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设计。”当记者请苏黎明用一句话概括自己的设计理念时,她不假思索而又坚定地说出了这四个字。
眼前的她,温和、谦逊,讲起话来不疾不徐。对于从事了30多年的医疗建筑事业,苏黎明倾注了深厚的感情,对每一个经手的项目,都如同培育自己的孩子一般,精心而又严格。
苏黎明这一天的行程安排得很紧,采访结束后,她还将飞往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对苏尼特右旗医院进行竣工验收。“这个项目很偏远,并且规模也不大,只有300床。尽管如此,我们仍然尽心尽力去做。其实,我本来是可以不过去的,但是我就是想看看医院全部完成之后的样子,还有哪些不足,让建筑设计这门‘遗憾的行业’能够少些遗憾。”苏黎明说。

QQ图片20150518131758
苏黎明
北京五合国际工程设计顾问有限公司(原北京华特建筑设计公司)健康医疗事业部总建筑师、《中国医院建筑与装备》编委,我国医疗建筑设计领域知名设计师。

以人为本,不仅仅是对患者

作为一名文革时期的“老三届”,苏黎明经历了上山下乡,做过农民,当过工人,这让她十分珍惜后来重返校园的读书机会。
1976年,她进入建筑设计行业,成为了一名建筑设计师。1992年,苏黎明设计了第一所医院,并自此与医院建筑设计结下不解之缘。
“我从小就在医院大院长大,父母都是眼科医生,兄弟姐妹很多也是医生,家庭的熏陶一方面让我对医院感觉很亲切,另一方面也深刻体会到医生的辛苦和忙碌。”苏黎明回忆说,小时候星期天和父母一起上街买菜之前,他们经常会先去病房看看几天前手术后的病人情况,那时医患关系是很融洽的。
目前,在医院建筑设计领域,“以人为本”、“人性化设计”是最经常被谈到的话题。“医院建筑应该充分满足患者的各种合理需求,为患者提供安全、舒适、优美的治疗和康复环境,但是往往对医护人员的关爱不够。”在苏黎明的理解中,“人性化”不仅仅是对患者,还包括对医护人员。

“我在设计中会考虑到一些细节。比如,朝南的病房毫无疑问要留给病人,但是有些医疗用房是不需要阳光的,那么就尽可能把这些朝南的房间留给医生;另外,医院建筑中有很多地下空间,我们会尽量做些下沉式花园、采光窗井,实现自然采光和通风,尽可能给医护人员常年甚至是一辈子的工作环境创造一个更好的条件。”

充分考虑建筑的“可生长性”

目前国内许多省市已经或正在建设大量技术含量很高的医疗建筑,也诞生了一批优秀的作品。
苏黎明认为,一个优秀的医疗建筑,其医疗工艺设计必须合理,这是核心。“外观固然重要,但是医院的工艺设计合理、流程便捷、安全实用才是最重要的。特别是2003年‘非典’以后,越来越多的医院院长意识到医疗工艺设计的重要性。”
医疗建筑的可变性、可持续性也很重要。苏黎明认为,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具有许多不可预见性,因此,在前期规划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到医院建筑全生命周期中的持续性和可变性。
“随着医技科室的高科技发展、综合技术的快速更新,大型医疗设备的更新很快。比如,10多年前我做友谊医院医技楼的改造,当时3.0T核磁在全国已经是很先进的,但现在很多县级医院都引入了3.0T核磁。如果在设计中不提前预留,临时找位置很困难,即使找到了位置,与原影像科室的连接也不方便,不便于科室管理,影响病人就医的便捷性。”
“再有就是医院各功能组成的变化增长、疾病谱的变化、医保政策的改革和创新、医疗服务功能的拓展等都会给医院建筑带来许多变化。比如随着我国人口的老龄化,医院有可能会将原有的病房和科室做一些调整,或者在原有的建筑群中增加一栋新的建筑,例如作为老年康复病房和疗养病房等。那么,增加的医疗用房与原有建筑的连接通道是否合适便捷,增加的病房进行医技检查是否方便,这些在前期规划中就要考虑到。”
苏黎明还指出,随着网络信息化技术的发展,未来医院的某些空间也将被重新利用。“现在很多地方都实现了网上预约挂号,交费有一卡通,如果信息化系统越来越发达,挂号和收费窗口有可能会逐渐减少。以前门诊大厅是空间最大、人流最多的地方,若干年后,这个空间可能会减小或改作他用。”

a
近期完成的养老社区
配套老年病医院
——包头老年医院

深入县级医院建设,与行业共成长

自2008年至今,国家分期分批对各地县级医院给予普惠政策,在这场大规模的建设热潮中,越来越多的基层医院院长意识到,一定要找专业的医院设计公司来做这个专业的事情,哪怕周期长一些,设计费比当地贵一些。
“设计不合理是最大的浪费,例如2003年的‘非典’医生和病人甚至会因为设计不合理而付出生命的代价。”苏黎明表示,非常幸运能赶上这个时间节点,参与了一批县级医院的建设,并跟随行业一起成长。
苏黎明与我们分享了正在施工建设中的云南省腾冲县人民医院项目,在很多省市已经出台强制性条例,要求医院建筑达到绿色一星或二星标准的今天,腾冲县医院在绿色生态方面考虑得很充分。
“抗日战争期间,‘飞虎队’参与的腾冲战役就发生在这里。由于气候宜人,夏天不是特别热,所以我们没有采用中央空调,尽可能做到自然通风、自然采光,减少能耗,特殊科室比如影像科、中心检验科、ICU、等特殊医疗空间,我们按照规范要求采用局部空调,特殊排风。”
“腾冲每年有4个多月的雨季,这又是一个改扩建建筑,所以我们在设计中,将所有新旧建筑通过连廊连接,使病人在运转过程中不会被雨水淋着,同时不封闭的连廊实现了自然通风采光、节能降耗。连廊使用当地特有的一种火山石铺装,就地取材、绿色环保、节省工程造价,同时兼具地方特色。”
据苏黎明介绍,由于该地区处于地震高烈度区,地震频发,因此在设计中采用了隔震技术,通过隔震层来阻止地震能量向上传递,起到消耗地震能量保护上部结构的目的。“一般隔震层净高在1米左右,鉴于本工程特点,我设计院将隔震层局部抬高,利用地下1万多平米的隔震层空间作为地下停车场,看似增加了一些建筑面积,但整个工程造价并未增加很多。我们这个设计项目在各项评审中获得了专家们的一致好评。”

b
腾冲县医院鸟瞰效果图
33

西南角人视效果图

加快意识转型,要做得还很多

苏黎明曾出访欧洲多国进行医疗建筑的考察、调研、合作设计等工作。在她看来,国内建筑师的设计理念和手法与国外建筑师还有差距。有待于今后更多的互相交流和学习。国内建筑师在设计中往往会受到诸多外部因素的制约。
“医院建筑并不适合层数做得很高,一方面电梯的交通压力非常大,加之病人或者亲属等候时的心情也很焦躁,如果有突发性事件,疏散起来非常困难。但是由于有些地方行政的干预或者因为用地确实紧张,我们的医院通常建得很高大、很气派。”
“我通常都会尽力说服甲方,不要建得太高。希望今后如果有条件的话,能够多建一些园林式的医院,尽量控制在多层,做到自然通风、环境优美。”不过,苏黎明也坦言,这在国内很难实现。“老城区没有那么多用地,新城区政府批给医院的用地又很少,有的甚至都达不到国家的医院建设标准用地。”
绿色建筑的产生,源于人类对工业革命以来出现的生态危机和资源问题的深刻认识和自我反省。在中国这个“世界最大的建筑工地”上,推进绿色建筑已成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环节。
苏黎明曾在东欧做过一个援外项目,国外建筑行业环保意识之强令她感触极深。“施工单位在施工之前,会把路面的种植土拂到一边,将预制水泥板铺在路面上作为临时施工道路。待施工结束后,将制水泥板拿走可以重复使用,原有的有机土壤重新铺回。旧建筑拆除后,原有建筑材料的回收使用率都有严格规定,减少建筑垃圾的产生,不会给垃圾场造成过重负担。”
反观国内,三通一平之后,施工单位就会把水泥地打上,不管这条道路是不是以后医院规划中的道路。“我现在一见到施工单位就积极宣传这些环保意识,但很遗憾,并没有多少单位愿意采纳,嫌费事。绿色建筑也包括施工过程中的绿色,这种意识要慢慢灌输。”苏黎明表示。

寄语年轻设计师

作为民用建筑中内部功能最复杂的一种类型,医疗建筑设计需要的经验积累更为漫长,对于初涉行业的年轻设计师来说,没有至少5年的积累,很难对医疗工艺设计流程达到理想的熟悉程度。“年轻设计师爱上这行以后,一定要踏踏实实,多学习、多实践、多交流。”
谈到交流的重要性,苏黎明特别强调在合作过程中对甲方也要“人性化”,即“想甲方之所想,急甲方之所急”。就拿设计任务书来说,按照正常的流程,在设计师设计方案之前,院方作为甲方,应该先提供一份设计任务书。但是有些医院的管理者是医生出身,让他们完成一份专业性很强、很详细的设计任务书着实是难为他们。
遇到这种情况,苏黎明便与院方耐心沟通,仔细调研,帮甲方弄清楚,他们到底想要什么,应该做什么。在沟通过程中,她通常采用的方式是:让甲方把想要的东西全部写出来,不拘形式,然后进行整理。
“我们的团队做任何医院项目,都会和每个科室主任交流多次,听取他们的意见。在不违反规范的前提下,好的建议我们尽量吸取,一些不好的或者影响建筑流程的建议,我们会把利弊分析给他们听,耐心说服。”在苏黎明看来,交流得越多,设计就越优化。“医生是医院的实际使用者,与我们形成互补,每一次和他们交流我都会有不同的收获,他们是最好的老师。”

(采访 撰文 赵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