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城市的设计,以前是专门迁就汽车,而不是迁就人本身。随着北京修建越来越多的高速公路和停车场,步行、骑自行车和搭乘公共交通工具这些交通方式正在走向衰落。形成这种趋势的根源并不神秘:全是城市规划不合理造成的。其实,中国居民应该认识到,通过步行或者自行车在城市里穿行,对人体健康和环境健康都非常有利。
2. 我对中国城市的第一印象是:体量巨大,令人新奇,但古老的城市脉络和文化也在流失。上海有其独特的历史印记。令人遗憾的是,它新近的发展(特征)是典型的大型社区,以及孤立的建筑。在我看来,新区缺乏规模性和多样性,步行不够方便,不具备个性,也没有丰富的街区生活。
3. 过去10年,我与中国的规划师和各地方官员进行过无数次面谈,他们都知道很多城市正在走一条与大自然相冲突的发展之路。在2011年的一次访问中,住建部副部长仇保兴和几位学者对我说,减少对汽车的依赖,促进公共运输和步行社区的建设,是打开中国城市未来之门的密匙。
4. 中国城市面临的挑战是某种恶性循环。只有采取减少依赖私家汽车的城市形态,才能解决空气污染和交通拥堵的问题。农业用地以及环境资源的流失,也在要求紧凑式的发展。在一个支撑社区生活、街区便于步行、有多样经济形态的城市空间之中,更强有力的社区和更加多样化的经济才能得到发展。
5. 新城市主义的理论和实践,对中国的影响将是非常积极的。中国要改变城市“摊大饼”的发展模式还不晚。结合未来20年内将有超过2.5亿人口进入城市的状况看,就应该趁现在做这件事。鉴于中国在公共交通上的投资及其直接进行开发的能力,TOD可以很容易地被普遍建设使用。
6. 在大城市空气质量和交通拥堵的影响下,中国人已感到采取截然不同的行动的时候已经到了。有必要重新思考如何摆脱现在的僵局,既能解决交通问题,又能重新建立更有生机的社区。一个正在崛起的超级大国以短距离通勤,公共交通工具,步行和骑自行车为优先,这听上去似乎有些奇怪,但如果不这样的话,中国这些有力的经济引擎——中国的城市——将会逐渐停止运行。
7. 城市必须把公共交通、步行和自行车方案放在首要地位。如果没有这样的计划,新兴城市将无法发挥其全部潜能。它们将遭受堵塞和污染之苦。上百万通勤市民将每日承受痛苦,无尽的耕地将毫无必要地丧失,中国强大的经济引擎也将因人和货物都陷入拥堵而失去活力。这样一来,中国的城市就要花很大力气来吸引高科技产业和拔尖的人才,而这些是保持经济增长的关键。
8. 无论城市或郊区,工作空间都可以很好地融入生活空间,成为适宜步行的社区的一部分。随着工业生产环节逐步转移到全球劳动力低廉的地区,美国的经济越来越依赖于创新科技、创意产业的聚集以及与特定场地相关产业的集聚。只有活跃的城市才可以吸引能够推动全球经济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9. 一些城市正在重新规划和建设,重建的地方都可以而且应该是复合用途的,使当地人出行的目的地近在咫尺。在城市一切重建的地方都应建设新的地铁线路,但如何避免重复建设一些大型商业中心,是我们面临的一大难题。创建商业中心看起来是在发展经济,似乎很有政绩,然而越是把工作岗位集中在少数几个中心,人们需要面对的交通问题就越大。
10. 重新开发一座城市需要很好地平衡就业与住房的关系。要么重新分配工作地点,要么将新的就业岗位设置在更人性化的住宅围绕的集群中,这样,城市的每个子区域都能实现就业与住房的良好平衡,人们就不必从城市的这一端跑到另一端去上班了。
11. 城市必须把公共交通、步行和自行车方案放在首要地位。如果没有这样的计划,新兴城市将无法发挥其全部潜能。它们将遭受堵塞和污染之苦。上百万通勤市民将每日承受痛苦,无尽的耕地将毫无必要地丧失,中国强大的经济引擎也将因人和货物都陷入拥堵而失去活力。这样一来,中国的城市就要花很大力气来吸引高科技产业和拔尖的人才,而这些是保持经济增长的关键。
12. 城市是世界的未来。新城市主义的愿望是,使城市更有活力,减少城市的环境足迹,创造更强大的社群。关键一点在于人文尺度(human scale)的街区。在中国,住宅区过于庞大,以至于人们无法形成强力的社会纽带。这也让路面过宽,形成使用私家汽车的导向。
13. 中国城市建设生态城市的努力的确可赞,但是这还不够完整。很多城市更多地将建设生态城市看做拿出一套精确针对具体问题的科学技术方案,而非在城市规划方面做基础性的改变。绿色科技与清洁能源的应用能否很好地见效,取决于在社区设计的层面能否成功节能。这关乎人们的基本生活方式和城市形态。
——世界著名规划设计大师 彼得·卡尔索普
彼得·卡尔索普(Peter Calthorpe):TOD(公交为导向开发)理念的创始人,美国新城市主义大会创建人以及第一任主席。曾因重新阐释美国城市与郊区发展模式,而被美国《新闻周刊》杂志提名为25名“先进技术先驱”之一。在中国,他曾主持了昆明呈贡和重庆悦来的低碳生态新城规划。
注:本图文完全属于全新整理编撰,转载请注明出处。
了解更多资讯,请关注医用工程网人物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