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建10个医疗联合体,试点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就医模式
针对建立本市医疗联合体工作,市卫生计生委组织开展了为期二个月的基础性情况调研,并正式出台2015年天津市建立医疗联合体服务试点工作方案,进一步推进家庭责任医生签约服务,加快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大医院建立医疗联合体试点工作。和平区人民政府分别与医科大学总医院、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签订了医疗联合体合作协议,河西区及其他有条件的区县也在积极筹备此项工作。目前,和平区南营门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医科大学总医院组建的医联体已运行一段时间,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一是设立专家门诊。总医院向社区机构派出专家,开展坐诊、查房、带教等工作,为全科、慢病提供技术支持,为广大居民提供健康服务,帮助基层提高医疗服务水平。二是建设四个中心。依托总医院建设和平区消毒供应中心、病理诊断中心、检验中心和影像中心,实现资源共享,降低医疗成本。三是医务人员双向互动。总医院专家定点坐诊、定期巡诊,指导家庭责任医生开展居民健康管理和健康教育;基层医务工作者到总医院学习进修全程跟师、短期轮训,逐步提高社区医疗服务水平。四是患者双向转诊。在社区遇到的疑难病症及时转往总医院治疗,康复期患者转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康复。五是探索药品联动新机制。在贯彻执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基础上,根据患者需要,搭建总医院至社区中心的特殊药品“绿色通道”,方便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患者在社区就能取到大医院的药品。六是推进医联体信息化建设。实行检查结果互认、远程会诊互通,实现医疗卫生信息共享,方便居民就医。
加强上下联动,继续实施“百名医师下社区”、“三级医院帮扶涉农区县二级医院”等对口支援
市卫生计生委今年还继续实施“天津市高级医师百人团进社区卫生工程”,今年上半年已完成向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涉农区县二级医院派遣两批、443名医师,进行诊疗、带教、培训等多项支援工作。同时,结合医养结合、医联体服务和糖尿病综合项目工作,重点向试点机构派遣内科、中医、内分泌等专业方向支援医师,进行定期巡回会诊,指导试点机构建立三级医师查房制度,提升基层医务人员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通过高级医师百人团队进社区工程,使三级医院的优势医疗资源辐射广大基层,促进了三级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间的交流互动,逐步提高了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了社区居民对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信任度和满意度。
继续整合基本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职能,提升家庭责任医生服务便民化,不断完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
全市积极推进家庭责任医生签约服务,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与基本医疗服务有机结合,强化对居民的全面健康管理,提高居民健康水平。目前,已形成以家庭责任医生签约服务为基础的项目执行与绩效考核方式,特别是对于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重点人群,在每年签约过程中,对服务对象健康档案进行更新,为老年人进行健康体检,为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每季度进行健康随访,家庭责任医生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手册》填写服务记录,讲解体检结果,并进行相应健康指导,有效减少健康危险因素的影响。同时,积极持续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截至6月底,全市建立居民电子健康档案880万份,建档率达到71.7%;为73万老年人提供一次健康体检;社区管理高血压患者90万人,健康管理率达到46%;社区管理糖尿病患者29万人,健康管理率达到29.0%;社区管理重性精神障碍患者、脑卒中患者和残疾人合计16万人。
持续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
在延续2013、2014基层医疗机构医疗质量管理年活动基础上,按照总体工作要求,各区县结合实际制定工作计划,有序开展自查整改,充分发挥区县质控组专家的作用,对辖区基层医疗机构质量管理进行指导、检查和评价,保证区县级质控组每季度至少开展一次集中检查督导,针对薄弱环节强化培训和督导检查,确保实施效果,努力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水平。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
继续实施天津市基层医疗卫生人员能力建设项目。自2014年12月起,开展全市基层医疗机构培训需求调研。在调研基础上,科学合理制定年度培训计划,分期开展全科医生岗位、再认证培训、社区护士岗位、再认证培训、B超专业技术人员及医养结合试点工作等多项培训。项目委托天津市全科医学培训中心组织实施,采取互动式小班教学、小组讨论、情景模拟、观摩见习等多种培训形式。培训重点强化临床实践技能,岗位培训学员由副主任以上医师带教实习,在基地进行为期30天的全脱产临床技能实践,参与教学查房、疑难病历分析等工作。截至目前,已完成全科医生再认证培训10期、549人,社区护士再认证培训3期、196人,已开班全科医生岗位培训4期、169人,社区护士岗位培训4期、182人。通过培训,全面提升了本市基层医疗卫生人员的诊疗水平和实践能力。
来源:天津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