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十部委发布了《关于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推动形成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养老机构。

由于我国医疗体系中没有西方国家健全的家庭医生和全科医生制度,这使得医疗照护成为养老产业发展中一个非常刚性的需求。医养结合已成为养老事业必然的发展方向。

对于医疗建筑领域的设计师来说,如何搭建一个适合医养结合的建筑体系和服务体系,将复杂的医疗流程和高保障性的养老要求相结合?就此问题,记者采访了北京联华建筑事务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董事总经理、台湾资深医疗领域建筑师张释之。

张释之

记者:请您先为我们分析一下大陆养老产业的发展背景。

张释之:

全球在二次大战后经历了婴儿潮的高速发展,此后由于生育率及死亡率的持续下降,工作年龄人口与老年人口比率提高,几乎所有国家都面临人口老化的问题。发达国家如日本、德国与瑞典等国的老龄化比率最高,但亚洲的发展中国家却是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区域。

进入21世纪,中国人口老龄化的进程急速加快。截至2013年底,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数已达1.31亿,约占全国总人口比例9.7%。按照国际上划分人口类型的标准,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人口所占比例达到或超过10%,或者65岁以上人口达到或超过总人口数的7%时,这样的社会即称之为老龄社会,超过14%称为“深度老龄社会”,超过21%将成为“超级老龄社会”。按照这个标准,中国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而且会在2035年步入超级老龄化。

记者:您来到大陆已经20年,联华作为一家聚焦健康产业发展的设计公司,在多年的沉淀和积累中有哪些经验与我们分享?

张释之:

早年我们更多关注的是医疗领域,随着老龄化进程的加速,自2006年我们开始参与医养结合项目。我想主要结合河北燕达国际健康城项目谈一下,正是从这个项目,我们开始深入思考中国养老产业的发展。

燕达国际健康城的构思始于2006年,建成于2010年,是一座超大规模、国际化、信息化的绿色生态医疗健康和老年养护基地,占地面积80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120万平方米,有10000床规模。

燕达国际健康城是一个先难后易的项目,它的构想很好,但是太超前了。有时候走太快不一定是好事,因为整个大气侯还没有成熟。刚开始运营难度很大,因为我们先做的是医院,医院是投资最大的、门槛最高的。此后,燕达将业务扩展到养老服务领域,养护中心汲取日韩欧美各国先进的养老管理与服务经验,明确划分了自理、半自理、非自理等设施区域,为入住宾客提供国际一流的老年健康养护服务。

记者:燕达养护中心目前的入住率怎么样?

张释之:

目前养护中心已有1000余位老人入住,这个入住率并不算高,因为其实大部分人不太愿意到所谓的安养所去住,不管是出于道德层面,或者说孝道文化的压力,或者是老人自己的意愿。此外,老人在原来自有生活的社区已经建立了邻里关系,你叫他搬离到另外一个地方去,对他来讲是有压力的。

目前,天坛医院、朝阳医院、北京中医研究所等都已进驻燕达,老人需要康复治疗时可以转到这些医院,而且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政策的出台,打开各地医保的壁垒后,我相信燕达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因为它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一定的经验,虽然前面的经济效益没有那么好,但医疗和养老是长期投资,我们要看到五年、十年后。气侯好了、政策对了,我对它的未来是比较看好的。

记者:请您谈下对两岸医院建筑未来发展的看法。

张释之:

我们发现,现在大陆医院建筑对功能的关注不如对形式强烈,但形式上通常要求千篇一律的现代感,并没有体现地方特色。因此,我们考虑在项目中引入一些与以往不同的元素,尝试不同的可能性,使设计能够体现出地方特色。

同时, 我们一直认为做医院建筑不等同于做医院,它应该是医院与建筑的结合体,是功能与形式的统一体。一方面,医疗科技的不断发展必然会带动医院部门 功能的调整;另一方面,我们应关注国际建筑的发展思潮,并以中国为主体去有选择地吸收、兼容国际化与地域性。

由于台湾地区的医院服务模式先依循日本模式,后来加入美国式管理,所以在医院建筑设计中,建筑师强调医院的服务与效率;另外,由于宗教慈善团体较为活跃,医院建筑中加入很多心理和人文关怀的因素。大陆的设计师可以按具体需要, 结合两岸医院建筑特点,取长补短。

记者:目前已经有不少养老机构开始发展以“医养结合”为核心的服务模式,但盈利的不多。从设计师的角度,您认为医养项目成功的关键何在?如何实现产业化发展?

张释之:

现在国家希望从医疗领域里面撤出一些国有资本,交给民间机构去发挥,形成产业思维,而不只是靠政府推动。目前联华的业务重点就是聚焦在这块。

我在大陆已经做了10万床以上的医疗养老项目,大部分是三级医院。在关注适老建筑细节的同时,我们会更加关注如何让项目成功,尤其是当民营资本成为养老事业的主角时,需要一套完整的商业计划,找到成功的运营模式。只有保持基本盈利,他才会继续往下做,基本平台形成了,产业链才能慢慢形成。

如果不挣钱,民营资本不会进入,但如果挣很多钱,也是问题。事实上,大陆现在处于一个非常彷徨的阶段,大家都在摸索这个获利点,这个点也许不在服务的平台端,而在别的地方。

作者:赵玉洁  来源:筑医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