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浙江省一直把加强卫生信息化建设作为基层医改的有力抓手,努力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科学化、标准化管理。目前,此项工作已取得很大成效。然而,信息化建设要以用为本,以提高工作效率为本,按照这样的要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建设还有不少屏障。
部分机构家底太薄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承担着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任务,除了要使用医院信息系统(HIS系统)、检验科信息系统(LIS系统)、影像和医保信息系统以外,还需使用电子健康档案、妇保儿保、免疫规划、重性精神病管理、传染病疫情监测、慢病监测等各类业务条线的信息系统。目前,浙江省共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1629家(乡镇卫生院1148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81家),其中建立HIS系统的有1038家,占63.7%;建立电子健康档案系统的有1463家,占90%;实现电子健康档案与HIS系统互联互通的机构有868家,占53.3%。
可以看出,浙江省内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系统的建设程度并不相同。据了解,在部分地区,特别是偏远山区,有的乡镇卫生院连HIS、妇保儿保、免疫规划等最基本的信息系统都没有。
系统孤岛影响效率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系统存在3个“不互通”,导致信息系统利用率下降。一是机构内部不互通,形成多个信息系统“孤岛”,造成资源浪费、重复劳动、工作量大。例如,电子健康档案系统和HIS系统不互通,医生需要重复登录两个系统查询患者信息,有些地方甚至需要登录两台电脑进行查询,影响了工作效率。二是与区域内上级医疗卫生单位不互通,影响了各项工作的开展和推进。三是与公安、民政、街道社区等外部信息系统不互通,如果需要使用外部系统的信息,需协调外部资源。系统水土不服用不转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务人员反映,有的信息系统不够便捷,增加了工作量。究其原因,一是许多地区使用的信息系统试用时间过短,急于全面上线,未增加便捷度反而加大工作量;二是部分信息系统开发人员只懂信息技术,不懂医疗业务,设计的系统往往与基层工作实际不符,给基层医务人员带来重复的工作量。另外,村卫生室村医年龄偏大,不会操作电脑,影响了工作效率。浙江省村卫生室在岗人员中,60岁以上的占30.25%,这部分人基本都不会使用电脑;同时很多中年村医也不能熟练操作电脑。据了解,有个别村医因为不会用医保系统,导致周边群众就医无法报销。
软件出身杂维护难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安装有多个信息系统,同时对应多个开发商,如电子健康档案系统开发商有15家,HIS系统开发商有20多家。同时,各地在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势必有系统开发商的更换。有部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反映,由于机构内部信息系统众多,又由不同的软件开发商维护,机构信息系统出现问题时不能得到及时解决,有时甚至出现互相推诿的情况。
思 考
用“合力”打通障碍
给基层配全信息系统将信息化建设项目纳入各地财政预算,给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配全电脑以及基础性的信息系统。建立合理的信息化人才培养机制,建成一支既懂信息技术又了解卫生工作的卫生信息人才队伍。加强对基层医务人员信息系统规范使用的培训,充分发挥信息化的便捷作用。因地制宜、分类推进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根据自身实际,充分利用已有的信息技术条件,有计划、有组织地推进基层卫生信息化建设。
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可围绕信息共享、互联互通等,进一步整合业务系统和信息资源,加快开发建立区域卫生信息综合管理平台。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要以县乡两级为重点,逐步更新设施设备、升级软件,夯实信息化建设基础。
与基层医改同步推进 信息化建设是深化基层医改的重要手段和技术支撑,基层医改的推进也为信息化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只有两者同步推进,才能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作者单位:浙江省卫生计生委)
来源:健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