同成为一个功能分区;②部分单元在相连的楼层成为一个功能分区;③各单元独立成为一个功能分区;④各单元形成二个或二个以上的功能分区。这四种功能分区模式,都在平面功能的组织设计中得到灵活应用,使平面设计进入了有序发展的阶段。
3、横向交通系统连接多个尽端
在高层医院建筑的功能组织中,横向交通系统连接着多个竖向的交通核,这一形式构建了医院的基本交通模式。随着实际医疗功能的展开,横向交通系统又连接着由若干个诊室单元或医技单元或护理单元组成的区域,这些区域成为医院功能的目标,也是病人就诊的理想尽端。创造尽端基于以下几个理由:目标明确;领域不被穿越;为医患分流作准备;建立一个以病人为中心的诊疗服务环境。
4、树形功能理念
基于上述的思考,与以往横卧的树状功能理念不同,在中山医院门急诊医疗综合楼设计过程中建立了同根而生的立体树形理念,这个根就是——“以病人为中心”的核心概念。
这种功能形式尽管不够完善,但较为现实地满足了以下几个需求:① 门急诊、住院部、医技科室在同一幢建筑中的功能分区;② 门诊科室、功能流程、建筑平面形式的多变;③ 创造良好的建筑就医环境为病人服务;④ 明确为医护人员建立完善的工作区域;⑤ 符合专业学科细分、边缘学科渗透、功能区域可变以及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上述这些需求,正是经历了较长时间发展的医院在顺应社会医疗体制改革中出现的新的功能需求。这种变革预示着:在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多种医疗功能形态并存,择优发展,突出医院的特长,并逐渐形成向先进的医疗功能形态演变的一种良性发展趋势。
5、护理单元的功能分区概念
目前,在护理单元设计中,暂时还无法摆脱重视床位数量、面积、装修标准,忽视建立完善的护理管理系统的观念。但随着社会医疗模式的改革,护理概念中融合了更多的感性成分、服务成分、价值成分。
在护理单元中,病人、护士、医生的活动构成不同的功能要求,形成了三种不同的环境需求。在中山医院门急诊医疗综合楼的护理单元中,将病房、护士用房、医生用房、生活用房划分为相互关联又相对独立的功能区域,以发挥各自的功能作用。
我们已在上海市长海医院、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复旦大学附属金山医院等项目设计中尝试了护理单元功能分区的概念,还将深入探讨和研究这一概念的现实性、可操作性及其对护理单元建筑设计的影响,在满足护理功能的同时确立突出护理专业特点和服务的价值观念。
四、医疗模式与医院建筑设计模式互动
不可否认,医院的使用功能十分复杂。然而同样无法否认的是:没有一种不变的医疗模式可以引导医院建筑建立起一套固有的设计模式。使用功能的复杂性,不仅在于它的多样性、复合性,更重要的是它的可变性,即可持续发展的特性。即使是认识了这些功能的全部,有时也会因为某些认识是基于一种主观的经验,缺乏必要的科学评估和前瞻性的技术分析,而忽视了功能内在的动态发展规律,从而使医院建筑设计陷入误区。
经历了近几年医院建筑设计,我们有了一些来自设计又超越设计的认识。
1、影响医院建筑设计的因素
从越来越多的设计实践中,我们体会到,在社会医疗体制改革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课题,是由一组相互关联的因素:管理模式(定性),运行模式(定向),服务模式(定级),功能模式(定量),设计模式(定型)构成的。这些因素深刻地影响着医院建筑设计的走向,左右着医院建设发展的格局,在重视前四种模式调研的基础上完善设计模式是提高医院建筑设计水平的关键。
我们的做法是:以合理的医疗功能设计引导建筑设计创作,在建筑设计创作中以新的技术手段充实医疗功能,并注入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具体用设计小组的形式、“介入式”的工作方法,将建筑设计与医疗功能设计同步进行,相互渗透、相互促进。
2、建筑形式的复杂性对医疗流程的作用与反作用
当建筑师较为全面地理解了复杂的医疗流程的特点,并利用这些特点进行功能组织、设计和建筑形态的创作时,常常会因为功能流程的模式化,使建筑设计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这是近年医院建筑设计的现状。
我们结合建设的需求建立起较合理的功能设计理念,甚至在建筑外形确定之后,深入进行功能设计的再创作,使建筑设计处在一种主动的状态,这种多环节创作形成了建筑形式与医疗流程设计的互动。在中山医院门急诊医疗综合楼平面设计中,重新构建的医疗流程和使用功能体系,既是对较为复杂的建筑形态的适应,也是对确定的建筑形态的再创作。
3、建筑形式与建筑物理、节能
格扎维埃·默尼先生在他的方案构思中,将病房朝向安排在东南、南侧,较好地保证了病房在冬季的日照时间以及春秋季节东南风的自然导入,符合上海地区的气候环境特点。但这种平面形式延长了建筑的外墙长度,增加了北侧、西侧外墙的面积,与建筑节能原理有些冲突。而且,大面积玻璃窗的采用也直接导致能耗增加。
节能关系到医院日常的运营成本,也关系到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在多次研究、会商之后,我们采纳了法国建筑师的方案:在大面积玻璃窗的外侧加装透光的遮阳板,在北侧外墙增加保温构造。
来源:建筑论坛
相关阅读:麻省总医院的核心成功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