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是我省最早成立的西医院之一,已经走过了102载春秋的这家医院,在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大潮中,勇于创新,敢于实践,正焕发出新的勃勃生机,成为江苏与无锡医疗行业的一面旗帜、全国三级大医院中的先锋。
硬件不“硬”软件补, 靠质量赢得门诊量
金秋十月,丹桂飘香。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异常忙碌:建筑面积6.25万平方米的新病房楼正在装修;医院大门前地铁工程,正如火如荼施工。
院长易利华说,由于医院前几年准备搬迁,所以几年没搞基建了,院内环境、条件在当地连中等都算不上。外科病房大楼和内科病房大楼分别是1989年和1999年建造的,内部没有厕所和浴室,电梯也又老又旧,还时常罢工。
然而即使这样的环境,医院里每天仍人满为患,日门诊量都在3000—4000人次;年门诊量2008年为110万人次,2009年升至116万,今年1-9月份,门急诊量达到100多万人次,在全省几十家三甲大医院中人均门急诊量名列前茅。
硬件条件落后、医护人员缺编,却每天门庭若市,其奥秘何在?易利华说:“诀窍就是抓质量,抓管理,降成本,搞好服务,以软件来弥补了医院硬件上的不足。”
医院虽然有这么大的门诊量,全年的收入却不高,平均每位病人的门诊费用146.93元,出院病人人均费用9409.18元,在无锡市所有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中是最低的,甚至低于全省三级医院的平均水平。
2010年,新华社《国内动态清样》专门对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高举公益性旗帜,强化内部精细管理”的具体做法进行了报道。卫生部主要领导在批示中说:公立医院改革很需要推广无锡二院等先进单位的做法,请在今年的试点工作中大力推广。
奇迹并非偶然,服务理念渗透每一个细节
无锡二院取得这样的成绩并非偶然。易利华说,近年来医院不断超越自我,把“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渗透到每一个细节当中:
门诊“由人等药变药等人”。医院利用信息化技术,将挂号处、医生诊室、药房联系在一起,患者在经医生诊治后,相关信息已由网络系统直接传送到药房,待患者到达药房时,配好的药已在等病人了,患者可人均缩短20分钟等候时间。
诊室“一医一患一诊室”尊重患者隐私权。医院在原有空间条件受限的情况下,花力气对门诊各诊室按照“一个医生、一个患者、一个诊室”的布局进行整改,有效地保护了病人隐私。
引入酒店“管家”式服务。推出了包括预约服务、分诊导医、药物咨询、审批报销、方便门诊等一站式等项目。
实行“弹性工作制”。门诊服务中心、挂号室、检验科、影像科等医技科室每天提前半小时上班;B超、心电图等常规检查随到随做;夏季推出“中午连一连,晚上延一延”的专家夜门诊、无午休门诊等服务,安排一批高年资的专家坐诊。
此外,该院还有 “168后勤服务一条专线”、“一条红腕带标识急救服务模式”,内分泌科医务人员编写糖尿病健康宣教手册,送给每一位入院病人;耳鼻喉科为每一位扁桃体手术病人提供一支冷饮,提高术后效果……
管理细节见“功夫”,提升核心竞争力
服务搞得再好,如果给病人看不好病,病人仍不会买账。易利华说,今后无论医疗卫生体制怎样改,公立医院都应该先做好自己的事情,“精细化管理”理念就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来的:
——实行 “早读课”和“晚自习”制度。全院中级职称以上员工每月20号早晨都要提前1个小时上班,雷打不动参加医院里的“早读课”。同时,对要求参加工作3年内的年轻医生每周周一到周四要上3小时的“晚自习”。
——科室开展“五个不放过”讨论。即每当医院有病人死亡时,要对死亡原因不放过;手术失败了,失败原因不明不放过;病人投诉了,病人不满意的原因不明不放过;病人出现并发症,并发症的原因不明不放过;纠纷处理了,当事人认识不到位不放过。
——改革内部运行机制,力推“主诊医师负责制”。 过去各科室主任统管一切,而其他高年资医生管理意识淡漠。2009年医院全面推行了科主任领导下的“主诊医师负责制”,病人选择主诊组后,该组医生对其从门诊到病房、手术室开展“一条龙”服务。科主任负责全面协调管理。目前全院成立由47个主诊医师组成的负责制小组。
——推行“能上能下”聘用制度。从应具备条件、科技成果、现实业务能力和工作表现三个方面考量并聘用员工,每两年为一个聘任周期。任期内没有完成相应的任务指标的,则下浮到下一个或更低的档次,形成专业技术职称能上能下的动态管理机制。
——推广新式“三级查房制度”。新式“三级医师查房制度”,并不局限于本院医生,还邀请市内其他医院的专家来点评查房,还在医院内部开展查房“擂台比赛”。3年来全院有2200多人次参加过擂台比武。在省卫生厅组织全省“三基”考试中多次名列前茅;在全国护士岗位比赛中获铜奖。
——不拘一格降人才。人才是医院可持续发展保障,医院相继实施“青蓝计划”、“青年人才发展基金”、“启明星计划”、“医学人才接力计划”、“人才库工程”等多项系统而有效的举措,让一大批年轻人才脱颖而出。
“平衡计分”考核,从机制上杜绝“一切向钱看”
长期以来,医院买仪器、搞基建……主要靠自己“掏腰包”,因此经营也就成为各医院大事;院内部也是大锅饭,干多干少一个样。
公立医院怎么样扭转医院“一切向钱看”的巨大惯性呢?怎么调动医护人员积极性?
2005年,无锡二院率先采用了国际上先进的 “平衡计分卡” 绩效考核模式,将医院年度目标和任务分解为财务、顾客、内部运作和管理、学习与创新四个维度、38项指标,采取月考、季评、年终检查、总评的方式进行考核管理。
易利华说,比如某科室医疗工作做得不错,但是如果没有科研成果、论文;没有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或没没有财务管理纪律,也不能拿高分。这四个维度,38个指标就将科室引向了健康发展的轨道。
一位外科医生告诉说:过去我们只考虑开了多少刀、收治了多少病人。现在不行了,还要考虑病人满意度,还要搞科研、写论文,还不能有纠纷、投诉,少了哪方面都不能得高分。
这一绩效考核方法在全国医疗界影响很大。山东省卫生厅专门来学习了这种方法,并请了易利华去讲课。目前该全省200多家医院全面推行平衡积分卡。全国还有上百家医院学习、借鉴这一管理模式。
行业翘楚, 六千家医院来“取经”
正是在这种科学规范的管理下,无锡二院的综合实力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从2003年只有1个省重点专科,3个市重点专科,发展到今天拥有7个省重点专科、4个市重点专科和4个市诊疗中心的区域“重量级”医院。
医院名气大了,纷纷吸引全国同行的目光。2009年,有20个省、市、自治区代表团750多人次来该院参观,今年以来猛增至1400人次。近几年,先后有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邀请易利华去讲学100多场次,受众达2万多人次。
2008年,香港医管局局长带了20多位院长来参观访问,临走时评价说:“在无锡二院,我们看到非常先进的医院管理理念和服务。”
两个月后,香港医管局正式邀请易利华前去介绍管理经验,100多位院长去听课,广东省也有20多个院长过去听课。大陆的院长到香港去讲课,这还是首次。
近几年来,包括菲律宾、加拿大、日本等8个国家和地区都邀请过易利华讲过课。5年来,已有国内外6000多家医院访问过,来访人数超过2万人次。
全国三甲大医院多得是,为什么会在无锡有这么样一个医院受到全国卫生系统的关注?
一家市级医院院长道出心里话:北京、上海大医院在区位、在人才、经济、政策上都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而无锡二院和我们一样没有任何外部优势,因此他们经验能够学得到、用得上,而且学习后还能自己再创新。
自2001年起,无锡二院依托自身的学术地位和号召力,在市委、市政府、省卫生厅和市医管中心的支持下,连续成功承办了10届“中国医院发展战略高级论坛”,每年都有来自海外上千位院长参加,被全国同行喻为“业内层次最高、人气最旺、影响最广的品牌盛会”。
为医院管理理论创新探路
光有实践经验,易利华并不满足,他还将自己的一些经验升华为理论,因为他在长期的职业生涯中感觉到,中国医院目前管理理论远落后于现实。
于是,他经常白天忙碌,夜深人静的时候再起来挑灯夜战,十年来,先后出版了《医院管理新论》、《医院现代化导论》、《论现代医院院长领导力》、《医院管理悖论》等13部医院管理方面的专著,《医院管理新论》还在海外以英文版发行,总发行量超过10万册。
2009年年底,以易利华为首的课题小组的《转型时期公立医院管理体系的创新研究与实践运用》,问鼎了中国医院管理学界的最高奖项——“中华医学科技奖”。这是首个获此项殊荣的医院。
这些年来,在易利华的带领下,无锡二院先后获得了全国百姓放心示范医院、全国医院文化建设先进单位、江苏省廉政文化示范点等荣誉。易利华也撷取了许多荣誉:全国优秀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医院协会理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中华医学奖评审专家,江苏省人民政府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江苏省医院管理突出贡献奖”“无锡市政府科技最高奖——腾飞奖”获得者、无锡市医学科技创新杰出人才……
但易利华并没有满足,他说创新永无止境,在新形势下要不断超越自我;院长应当学习院长该学的知识,应当思考院长该思考的问题,应当具备培养院长的能力,更应当具备院长的胸怀、品质、思维和特质。
(本文来源:新华报业网-新华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