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今已有众多在建筑、铁道、交通、水利等土木工程领域具有较高科技含量和代表性的工程建设项目获此殊荣,而广东省中
医院
新门诊住院综合大楼是截至目前唯一获得该奖项的医院建设项目。工程概况
广东省中医院新门诊住院综合大楼位于广州市大德路73号,地下有3层停车场,地上29层,其中6层裙楼为门诊、药房和手术室,裙楼顶为休闲活动区,塔楼22层为住院部。
该项目的设计理念为“以人为本、科学创新”,很好地解决了病房隔音、隔热、通风、晾衣等问题,有利于患者的治疗和调养。顶棚是轻钢龙骨吊顶,面层为铝塑板、乳胶漆等;内墙面主要有乳胶漆面层、瓷砖面层、干挂花岗石块料等;地面主要采用亚麻油地板卷材面层、耐磨砖面层、天然大理石面层等;外墙面主要有蓝绿色玻璃幕墙、白灰色铝板等。设计采用框架剪力墙结构,人工挖孔桩基础;地下室采用独特的大空间逆作法施工;该工程塔楼二十七层以下采用钢管混凝土柱,二十七层以上为钢筋混凝土柱。
人性化设计 使用功能与视觉效果完美统一
新型玻璃幕墙设计:综合南方地区气候特点,结合病房空气流通的要求,弧线型的玻璃幕墙优美流畅,内置型的通风设计改变了传统幕墙的封闭缺陷,使自然风与空调通风完美结合;铝板相间的玻璃幕墙隐藏了衣物晾晒阳台,这种安全、实用、美观的人性化设计,首次实现了使用功能和视觉效果的和谐统一,得到患者的一致好评。
超大型太阳能和热泵热水供应系统设计技术:病房采暖采用热泵系统,生活热水采用太阳能供应,有效降低能耗达65%。
国际先进信息化技术:大楼竣工后,在国内中医院率先采用智能化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了从挂号、分诊、叫诊、看病、交款、取药、治疗、检查等信息化管理,既方便了患者就医,又规范了医院管理。
创新施工 巧妙解决技术难题
地下室逆作法施工技术:三层地下室采用独特的大空间逆作法施工方法,将施工过程对周边环境影响降低至最小程度。通过四个施工阶段,使逆作法土方工程最后阶段的开挖高度由3.6m提高到8.35m,完全满足了多台反铲挖掘机接力传递的快速出土工艺,达到了地下室和地上十层结构同步施工的设计要求。这种大空间逆作法施工技术,比正作法节省工期115天,节约投资385万元。
高性能混凝土施工技术:钢管柱混凝土采用C70高性能混凝土,即施工单位自行研制成功的高掺量一级粉煤灰C70绿色高性能混凝土,粉煤灰掺量25%,矿渣掺量20%,降低水泥用量35%,该配合比混凝土具有和易性好、早期水化热低、后期强度增长大等特点,完全满足设计要求,仅此一项,减少水泥用量达255t。
钢管混凝土柱设计技术:塔楼设计不采用箱形结构转换层,框架柱采用钢管混凝土柱,柱身采用C70高强混凝土,不仅满足结构跨度的要求,而且柱身截面面积比普通钢筋混凝土柱减少70%,满足建设单位的使用功能。
钢管柱混凝土梁节点——钢环梁整体吊装施工技术:采用钢筋环梁通过2φ22抗剪梢与钢柱焊接作为梁柱节点,达到满足结构受力体系的有效传递,采用钢环梁在非安装区域预先加工制作,利用起重机整体吊装至安装区与钢柱焊接,确保安装尺寸精确满足柱和梁设计要求,便于施工操作,确保施工质量,使单个节点施工时间由24小时降低至3小时。
粗直径钢筋直螺纹机械连接施工技术:大直径钢筋剥肋滚扎直螺纹钢筋连接技术大面积应用在柱、梁、墙和板结构上,共使用机械连接接头81000个,增强了钢筋接头的强度,提高了施工速度,降低了工人劳动强度,节约施工成本50万元。
大体积混凝土温度监测和控制:核芯筒承台采用大体积混凝土温度监测预埋测温设备,通过监测到混凝土中心点、表面和环境温度,计算中心点与表面温度差、表面温度和环境温度差,以及监控内部每日的降温速度,来改变混凝土养护方式,采用多层覆盖麻包,保温、高压射灯改变环境温度,确保混凝土质量。
深基坑信息化施工技术:基坑土方开挖和地下室施工期间,布置连续墙水平位移监测点30个,测斜监测点40个,基坑支护外围水位监测点15个,周边建筑物沉降监测点20个,周边路面和土体沉降监测点10个,科学选取报警值、预警值,合理确定监测频率,确保基坑施工安全。
建筑防水涂料施工技术:建筑物地下室底板下垫层及地下室侧壁内侧涂金汤JS涂料2mm厚,面积约2万m2,地下室底板柔性防水,地下室基坑700mm厚连续墙,内侧2mm柔性防水,200mm厚内衬墙共同组成地下室防水体系,确保防水效果。
外挂式脚手架和悬挑式脚手架应用技术:采用悬挑式脚手架,利用I18@1500工字钢作为支托架,长3000mm,悬臂1200mm,利用6-19+1钢丝绳15.5mm直径作为卸荷,每15m卸荷一次,解决了施工现场场地狭小的困难。
来源:中国土木工程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