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怀昌:新型商业综合体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1.中国的经济发展类型还是政策主导型的,就是我们现在发展的趋势,因为有的开发商他拿了这么多地,他要满足政府的需要,但没有独立的能力来支撑这个商业综合体的开发,在必须要快速的回流资本的情况下,开发周期和分期策略都是问题,这样的话对他整个城市综合体的设计有影响,包括对他商业业态的类型选定、办公的标准,甚至酒店要不要做,所以说城市综合体的开发符合条件要具备几点,第一,就是这个城市的消费水平;第二,城市的人口至少是要达到百万级别的;第三,从开发商角度来说必须要有一个足够的资金的支持。往往开发商的资本问题是可以解决的,人才问题是更难解决的,就是说开发商他是以住宅为主业,然后他去做商业综合体,那么就会有很多的问题,商业综合体最大的难度不是说怎么创造建立出来,需要很大投入的一个成本,关键是怎么能够把它运营下去,这是非常难的。所以说总结一下我们讲的商业综合体外在因素,第一是在外在条件上城市的发展水平要跟上;第二政府政策的一些相应的主导;第三开发商要有足够资金储备和人才储备支持;第四就是在项目管理团队上的一个运营储备的支持。  

    2.商业地产是完全不同的类型,像作为一个博物馆或者一个文化剧院,他是纪念碑型的一个建筑,他的历史时效性是特别强的。但是商业地产来说的话他的商业属性是特别重要的,他要做的是一个要赚钱的机体,他必须有成本控制的意识,怎么在有限的预算下做设计,你如果说认为业主的限制太多,影响发挥的话,这肯定有,但是怎么去能够合理解决?我认为要有一种正确的解决方式,这是对建筑师的考验。

    3.综合体的项目和很多其他类型设计,往往是经验与冒险的一个结合,所以你往往是从经验出发,但是往往需要有亮点,这两个是互相角力的一个过程。商业综合体不能光做成一个赚钱的机器,所以我们还是希望做一些有附加值的东西,也给人们带来一些其他的贡献,这需要把商业利益和商业需求进行有机的整合,要把商业综合体做成一个让大家感觉到欢乐的地方。

    4.国内做城市综合体发展的第一个要素,就是能够提供一个商业综合体产生和诞生的土壤,比如说要有交通的优势,像很多地产的开发商,他们做商业地产首先要考虑有没有公共交通的优势,或者铁道交通的优势,像地铁,就是城市必须要提供的要素依托。第二是这个城市消费水平,这就涉及到一个城市生活水平的影响。

    5.日本综合体的开发和香港综合体的开发,这两个地区我一直认为都是商业地产开发上是比较领先的,因为他们人口密度很大,他们的商业容积率上比国内要高,另外一个从区别上来讲,其实这也是一个很悲观的论证。东京和香港的开发商他们都会有非常严格的成本估算,这点上来说国内开发商可能比较短视,另外一个就是商业人才的重要意义,就是国内可能有些是资金储备够了知识储备不够,他对招商定位不准确,在于你的招商团队怎么样,这个团队有没有广泛的客户资源。

    6.城市综合体是一个复合的开发,西藏肯定是不适合做城市综合体的,丽江肯定也不适合。就是他首先要是一个适合建造城市综合体的城市,他要有这个基础,其次他要有自己很厚重文化的一个积沉。我们公司现在也在做一个关于商业方面未来发展趋势的研究,我们也在探讨城市与综合体的一个关系,像西安这种古都是有很深厚的文化基础的,那商业综合体的开发来说怎么样吸取地域的一些精神放在我们的开发里面,其实这个就回到一个微缩城市的概念,其实城市综合体的最大魅力就是你到里面可以满足你的大部分需求,购物、餐饮、娱乐等,但是因为现在国内商业开发的形态是复合形态最多,其实像古都文脉或者北京的老胡同和综合体的开发是相悖的,相悖是体现在尺度上,生活方式和时间差上,我觉得比较聪明的做法是对历史和传统保持敬意和距离,综合体的大型体量会破坏传统文脉,综合体的意义是提升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这种意义不能建立在对记忆的破坏。

     王怀昌:新型商业综合体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7.万科在东莞做了一个3万平方米的万科生活广场,其中1万平米是餐饮和社区配套,还有一个1万平方米的超市,因为周围没有大的超市所以生意就很好,他有足够的停车位,街区型的环境又好,大家就愿意过来,而且周围又没有竞争的这种形态,所以我觉得这也是未来的一个趋势,因为现在政府是鼓励城镇化。这种新型的社区商业也是未来的一个趋势。

 

                              ——美国RTKL建筑设计公司设计总监 王怀昌


注:本图文完全属于全新整理编撰,转载请注明出处。

       了解更多资讯,请关注医用工程网人物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