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宁波市根据国家和省的要求,按照去年全市医改工作会议的部署,努力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积极推进三年五项医改重点任务,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一、抓紧制订出台相关政策性文件。根据去年全市医改工作会议确定的工作任务,该市计划出台的医改配套文件共有17个,其中市卫生局牵头起草制订的有10个。截至目前,有6个文件已经正式下发,2个文件根据各部门的反馈意见正抓紧修改,1个文件正在调研起草,公立医院改革等文件已形成初稿。
二、不断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去年底,市卫生局、财政局联合印发实施《关于巩固和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意见》,全市现共有331.33万人参合,参合率达96.71%。人均筹资达到340元,财政人均补助达180元以上。政策内住院费用补偿率为46.93%,门诊费用补偿率为29.75%。
三、积极稳妥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按照国家和省市的统一部署,慈溪市、鄞州区、北仑区、东钱湖旅游度假区、大榭开发区所属55家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和314家社区卫生服务站,已全面实施了基本药物制度。截至6月底,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的医疗机构业务收入为3.43亿元,比上年同期(以下简称上年)减少761.57万元,降低了2.17%。其中药品收入占业务收入的比例为62.42%,比上年减少6.82个百分点;业务收支亏损1.20亿元,比上年增长1316.71%;财政补助6765.20万元,比上年增长14.27%;门急诊药费收入为1.98亿元,比上年降低9.84%;门急诊均次药费为42.21元,比上年降低24.06%;每住院床日药费127.25元,比上年降低36.36%。
四、进一步健全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十大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将于今年底明年初全部投入使用,将新增住院床位4800余张。市李惠利医院东部新城院区建设已列入市政府实事工程,并启动前期准备工作。市卫生局与江北区政府启动建设宁波市儿童医院。市中心血站、市急救中心迁建工程、市妇儿医院儿科大楼改建工程正在进行中。目前,市卫生、规划等部门正在对《宁波市城区医疗卫生设施专项规划(2004-2020年)》进行调研评估和完善,对“十二五”期间该市医疗卫生机构的布局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进行科学规划。
优先发展城乡社区卫生服务。截至今年6月底,全市城乡已建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院)146家,社区卫生服务站1250家,分别达到规划设置数的97.99%和95.42%。有40家中心、204家服务站启动了规范化中心和星级服务站的创建。各地不断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功能,创新服务模式,探索社区责任医生制,开展家庭出诊、家庭病房、家庭保健等各类服务。
全面深化城乡医院对口支援工作。市卫生、财政等部门联合印发了《宁波市城乡医院对口支援工作方案》,规定市李惠利医院等10家市三级医院支援32家县级医院或乡镇中心卫生院。市级财政对完成对口支援工作的市级医院,按每支援一家医院每年30万元的标准给予补助。卫生部门将开展对口支援工作纳入医院的年终目标考核、绩效考核内容。要求城市医院派出骨干,帮助受援医院带出一批特色或重点科室与带头人、管理和业务骨干。选派的优秀人员可在受援医院兼任或挂职领导职务或科室主任。
大力扶持和发展中医药事业。市政府出台了《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意见》,要求政府对中医药投入的增长比例不低于对卫生投入的增长比例。到2012年,中医事业费占卫生事业费的比例达到10%以上。自2010年起,新增对中医类经常性经费补助范围,由市、县两级财政分别对同级综合医院和中医医院按每中医门诊人次8元、每中医住院床日15元的标准给予补助。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员在县及县以下定点医疗机构就诊的,中药饮片、院内中药制剂、针灸推拿等项目补偿比例原则上高于西药、西医诊疗项目2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