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医改已进入“深水区”,鼓励“医生多点执业”、“社会办医”的地方新政频出,社会资本与优质医疗资源多元结合。再庞大的需求,遇上日益丰富的供给方,市场变革亦在所难免。这一次,政府将会怎样看待市场办医的问题呢?
“社会资本办医其实我们提倡应该叫社会办医,仅仅有钱去投资是不行的,社会资本只是一个支撑和保障。社会办医最需要的是拥有核心资源——也就是要有能力提供优质医疗服务,要有先进的管理水平。” 原北京市医改办主任韩晓芳谈了她对社会资本办医的看法。
很多社会资本和医生都在瞄准中高端医疗,因为高端医疗的管制约束相对较小。韩晓芳认为,将来社会办医在各个层次的医疗服务体系中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而不仅仅是高端医疗。“公立医疗体系应该定位在基本医疗服务。非基本医疗服务都应该逐步让位给社会资本办医。社会办医不仅仅可以搞高端医疗,也可以提供基本医疗服务。从中央到地方政策,我们都可以看到这样的趋势:在为老百姓提供基本医疗保障方面,财政投入支出将更多地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在保证公平、保证基本的基础上,激活市场机制,让社会提供丰富、高质量的医疗服务。谁的基本医疗服务好,老百姓用脚投票,我们政府资金就应该支付给谁。”
面对民间高涨的社会资本办医热情,韩晓芳说:“大家一窝蜂地往上走,有些地方正在以招商引资的方式引入社会资本办医,我不太赞同这种方式,社会办医应该找准定位、高起点、规范化,找到自己的定位,才能得到长期和长远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