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控制医生给患者过度开药本是一件好事,但这有可能造成医生提高检查费用来冲淡药品费用的比例。

医疗“神器”本领高强是肯定的,但动辄千万元的身价,昂贵的运营费用,会否给患者带来负担?多名业内人士表示,或许难以避免。一方面,要靠医生自身道德约束,从患者实际病情出发判断是否需要动用“神器”。另一方面,广东省卫生计生委巡视员廖新波建议,应当对设备检查的支付制度进行调整,“过多报销可能会造成检查的滥用”。

业内人士张先生提到,对于医疗设备,每家医院有一个独立核算指标。有时候地方政府会扶持,出一部分钱。但考虑设备的使用成本、维护费用非常昂贵,最后会以折算奖金等方式摊分到科室头上。那么,是否有可能存在过度医疗现象?该人士表示,“目前中国的医疗体制不是免费医疗,任何一家医院都是靠自己的收入养活自己,必然会存在这样的问题。”

此外张先生表示,有的医生贪检查,也与目前的体制有关。“所有的医疗风险有人承担吗?没有,政府不会帮你承担。”所以有的时候,哪怕一种疾病的可能性只有1%,医生也会要求患者做一个排查。“既是为患者负责,也是为了降低自身的医疗风险”。

在某三甲医院从业的一名不愿具名的医生也表示,一些医院会定一个药品比例,比如药品比例不能超过患者医疗费用的40%甚至更低,否则医生就要受到处罚。“这本来是一件好事,是为了控制医生给病人过度开药,但有利有弊,有可能造成医生提高检查费用来冲淡药品费用的比例。”

广东省卫生计生委巡视员廖新波称,从目前来讲,我国大型医疗设备的整体量在全世界算多的,任何一个机器买回来都要讲成本和效益的问题,如果设备检查的广度不足,回本的周期就会长,“可能会以各种理由做不必要的检查,导致费用增加,造成过度的医疗”。

他认为,应当对设备检查的支付制度进行调整,“过多报销可能会造成检查的滥用,效果不大”。他主张,如果有其他设备可以代替,应进行适当的行政调控,才能使医疗设备不至于浪费过度。

疑问

机器人会取代医生吗?

中山一院教授何裕隆认为,目前全国600多万医务人员要服务上十亿的人口,医生都在超负荷工作,以中山一院为例,医生整天忙碌,仍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每天门诊量达到1.5万-2万。他认为,“达·芬奇”能够将部分医生从手术台上解放出来,获得充分休息,而不是导致医生下岗。

此外,年龄大的外科手术医生难免出现一些“职业病”,而机器人的稳定性也可以延长医生寿命。

医院为什么爱“神器”?

林鹏(化名)是广州某二甲医院的外科医生,他所在的科室前些年引入了一台价值几百万元的乳腺癌筛查设备。“如果从经济效益上来评估,到现在还在亏损”。林鹏说,该设备引入后,使用频率确实很低。“一个小的医院,哪有那么多人来做乳腺癌筛查”,林鹏说,“但是否意味着这台机器不应该买了?不是。”林鹏认为,这台设备比普通CT精准率更高,因此在临床诊断中能够提高乳腺癌筛查的准确率,不仅患者受益,对医院的口碑、团队的影响力都有所提升,“为什么医院都喜欢比谁的医疗设备更先进?这也是有原因的”。

来源:南方都市报

相关阅读:这个微型机器人将要颠覆心脏支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