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身边的健康家园

  4月13日,都江堰市中医院内科主任喻少峰来到了医院新址,和上海专家、本科室赴上海培训的医生一道,研究血液透析室的水处理系统。“今后,我们医院将增加肾内科,都江堰的这方面病人就能在本地就医了。”

  这一天,距离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发生,只差一个月就到两年。其实,喻少峰现在还没有完全从那场突如其来的灾难中走出来。有时他还是会问自己:是不是不应该从二楼跳出来,成为全科室12名医生中惟一的幸存者。震后两周,他不顾摔断后尚未康复的左手,开始投入到工作,直到现在。

  “从新医院选址到开工建设,我已经去看了好多次。”喻少峰说,由于医院建筑严重受损,每天他都要在门诊和几百米外的临时住院部之间来回奔波数次。“搬到新医院就好了,啥子都是新的。”这是喻少峰跟病人、也是跟自己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因为他相信:灾难已经过去,今后的生活一定会更加美好。

  据了解,都江堰市中医院新址主体工程已经基本建成,即将在6月30日前投入试运行。除上海援建的都江堰市精神卫生中心项目已建成投入使用之外,都江堰市医疗中心、卫生应急指挥中心和卫生执法监督所项目也即将于今年“5·12”两周年之际交付当地投入使用。

  地震中,成都卫生系统遭受了巨大损失,特别是都江堰、彭州、崇州、大邑等四个重灾区,损失巨大。累计受损机构451个,房屋受损面积86.7万平方米,医疗设备损毁、损坏共计2825台(件),直接经济损失约10.4亿元。

  然而,灾后,成都一手抓治病防病,创造了“大灾之后无大疫”的奇迹;一手抓恢复重建,截至今年4月8日,全市239个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已竣工230个(含投用项目201个),其中:四个重灾县(市)项目118个,已竣工110个(含投用项目94个);一般受灾区(市)县项目121个,已竣工120个(含投用项目107个)。四重灾区82个乡镇卫生院灾后重建项目已全部完成,并投入使用。

  医院重建起来了,但成都的医疗卫生重建不是“原地起立”,而是要真正让群众得到比震前更好的医疗服务。因此,全市卫生系统、特别是灾区通过自身的常规培训、对口援建单位派来专家学者的“传帮带”、有针对性选派骨干到援建省市的医疗机构进修培训,提高队伍素质,增强服务能力。去年全市还招聘了200名卫生专业人员充实到卫生基层单位。目前,全市乡镇卫生院实行责任医师团队进社区、进村组,开展健康教育、预防保健、慢病规范化管理、医疗惠民行动和卫生监督等“五进农家”的医疗卫生服务;制定上下级医疗机构间双向转诊制度;实施“爱心工程”,创建居民家门的社区健康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