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目前的环境下,移动医疗究竟该如何发展?来看看官方、医院方、创业者、资本方都是怎么思考的。
创业者:产品定位很重要
据《2014中国医药物资协会发展状况蓝皮书》显示,我国移动医疗APP发展迅速,已达2000多款。以卓健科技推出的代表性APP“掌上浙一”为例,患者可以获得实时挂号、叫号查询、取报告单、智能分诊寻找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对应科室和医生、在线咨询实名医生、医院及医生信息查询、浏览健康资讯等服务,还能查询疾病、药物、急救等等专业医疗知识。
杭州卓健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叶建统介绍说,集合了工具、内容以及服务的“掌上浙一”,串起了患者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就医过程中需要获取的一系列信息和服务。对于患者而言,过去这些信息和服务是碎片化的,甚至是缺失的,而现在变成了完整的一体。
“我们很幸运。”谈起卓健科技成长历程,叶建统说。
“我们公司成立于2011年2月,当年推出一款产品面向社会大众,但在推广过程中发现不接地气,当时有人建议我们产品向医院方向转型,我们接受了这个建议。”叶建统介绍说,截至去年底,卓健科技服务的医院就达到100多家。“今年目标是400家,我们整个团队正在为这个目标奋斗。”
“移动医疗的切入点很多,许多创业者选择一点切入,像单独的血压计,血糖仪,包括某些其他的设备。”乔松健康管家创始人陈志刚介绍说,从用户体验角度考虑,许多用户不愿在手机上安装四五个APP来管理健康数据,也不愿把这些数据以不同的方式传给医生。“我们希望通过一个APP来管理用户最基本的健康数据。在手机下载乔松健康管家软件APP,再通过专门的监护仪可以随时检测血压、心率、脉搏、心电图、体温、血氧等多项指标,各项参数随后反馈到APP上。”
“产品定位很重要,我们并没有因为现在移动医疗很火,就在怀孕管家上接入医院挂号等端口。”广州盛成网络科技公司联合创始人高广英坦言,“线下和医院对接是一个非常专业的领域,现阶段我们并不擅长,以后可能随着我们公司规模的拓展和团队不断的丰富,我们再做这一块。但是对于现阶段来说,我们专注做好怀孕前端的健康咨询、健康指引、孕妇相互之间的交流等。有多大的力量办多大的事,我们觉得这样的产品定位才是更清晰的。”
投资者:移动医疗的本质是医疗
近两年,移动医疗成为投资者“叫好”又叫座的一个热炒概念。据易观智库分析师郭阳介绍,2014年,我国移动医疗市场规模为30.1亿元,但未来3年增速将逐渐加快,2017年预计达到200.9亿元。
“我们之前统计过,有30多家主板上市公司已经进入到移动医疗这个领域。”华龙证券有限责任公司新三板业务管理部业务董事胥振华介绍说,例如久安医疗,它之前已开发的iHealth系列移动医疗产品,去年小米公司为此投资2500万美元,双方成为移动健康领域合作伙伴。“现在就连已经上新三板的互联网公司都在谋求移动医疗领域发展。就在今年年初,在新三板挂牌的光宝联合公司,也和北京的一家技术公司签约,正式进入移动医疗这个领域。我觉得未来移动医疗领域的企业在新三板挂牌肯定会越来越多。”
胥振华预测,今年,医疗器械、医疗企业、消费电子等各种机构都会加入移动医疗领域。
“移动医疗,是我们未来几年最为关注的几大方向之一。”北京中融鼎新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裁白峰表示,医疗是每个人的刚需,而互联网能简化就医流程,使患者得到更好地服务。
白峰也坦言,尽管目前投资市场对概念和理念很关注,但是就移动医疗这一块,最在乎的应该是医疗而非移动。投资一个领域,关注的是最终实际解决人们生活中的问题,而移动医疗的本质就是医疗。
医疗专家:打通医院内外的数据链是关键
当互联网改变医疗模式,推动移动医疗的诞生发展,会形成院内院外两种场景。在医院内部自己做信息化,可谓医疗信息化,移动起来更方便。而院外的移动医疗,则是互联网医疗的重要部分。“现在的产品仅仅是围绕‘以患者为中心'的某一点或某一段进行开发,无法将医院内和医院外的数据打通,这是整个移动医疗行业面临的一大痛点。”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院长助理刘帆说。
“患者生病了去医院就诊,最核心的是要看到医生,这个核心业务一定是线下进行的,医院和医生不可能被代替。但患者就医前的挂号和就医后的健康咨询等,完全可以通过互联网等技术手段来提高效率,但是这需要线上和线下的配合。现在是线上的人想着线上的事,线下的人说病人数据是我的,我不能给你随便开放,保护病人隐私,所以有很多矛盾。”刘帆坦言。
针对未来移动医疗如何发展等问题,刘帆认为,打通医院内外的数据链是行业发展必然趋势。“医院可以通过与可穿戴设备开发商等相关方建立合作,将患者或个人数据集中于临床数据中心等平台。第一,数据要全面,不仅要有医院内的,还要院前和院后的;第二,数据的收集要深入。除了搜集临床数据外,还将搜集环境因素、基因组学的数据、保险申报数据、移动可穿戴设备的数据等个人纵深而完整的数据。”
官员:需要完善制度和法规
国家卫生计生委统计信息中心副主任胡建平认为,医院外的移动互联网力量正在不断改变医疗模式,导致移动医疗的领导者往往是行业外的人。这对院内是一种压力,也是一种倒逼机制。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发展移动医疗呢?胡建平认为,院内和院外的力量要有机结合起来,同时他认为要从三个方面思考移动医疗的发展方向。 首先要对医疗服务产业的特殊性、复杂性有充分的认知。“不要上来就是颠覆医疗,医疗的本质不能颠覆。”
其次,移动医疗的健康发展要符合整个医疗改革发展的需要。
第三,移动医疗还需要很多制度和法律法规来完善,对移动医疗的应用还需要监管。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