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在商业运营中的作用不可小觑,然而在医院管理上的作用却没有被管理者充分认识。王海涛介绍道,北大临床数据中心的成立以及北京市医管局对数据的监管和应用,都是为了改善医院的运营,将财政补偿精准的到位,合理配置资源和提高管理效率。
临床大数据VS运营大数据
王海涛表示,目前医院对于临床大数据都非常重视。无论是HIS、LIS、PACS还是EMR,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开展信息化建设。但是以运营管理为核心的大数据建设却没有跟上。这就导致很多项目的成本和收益点不明确,医院今后的发展方向也只是靠“拍脑袋”做决策,而不是基于数据的决策。王海涛表示,未来五年医院之间的竞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病源、成本和服务。这给未来的医院管理者提出了几个新的问题。今后病源的流动可能不会按照原来的方式进行,互联网可能会带来新的流动方式。成本的控制也是一个难题,医生该如何选择最合理的临床诊疗成本方案?服务如何去优化?绩效机制如何激励让员工、科主任以及医院的领导层?这些都涉及到医院管理的问题。
王海涛认为,目前公立医院的管理并没有跟上时代的变化。比如财务管理仍停留在记账层面,成本管理基本没有实现,预算管理缺位,还有资产管理也不明确。医院自身要面对外部环境的竞争和内部环境的压力,行政管理部门、物价制定部门和医保支付部门都会为医院的运营管理带来压力。这些问题如何解决,都离不开运营管理方面的大数据支持。
成本核算:医院工作每天都在体现公益性
北京市目前已经针对22家医院进行全程核算并建立数据库,从人力、材料、药品、采购各项进行统计。这些统计对于医疗行业定价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王海涛表示,通过数据分析对收费标准和成本进行比较后发现,在经常开展的医疗服务行为中很多都是亏损的,而且亏损比例可以达到几十倍。从这个角度来说,医院的公益性不仅仅体现在抗洪救灾上,实际上医院每天的日常工作就是在体现它的公益性。
那么通过数据的分析核算出实际运营成本,对于医院来说有什么意义呢?王海涛表示,将这些成本核算出来以后,才能使医院在和政府、医保部门谈判时更具说服力。现在医院只是笼统地说自己压力大,却没有把痛点说清楚。
王海涛表示,在对北京市8家医院进行的核算中,院级医疗项目平均在2000个左右,而亏损项目占总项目数量达到57%左右。其中一些医院手术做得越多亏损也越多,这些亏损中有一部分是永远拿不回来的。“现在医院不仅是固定成本收不回来,连变动成本都收不回来,这就很可怕了。”
备注:医院的成本里有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固定成本范围指人力成本、奖金成本、折旧成本、离退休成本。变动成本指材料成本和其他成本。如果一个项目的收费标准低于变动成本就可以视为无保本点项目,也就是政策性亏损项目,需要得到政府的补偿。
王海涛表示,医院的一些项目明知道会亏损,但还是必须要做。所以从运营管理层面来说不得不去算清楚这笔账,只有算清楚了才知道将来如何进行补偿。比如说甲状腺这个病种的一项治疗,医保的结算价格是五千多,而一例手术的成本在八千。只有通过核算弄明白了之间的差距,才能够去和医保部门进行谈判。
在最后,王海涛补充道,智慧型的经济模式需要医院在管理方面加大投入,把监控、评估和考核做到精细化和规范。运营管理一体化的模式也是未来医院努力的方向,从人力、薪酬、成本、预算、物流、资产的整体的思路上管理医院。
来源:健康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