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党和国家领导人来郑州视察社区卫生服务改革后,郑州的“片医”出名啦!

  2010年11月7日,来自国家医改办、发改委、卫生部和全国各地的社区卫生专家及代表,在首届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实践论坛暨郑州市“片医负责制”服务模式交流大会上,普遍称赞郑州“片医”是全国社区卫生建设的一个创举,并决定重点推广郑州在全国率先创出的社区“片医模式”。

  郑州市1999年探索推行“片医模式”,建立了由社区医院提供一般常见病、多发病和慢性病的初级诊疗网络和分流体系,初步承担起城市居民健康“守门人”的职责,有效解决了居民大小病都争挤大医院造成的看病难。

  居民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医疗服务

  枫叶红了的时候,记者在郑州市航海东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看到,在自家门口就诊的社区患者络绎不绝。负责领办这个社区服务中心的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院长裴国梁说,中心开设有4个全科诊室、15个诊疗科室,配备有40多名医生和护士,其中有5个副主任医师和1名主任医师。这里24小时应诊,节假日不休息。居民需要时一个电话,“片医”几分钟就可以免费登门看病。

  上午9点钟,10多名“片医”身着天蓝色的医护服装,装备统一的社区医疗包,携带着笔记本电脑,用电动自行车代步,从这个中心出发流向各自的分管社区。郑州市做到了“片医”形象“十统一”。

  记者随“片医”刘秋芝和护士长苏俊峰来到了富田社区一户姓朱的老人家里。老人今年74岁,患有高血压和冠心病。她的老伴儿也患有高血压和糖尿病。以前,社区没有医院,两个老人需要定时量血压时,到医院挂号、排队、检查,一弄就是半天时间。老人的女儿笑着对记者说:“现在有了‘片医’,爹妈平时出去买菜、散步的工夫,就在门口把血压量了,有什么不舒服,一个电话医生就到家里来了,能享受到过去奔波大医院才能得到的医疗服务。真是方便多了。”

  郑州市卫生局副局长吴予红介绍说,我们分片包干的社区“片医模式”,等于把传统的医疗机构职能分解“搬”到了社区门口。这一服务模式要求每一位责任医生和护士必须走进自己分管的社区,走进居民家庭中,开展上门服务建立家庭健康档案;以政府规定的预防保健任务为主,从传染病管理、妇女儿童和老年保健、慢性病管理及重点残疾人康复等方面,向社区家庭的全体成员提供全程医疗保健服务。

  为了实现社区“片医”纵横到边,真正覆盖到每一位社区居民,郑州市规定,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根据社区的地理、人口具体情况,将社区划分为若干管区。在此基础上,每个管区设置一个从事“片医”负责制的医护人员团队,其中包括1名社区医生和1名社区护士及适量防保医生。原则为1000户-1500户配置1名临床医生和1名社区护士;每3000户-4500户配置1名防保医生。

  据郑州市卫生局长顾建钦介绍,郑州市通过对企事业医院进行改造,采取市、区公立医院主办、领办等多种途径,截至2010年10月,郑州市共建成社区卫生服务机构190多个,基本覆盖了郑州市中心城区。城市人口覆盖280多万人,居民知晓率达到90%。已基本形成以社区为基础的常见病、多发病及慢性病防治工作网络。

  用财政杠杆保“片医”履行“守门人”职责

  记者从郑州市财政局了解到,自2007年开始,国家、省、市、区四级财政共同投入服务资金9285万元,用于购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已达164个,统一了社区机构标识标志、设施设备配置、电脑信息软件、健康服务流程等,覆盖服务人口达89%,大部分社区居民步行15分钟即可获得公区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的“便利就医圈”基本形成。

  着眼社区卫生服务可持续发展的作用力,郑州市规定每建设一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郑州市财政给予60万元补助;改建一个,给予20万元补助。市财政及时拨付一定的资金用以培训500多名社区“片医”人员,并将开展“片医”负责制的社区公共卫生补助金额提高到每人每年20元。为了保障资金的有效运作和安全,由郑州市、区财政统筹的这笔资金被直接注入社区卫生服务财政专户,根据对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的考核情况进行直接拨付。

  郑州市卫生局领导马振萍介绍说,为逐步缩小社区医疗机构与上一级医务人员在诊治常见病方面的技术差距,郑州市还从政策上吸引人才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聚集。仅去年,郑州市就引进300名大学本科毕业生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政府给予财政补助每人每月1000元工资和“三金”的充足缴纳,在社区长期工作的还办理了正式手续。同时还调整出300多名医务人员到社区工作,出台规定“片医”负责制的医护人员的福利待遇不低于同级别医护人员。

  航海东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士长苏俊峰对记者说,富田社区18号楼有一个孕妇到了预产期,最近她每天都到工作站来接受“片医”的检查。产前的保健在社区和中心进行,一旦分娩,我们就立即通知事先联系好的大医院免费来接诊去分娩。婴儿出生后再回社区保健。这个例子,可以充分说明只要政府支持,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医疗格局完全可以实现。苏俊峰说,她们中心成立的13个“片医”工作组,深入到户,逐一为居民建立了健康档案。现在,对于社区人口的健康情况,“片医”工作组的成员们都很了解。

  郑州模式为我国推广构建区域性卫生服务网树样板

  卫生部妇幼司秦怀金司长考察认为,郑州市新的社区卫生服务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为社区卫生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大的动力,推进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将使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功能更加完善,公共卫生服务更加规范,称赞这在全国社区卫生史上是一个创造。

  全国政协委员、著名心血管专家、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教授葛均波调研这一模式时说,我在德国行医时一上午看7个病人,但在上海一天要接待100多位病人。因此,我国迫切需要推广郑州“片医”这样的模式,建立一套科学的转诊分流体系,引导患者一般常见病、多发病就诊重心下移,让社区医师承担一般常见病的诊治任务,改变长期以来大医院专家教授95%的精力看常见病、多发病的现状,保证高级医疗人才在临床上主要看大病和重症病人。

  河南省卫生厅厅长刘学周认为郑州市的“片医”模式,以家庭为单位,以社区为范围,以居民健康需求为目标,构建区域性卫生服务网,把常见病、多发病控制在社区服务中心和由二级医院就近解决,让三级大医院重点诊治疑难重症、培养人才及对下级医疗机构进行技术指导,解决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病人一窝蜂都挤大医院的现状,找到了分流病人、缓解看病难的成功路子。

  国家医学教育发展中心专家说,郑州“片医模式”体现了医改的科学性和社会性,是一种值得在全国推广的社区卫生服务模式。

  短评

  一份为民生健康改革的优秀答卷

  今天本报转载新华社播发的长篇通讯《》,介绍郑州市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以保基本、强基层,在全国率先探索推行社区卫生服务“郑州片医”模式,为700多万城乡居民提供医疗卫生制度的公共产品,用改革创新精神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难题,让人民群众真正得到实惠的成功实践。他们用实际行动向党和人民交出了一份保基本、强基层、全心全意为民生健康改革的优秀答卷。

  我国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从2009年4月开始实施,至今已有一年时间,初步实现了良好开局,为深化改革奠定了基础。但也面临一些新情况、新问题。2010年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十分关键的一年,我们首先要深入分析面临的新形势。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惠及13亿多人口的重大民生工程,关系人民群众的幸福安康,关系全民的素质和民族的未来,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医改是我国社会领域的一项深刻变革。通过医改,向群众提供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公共产品,有利于缓解社会事业相对滞后的矛盾,促进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通过医改,构筑保障群众基本医药卫生需求的“安全网”,有利于缓解居民后顾之忧,增强消费信心,扩大即期消费。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医药卫生事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块“短板”,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公平性、可及性不足,人民群众的基本健康需求尚未得到很好保障。希望各地在当前医改中,要把强基层摆到突出位置,逐步形成公立大医院、社区医院多元办医格局,满足群众多层次、多元化医疗服务需求,以阶梯式就医流动,有效缓解人民群众争挤大医院引发的看病难问题。切实推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在城乡社区均等化。

  我们首先要向郑州市那样,树立公共卫生重心下移城乡社区的观念,全面增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是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的重要载体,也是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薄弱环节。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不强、品质不高,在很大程度上导致小病也到大医院看,大医院人满为患,从而加重了看病难、看病贵。提高基层服务能力,就是要把工作的重心下移,把更多的财力、物力投向基层,把更多的人才、技术引向基层。并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硬件建设,既能有效提供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又可以强化疾病预防。各地要落实配套资金,严格社区卫生工程管理,保质保量完成建设任务。切实增强基层的服务能力。

  强基层,软体是关键。要在软体建设上下更大功夫,当务之急是解决人才短缺、技术薄弱这一突出问题。各地要制定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规划,提出通过院校教育、临床实践、转岗培训等多种途径,加快培养全科医生。

  强基层,还要明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功能定位和服务模式。基层机构应与居民建立相对稳定的服务关系,主要提供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在常见病、多发病诊疗和健康管理中发挥主体作用。要通过提高基层看病报销比例、加强宣传引导等多种措施,吸引和鼓励更多的城乡居民不出社区、不出村,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看病,逐步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成为群众就医的首选之处。

  希望各地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中,借鉴郑州的经验,更加奋发有为,更加扎实工作,把医改这一重大民生工程实施好,为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