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医患角度看,“互联网+医疗”确实大大缓解了信息不对称问题,提高了效率,减少了资源浪费,优化了用户体验,同时也增强了优质医疗资源的可及性。人们甚至在手指轻划间即可获得医疗服务。也难怪马云会提出,30年以后应该是医生找不到工作了。依据为西医是循证医学,而循证现在绝大部分都机器化了,治疗方案也是标准化的,电脑的准确性更高,以后可能只需要执行医嘱层面的护士、治疗师了。
这当然是美好的愿景,但医学不仅仅是自然科学,也是人文学,机器无法取代人。将互联网所具备的快速、开放、透明、分享的特质引入医疗,最大的作用就是提升、优化有限的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帮助医院更好地提升管理,服务病人。现在网上挂号之类的企业估值也被BAT级的公司炒得很高,支付宝、微信进医院了,可缴费了,也让医院感觉搭上了互联网的“味道”。
虽然就医体验有所改善,但人们看病时接收的信息还是不够,比如看呼吸内科,哪家医院离我最近,哪家医院专科最强。目前的医院信息化建设基本上遵循谁使用、谁建设、谁负责的原则,各自为战,导致对信息化建设的急功近利式开发,缺乏统一指导和总体规划,重视硬件设备购置,轻视软件投入,结果成效并不理想,处处为信息“孤岛”。
所以,应尽快进行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建立统一的健康医疗服务信息系统,能够形成县与县之间、市与市之间、省与省之间有一个易用的强制标准接口,与各类医疗保险和各类健康基金对接。不管到哪里看病,都可以及时调用个人健康信息和费用结算,通过基本医保和商业医保进行报销,患者不仅不要带大量现金,也不需要领回大量单证。其核心是在病人和医疗机构之间,医院各个科室之间,医院之间,医院与医疗保险部门、卫生行政部门等之间的信息共享。这才是“互联网+”应该给医疗界带来的最大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