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蜕茧化蝶,才能成就动人之美。没有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变革,就没有新武汉大学,没有四校的成功融合,就没有武汉大学中南医院今天的实力与高度。
——合校十年,是开拓奋进的十年、跨越发展的十年,是对“大医精诚、敬畏生命”医院精神的最好诠释。
5年努力惠及整个民族500年
2004年2月,因在中国艾滋病防治工作上的杰出贡献,他成为中国第4个“贝利·马丁奖”的获得者。在中央电视台举办的“2004感动中国人物”评选中,他被评为十大年度人物之一。
2005年9月,他荣获2004年度湖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2005年底,美国《时代》周刊选出全球18名医疗英雄,他是其中之一。
他,就是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感染科教授、博士生导师、艾滋病防治专家桂希恩教授,中国防治艾滋病史上一个被永远铭记的名字。
中央电视台评述,“一个教授努力了5年,将惠及整个民族500年!”
2004年6月11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专程来到桂希恩家中看望这位防治艾滋病的勇士。总理握着桂希恩的手说:“你的事迹令我很感动,你是一个好医生!”就是这样一个有良知的好医生,感动着共和国的总理,也感动着每一个普通的人。
2001年5月9日,为了让艾滋病患者享有同样的生命尊严,为了证明与艾滋病人正常的生活接触不会被传染,桂希恩毅然将五位艾滋病人接到自己家中,与他们同吃同住了5天,浓浓的情意永远留在了文楼村人的心里。
“要像桂希恩那样为学、为人、为事、为医、为师,要像桂希恩那样求真、求实、求新、求美、求善!”2005年3月,武汉大学党委作出向桂希恩同志学习的决定,在桂希恩教授先进事迹报告会上,时任党委书记、现任校长顾海良向全校师生发出号召。
在此之前的2004年,“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桂希恩被国家教育部评为“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
2007年,他荣获“首届全国十大医德楷模”称号。
2008年1月,他被授予中国医生最高荣誉——“白求恩奖章”。
2009年12月1日,第22个世界艾滋病日,桂希恩教授受温家宝总理邀请,参加国家防治艾滋病工作会议,汇报湖北的“防艾”工作,并建议从宣传教育、道德和法制三方面筑起“防艾墙”。这已是桂希恩第4次与温总理见面并提出“防艾”建议。
一代又一代中南医院人关于医德、师德的言传身教,积淀下一笔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培育出至诚至精的大医精神。
为武汉医界注入“法兰西元素”
中法交流,武汉为基点。
70年代,在时任法国总统德斯坦的关心下,中法间第一个交流计划——教育文化交流协定选址武汉大学实施。
法兰西元素翩翩融入大武汉的同时,在周云峰的导引下,中法医学教育的合作演绎得如火如荼。
院长周云峰教授,上世纪80年代获法国里昂大学北里昂医学院肿瘤放化疗专业博士学位,学成回国后一直致力于中法医学方面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先后与法国南锡亨利庞卡莱大学、巴黎十一大学、巴黎十二大学、法国第六大学、南锡大学中心医院等建立了长期的友好关系。
在他的倡导下,武汉大学医学部与巴黎十二大等大学建立了“中法物理和放射防护专业物理师培训班”,该班是中国第一个中法合作的医用放射物理硕士班。周云峰还在国内率先将“一站式”法国急救模式移植到中南医院,并扩展了中法共同培养七年制临床医学生的教学模式及内容。
所有的临床科室里,总能找到几个能熟练运用法语的医生,保留着诸多法系医学严谨而优雅的传统,甚至在查房时彼此尝试用法语交流。
2006年10月27日,来华进行国事访问的法兰西共和国总统希拉克一行在国务委员陈至立的陪同下来到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出席了中法合作项目“中南医院急救中心竣工剪彩仪式”暨“武汉大学肝胆疾病研究院奠基仪式”。
希拉克称赞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树起了中法医学教育合作典范。
实至名归。2006年11月,周云峰被法国政府授予“法国骑士勋章”。2009年11月,法国前总理、法国人民运动联盟第一副主席、参议员拉法兰专程来到武汉大学,代表法国总统萨科齐向周云峰教授授予法国军团荣誉勋章,表彰他在中法文化、医学交流中所作的杰出贡献,周云峰为我国卫生界迄今唯一获此殊荣者。
这个舞台由你作主
百川汇聚,方始成海。
生生不息的医学人才,延续着中南医院半个多世纪的杏林传奇,成就了一座播撒人间慈爱的“大医之城”。
在武汉大学与巴黎六大的校级互访中,周云峰偶识了巴黎最大的急救中心副主任、法籍华人赵剡。
“给你一个完全的舞台,这个舞台由你作主!”周院长邀请赵剡来院时,指着一大块空地说。沁人心脾的话语,让而立之年的赵剡怦然心动。
2005年9月,赵剡翩然而至,举家迁徙落户武汉。从急救中心的设计到设备落位,及急救人员的培训,均由赵剡一手规划,占地3500平方米的中南医院急救中心令人耳目一新。
在赵剡教授的推动下,医院2007年首建国际医疗转运体系,目前已与七家国际医疗救援机构、保险公司签署了定点救治、长途转运服务协议,让95%以上的在汉外国人都能在该院享受绿色通道。
2008年8月,该中心与美国心脏协会大中华区国际培训中心成功签约,为急救人员、消防员及普通市民提供国际标准的心肺复苏术和心血管急救培训。
2009年,赵剡荣获湖北省政府颁发的“编钟奖”,成为我省获此奖项的唯一外籍医学专家。
泌外专家王行环、胸外专家赵金平、肝胆专家叶启发……广聚人才,医院演绎了太多的传奇故事。
2009年,美丽的双湖桥畔,一次重量级的人才引进悄然成功。国内著名的肝胆外科专家叶启发教授如约加盟,挑起“武汉大学肝胆疾病研究院”的大梁。他率领团队致力于肝脏病毒感染与免疫、肝胆疾病诊断与防治等方面的研究,努力打造国内一流的肝胆疾病研究中心。
为提升医院胸心外科的整体实力,寻觅久久,周云峰锁定了赵金平教授。赵教授有着20多年临床经验,为胸心外科领域的多面手:主动脉夹层抢救、冠心病搭桥、瓣膜置换等手术得心应手。一年多来,在赵金平的引领下,胸心外科学科建设如虎添翼、生机盎然。
广纳群贤的渴望下,还上演了一场“凤还巢”的好戏。
泌外教授王行环,1989年硕士毕业后留院工作,后师从我国著名泌尿外科专家顾方六教授攻读博士学位,毕业后,王行环应聘到南方某部属医院担纲泌尿外科负责人,独立完成了大量复杂、高难度手术,在国内率先开展经尿道前列腺电汽化术、软输尿管镜技术等多项微创外科手术,是亚洲最早开展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双极电切术的专家之一。2008年,王行环欣然归“家”,率团队先后开展了20多项高难度新技术,多次举办全国微创技术学习推广班,其学科地位迅速跻身国内前列。
“得益于医院及武汉大学的品牌效应,为他们构筑了实现理想的事业平台。”周云峰不无骄傲地说。
创新之最
刘经南院士说,“‘和而不同’,创新发展。”有差异才有特色,多样的统一才能促进学校的和谐发展。
如是,合校始,为增强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医院提出“大学科”建设思想,构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创新平台建设等学科建设大体系,这是办院理念上的一次创新。2003年,确立“特色兴院、科技强院、诚信立院、规范治院”的发展思路;2008年,实施“医院专科化、专科医院化”的治院策略;2009年,在科学发展观引领下,推行“提升综合实力,打造品牌专业,凸现领先技术”可持续发展战略。
如今,医院学科门类齐全,专业特色突出,以重点学科为龙头的学科群,正向着“院有重点、科有特色、人有专长”的方向发展,带动了学科建设的整体发展,如展翅的大鹏扶摇直上,华章异彩:
世界首报
——2002年,检验科博士生导师周新教授领导的基因诊断中心送检的两例异常染色体核型,经国际人类染色体异常核型库检索确认,为世界首报,这也是库中的首批“鄂产”标本。
最高纪录
——2008年,肿瘤科博士生导师李雁教授摘取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国际发展与教育奖,成为湖北省首位获此殊荣者,该奖项为全球肿瘤学界最高奖项。李雁采用灌洗手术治疗腹膜转移癌,使平均生存率由6个月提高到1年,首批治疗的患者已经活过3年,创造了国内最高纪录。
率先开展
——肿瘤放化疗科周云峰教授在省内率先开展全脑放疗、全中枢神经系统放疗、全淋巴结照射、全身放疗、混合射线合理应用等新技术,同时还率先开展了三维适形和三维调强放射治疗技术的研究,在不增加放射治疗并发症的前提下提高了肿瘤的局控率,该专业已成为湖北省重点学科、中南地区唯一的肿瘤学博士授予点。由他主持研究的“鼻咽癌预后相关的多因素分析及临床应用的研究”获2002年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10年,周云峰教授入选卫生部“全国肿瘤规范化诊疗专家委员会专家”。
首次发现
——2003年,消化内科博士生导师夏冰教授在世界上首次发现,溃疡性结肠炎与细胞毒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CTLA4)基因有关,为从免疫和基因方面预防、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找到突破口。
——消化内科博士生导师邓长生教授历经10年,在国内率先筛查出6个与胃癌有关的易感基因,摸索出能提高胃癌化疗效果的新方法,其中一个易感基因为世界范围内首次发现。该成果获2009年度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领先水平
——骨科陈振光教授系我国显微外科创始人之一,在国内首创十余种带血管骨移植新手术,其中两项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对骨科领域内的骨缺损、骨不连、骨坏死、骨肿瘤、断指(肢)再植以及各种组织缺损的修复与治疗,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其中骨移植处于国际领先水平。该学科10年来获国家级、省级政府奖6项。
——妇产科博士生导师张元珍教授主持的“物理因素对生殖功能及胚胎发育影响的基础与临床研究”获2006年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由她领导的生殖医学中心经卫生部门批准正式开展辅助生殖技术,辅助生殖妊娠成功率接近50%,诞生了湖北省首例外籍试管婴儿。2010年8月,湖北省首例混血试管婴儿在该中心受孕成功。
——神经内科在博士生导师章军建教授的带领下,省内率先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卒中单元,开展脑动脉狭窄的支架成形术,在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超早期治疗、溶栓与神经保护治疗、痴呆的早期诊治、慢性疼痛的诊治、心理咨询与神经心理等领域均形成了较大的优势和特色。章军建教授近5年来先后获得6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资助,2项科研课题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其学科团队2009年获“湖北省科技创新团队”称号。
大医精诚 敬畏生命
近年,中南医院广大医务人员将爱绵延院外,融入社会,汇成一片慈善之海。
只要社会有需求、人民要援助,服从大局、勇挑重担是第一举动。无论是四川汶川地震、青海玉树地震,医院紧急派出的“救护尖兵”,还是名医深入湖北贫困地区的巡回义诊,或是资深专家奔赴千里援非援疆援藏,医院始终将社会责任、职业使命视为己任。
2001年,李嘉诚基金会在医院投资创办了湖北省首家宁养服务机构——宁养院,为贫困的晚期癌症患者提供免费镇痛治疗和心理疏导。10年来,宁养院工作人员的足迹遍及湖北、安徽、河南等5省,为近5000名晚期癌症患者提供服务,免费发放了价值900多万元镇痛药物,宁养院已成为中南地区晚期癌症患者走完人生最后一站的宁静港湾。
50多年来,社会公众渐渐熟悉、信任并选择中南医院,医务人员也以精湛医技和崇高医德回报社会。作为院长,周云峰教授一言以蔽之:这一切都能在医院秉持的“大医精诚、敬畏生命”的理念里找到答案。
十年和合蕴生机,十年砥砺铸辉煌。站在“中国最杰出大学之一”的新起点上,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第二临床学院正朝着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水平大学医院”的目标阔步迈进!
国际化办学
作为知名大学的临床教学医院,合校后,加强了创新教育、凝练特色的探索与实践,注重学生创新、创造、创业能力的培养,开辟国际化合作办学新思路,成就医学教育最大亮点。
2000年以来,获批1门省级精品课程,3门省级优质课程,3门校级精品课程。2005年,检验科博士生导师周新教授、消化内科博士生导师邓长生教授分别担任主编的国家卫生部规划教材《临床生物化学和生物化学技术》、《诊断学》,分获全国高等学校医药优秀教材一、二等奖。
2001年,武汉大学医学部与南锡大学医学院签署协议,联办中国第一个七年制中法医学硕士班,由中南医院/第二临床学院承担其临床教学任务。2010年6月,第三届中法班学生毕业典礼上,校长顾海良赞许道,“中法医学班是武汉大学最好的国际合作项目之一。”
2003年,该院斥资450多万元建成了国内最先进的“多媒体网络临床教学系统”,学生坐在教室内可“亲眼观摩”手术、介入治疗、临床检验等过程,并与教师进行互动交流。2010年,创建的“临床医学技能中心”获批“湖北省部、省属医院医师资格实践技能考试基地”。
精品战略促进了医学生“三创”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优秀学子辈出,他们中有两任武汉大学学生会主席,全国和全省大学生“挑战杯”大赛金奖得主,湖北大学生年度人物,武汉大学十大杰出青年,朱裕璧、向近敏医学奖获得者及连续四届武汉大学十大珞珈风云学子,引领着武大精神。 (本文来源:汉网-长江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