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0万的人口,仅有一所400张床位的市级儿童医院,这是目前深圳儿童看病面临的一大难题。许多家长为了挂上专家号,有人凌晨一点钟就开始去儿童医院排队,市儿童医院、各大医院儿科每天是一片繁忙,门诊爆满,儿科医疗资源远远不能满足市民需求。
今年两会期间,政协委员王晨虹、赵晓山等提案建议政府要加大医疗卫生经费投入,积极引进儿童专业人才的同时,应加快推进儿童医疗卫生设施建设步伐,建议建设深圳市第二儿童医院,加快缓解深圳儿童看病困难。记者昨日获悉,深圳市卫生和人口计划生育委员会在回复该提案中提到,深圳将实行弹性工作制、启动儿童就诊信息公告制等应急措施的同时,拟在宝安龙华片区新建一家市级儿童医院,以缓解深圳儿童看病难问题。
■现场直击 “早上挂号下午看病”
早上九点半左右,记者来到儿童医院看到,站在门诊大厅里排队挂号家长大概还有一两百人,而窗口已经挂到600多号了。
来到三楼的内科门诊,家住龙岗中心城区的刘女士夫妇正在耐心安慰身体不舒服的儿子。刘女士告诉记者,今年2岁多的儿子经常咳嗽,“一般先是到龙岗中心医院看,但是那边由于设备不够等原因,或是看不好,最后都要带着到市里的医院来看。”刘女士说,昨天她就是在龙岗医生的建议下,带着孩子来看呼吸内科,做进一步的检查。刘女士的丈夫告诉记者,孩子一生病对于夫妻俩来说是一个大难题,妻子暂时在家照顾孩子,而他在龙岗一个工厂里打工,一到孩子生病,他就得请假带着孩子一大清早赶过来排队,一般早上都是6点钟起床,8点前赶到医院,“不然来晚了就挂不上号。”刘先生说,昨天他们夫妻俩就是8点左右来到医院排队挂号,挂号等了20多分钟,没想到在内科门诊等了快两个钟了却还没有看上病,“这样看个病太难太折腾了。”“现在带儿子不管到那个医院去看儿科似乎都要等两三个钟头,而且大家都是这样的。”刘女士说,“最大的希望就是希望能提高关外医院儿科的医疗水平,增加医院儿科的医疗设备。”这样,关外的家长就不要大清早的舍近求远带着孩子到儿童医院来看病了。
同样带着3岁孙子来看内科的布吉罗阿姨不停地注视着候诊大厅的叫号视频安排,儿子9点左右送她们到医院挂号的时候已经挂到了450号,她等了一个多钟了可前面还有10多个人,“其实这次等一个多钟头还是比较好的了,以前经常是早上挂号下午看病,一折腾就是一整天。”让她难忘记的是,在孙子不到一岁的时候一次发烧,中午一家人带着孙子来儿童医院看病,等到下午五六点才看上病,在经过化验、皮试、检验、拿药等一串流程后,到第二天凌晨2点才离开医院。罗阿姨的孙子并不多病,但是偶尔会出现咳嗽类的小病,“每次出现小毛病儿子媳妇就让带着孩子到儿童医院来看病,不到附近的医院或社康去看,觉得那些医院不可信、不专业,其实就算到儿童医院来医生也看得很草率,不到两分钟就看完了。”就是像儿子媳妇这样的家长相信“专业、专科”,导致每次到儿童医院来看病都非常难。她觉得,照此看来,要解决深圳儿童看病难问题,还是要多建一些专业的儿童医院。
记者在市妇幼保健医院、人民医院儿科也看到同样的情况,家长一般8点钟医院,挂号排队两个小时了都还做不到看病检查,“一般带孩子过来检查,等两三个小时,然后医生看三五分钟,每次都是这样,这已经很正常了。”家长谭先生说。
■委员声音儿科门诊超负荷
为了解决深圳看病难问题,在“十一五”期间,深圳已经立项新建和改扩建一批卫生建设项目。但是,儿科医疗资源少,儿童看病难的矛盾仍为突出。据了解,深圳市儿童医院在成立时,年门诊量约为10万人次,年住院病人约为4000人次,医护人员有200多人,经过13年的发展,年门诊量飙升至130万人次,住院病人为2.7万人次,但医护人员仅增加了约600人(目前有900人)。该院病床使用率达到128.5%,严重超出了90%的最佳水平。医院全年有10万名病人住不进病房需要留观,门诊医生一天最多(在流行病高发季节)要看超过200个患儿,少的也有70个,长期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而其他各大医院儿科也同样是一片繁忙,尤其在传染病流行季节更是忙碌不堪。“建议政府继续加大对医疗卫生系统的投入,在规模建设的同时,加快对儿科高层次医学人才的引进步伐,特别是要着重引进急需的儿科学科带头人。”政协委员王晨虹等在提案中强调。与此同时,他们还建议,加快推进儿童医疗卫生设施建设步伐,建议选址立项建设深圳市第二儿童医院。为缓解儿科资源紧张,提高市、区属各大医院一定比例的儿科床位的配置,疏导患儿有序分流,小病进社康中心、一级医院,大病进大医院或儿童医院、专科医院。
■原因调查儿童为何看病如此难?
“深圳儿科医疗资源增长率远远落后于儿童医疗需求增长率,这是导致深圳儿童看病难最主要的因素。”卫人委相关负责人说。2009年底,全市儿科床位数1065张,其中市儿童医院400张,其它政府办医院499张,社会办医院166张。与2005年相比,全市儿科床位数增长18.6%。2009年,全年市儿童医院总诊疗130.9万人次(包括门诊111.9万人次,急诊18.9万人次),收治留院观察病人5.38万人次,住院病人2.67万人。与2005年相比,门、急诊人次分别增长41.7%、86.8%,留院观察病人增长392.4%,住院病人增长45.9%。
深圳儿科医疗需求增加与城市人口活产数的增长分不开。据了解,近10年深圳全人口活产数逐年增长,尤其是近3年增长较快,“2000年活产数为5.2万,2008年活产数为最高达16.0万,2009年活产数为15.8万,预测2010年活产数接近2009年的水平。”卫人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而且根据深圳全人口活产数逐年增长情况和儿童的发病特点,预测到2012年左右,全市儿童的就诊需求将进入高峰阶段,并持续约3年左右,以后随着深圳人口结构的调整,活产数及儿童的就诊需求将会略有下降。
同时,深圳儿科医疗资源区域分布及不均衡,福田、罗湖两区的儿科医疗资源较为丰富,宝安、龙岗两区的儿科医疗资源相对不足,导致宝安、龙岗两区小孩多要赶到市区看病,进一步加大的看病难度。记者了解到,市儿童医院、市妇幼保健院、市人民医院、市二院、北大深圳医院等市属医院的儿科病床使用率均超过100%,而大部分民营医院的儿科病床使用率不足20%。
相对应儿科医护人员偏少也成为看病难、医生看病时间短的重要因素。据统计,深圳儿科医生总数约975人,儿科护士总数约1080人。市儿童医疗医生日均担负诊疗19.9人次,高于全市平均15.5人次的水平,也远远高于全国6.8人次的水平,医生工作负担非常大。市儿童医院、市妇幼保健院等医院的儿科医生、护士经常加班加点。很多医生、护士均不同程度地患上了慢性病,并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厌战情绪”。而社康中心等基层医疗机构的儿科资源配备也不足,目前,大部分社康中心均未配备儿科医生。
■部门回应第二座儿童医院或2016年建成
解决儿童看病难问题,不仅是当前深圳市民的强烈愿望,也是深圳政府和卫生部门的迫切任务。卫人委表示,深圳将从短期应急和长远的规划上采取措施,从根本上解决儿童看病难问题。
在近阶段,卫生部门将调整医院内部现有的医疗资源结构,要求各医院要充分挖掘潜力,尽可能增加儿科资源,包括增加儿科诊室、儿科床位和儿科医生等。同时,根据季节变化和就诊人数的变化,医护人员适时实行弹性工作制,高峰时段要增开窗口和增加坐诊医生、治疗护士及医技人员,减少病人排队等候时间,缓解门诊高峰时段的就诊矛盾。
此外,还将启动深圳市儿童就诊信息公告制,建立儿科资源动态网络直报系统,在儿童发病高的季节和时段,拟在网站、报刊发布各医院儿科资源(包括儿科诊室、儿科床位等)当日的使用情况及儿童患者的就诊情况,引导儿童患者在设有儿科的医疗机构就近就医。
为解决儿童看病难问题,卫人委还规划了中长期政策和措施,其中最重要一环就是合理规划和布局儿科医疗资源,增加儿科医疗资源的供给。市儿童医院的改扩建正在加快建设,预计2013年竣工,将增加450张床位。而各公立医院在扩建中,要优先发展儿科,儿科病床和诊室要达到一定的比例。同时,在“十二五”期间,拟在中部综合组团也就是宝安龙华片区新建一家市级儿童医院,建设规模600张病床,计划在2016年建成。届时,深圳市儿科医疗资源将得到较大增长,将有效的缓解儿童看病难问题。
同时,在提高儿科医疗水平和医院服务方面,卫人委提出将从毕业生接收、在职人才引进、招调员工三个专面加强儿科专业人才的引进,特别是对于重点院校毕业生和高级人才的引进方面,将采取更加灵活的方式。并加强儿科人员培训,提高基层医疗机构儿科医生技术水平。此外,深圳也将加快数字化医院建设进程,通过加强医院信息化建设,积极稳妥推行“先诊疗,后结算”模式,不断优化服务流程,并通过逐步完善和推广网络、电话预约就诊等服务,减少患者排队就诊现象,方便患者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