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构建医联体?京津冀·环渤海地区将为各家医院提供一个百家争鸣的舞台。在6月18日举行的京津冀·环渤海医疗健康服务一体化论坛暨医联体研讨会上,京津冀·环渤海医联体华仁(青岛)论坛正式成立。
从论坛获悉,京津冀·环渤海医联体华仁论坛将于每年6月中旬在青岛华仁学院举行。参会者可就医联体议题畅所欲言,共同交流。依托"论坛"平台,论坛还将建立"京津冀·环渤海医联体联盟",发起人拟定60人。
此外,京津冀·环渤海医联体华仁论坛将设立"咨询顾问委员会",拟聘请国内在医院改革管理理论和实践结合上造诣较深、权威较高的专家学者担纲。
论坛具备八大功能
医联体,即区域医疗联合体,指将同一个区域内的医疗资源整合在一起,通常由一个区域内的三级医院与二级医院、社区医院、村医院组成的一个医疗联合体。作为医联体概念的首创地,上海希望通过医联体的相关制度设计与试点工作探索,借助大型公立医院带动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提升,逐步实现社区首诊、双向转诊的分级诊疗目标。
京津冀·环渤海区域医疗行业普遍认识到这一工作的重要性,为促进京津冀·环渤海区域医联体科学和谐发展,环渤海医院交流合作促进会倡议创立了《京津冀·环渤海医联体华仁(青岛)论坛》。
据论坛官方介绍,京津冀·环渤海医联体论坛主要具备八大功能。一是沟通信息;二是总结交流经验;三是研究工作路径、方略、模式和规律;四是探索建设和发展医联体的硬软环境和条件;五是挖掘并充分发挥医联体的内部潜能;六是拓展医联体建设和发展的空间和平台;七是制定医联体建设和发展的规则和标准;八是建立医联体之间的合作、交流乃至建设医联体联盟的体制和机制。
国家卫生计生委医政医管局与会代表张涛认为,医联体工作有利于促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但无论是医联体,还是医改,都缺乏可复制样本。"国家卫生计生委代表高光明说。图为会议现场图片
医联体发展经验与困境
在京津冀·环渤海医联体论坛成立会议上,与会的北京儿童医院、北京朝阳医院、天津市第五中心医院、河北省承德市第三医院、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等各家医院代表分享了医院发展医联体的心得与困惑。北京儿童医院院长助理田剑针对该院开展的医院托管工作进行了详细介绍,包括前段时间备受关注的北京儿童医院托管保定市儿童医院一事。据田剑介绍,该院将从以点带面的科室扶持、医院扶持;短期专家巡讲、长期人才合作等方面进行医联体工作新尝试。
天津市第五中心医院院长李长春认为,发展医联体应找到关键合作点。具体包括调动附属医院资源、科室间建立紧密合作的关系、在有限的在院时间内发挥专家的价值、任命执行院长并与院长共担法人责任、采取双元制分抓学到建设与行政管理经验等。
此外,李长春在会上介绍了该院发展医联体工作的痛点。作为北京大学教学医院,李长春认为,北医专家精力有限,未能将共建任务纳入个人考核。"将住院医送到北医接受规范化培训也存在问题,"李长春说,接受培训后不能获得认可。李长春在会上呼吁相关部门能够尽快解决这一问题。
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副院长张进也分享了该院发展医联体工作的些许经验。一是利用传统模式,组建新形势下的医疗队,坚持走基层,按需求帮助各合作医院;二是构建三级诊疗环,社区组织双向转诊,提供纵深服务,为出院患者提供"医院-社区"的一体化健康管理;三是科室整体下沉基层;四是发挥优势专业作用,为合作医院进行培训;五是以免费进修等方式帮助基层医院培养人才。
谈及学科对发展医联体的作用,山东省立医院院长秦成勇认为,发展特色学科至关重要。据悉,天津市第五中心医院与北医第二合作周期内的目标之一是发展两三个学科成为天津市重点学科。
发展医联体的道路任重道远。正像秦成勇在会议中发问,医联体成员单位法定代表人与执行院长之间的角色如何界定?医联体内部的产权、经营权、管理权等如何实现资源化?医联体内各成员之间的合作期限以多长时间为最佳?一系列问题等待医联体实践者用行动给出答案。
来源:健康界
相关新闻:
天津市年内创建十个“医联体”试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