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长安:建筑是个创作过程 不能作茧自缚

   1.在香港,发展商与建筑师已变成简单的主仆关系。香港建筑师在基础社会责任和专业道德守则上做得很好,但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做到国际专业水平后就没再向前走多一步,这是一个遗憾。建筑师应该更加像中国建筑传媒奖的主旨——“走向公民建筑”一样,向公民社会负责。

    2.公费支持的公共建筑,政府固然是最大的雇主,但它的想法及制度有时僵化,墨守成规。建筑是个创作的过程,这是作茧自缚。我希望新一代建筑师能理解更多社会议题,更多关心社会的热点和矛盾。要做到这一点,第一要走出内向的专业思维,与社会学、人类学领域的知识分子交流,甚至走到前线理解社会现实问题;第二是与其他创作形式、设计类别有更多合作,寻找新形式、新渠道、新方法与公众沟通;第三,不应向大发展商倾斜,应多为小企业、社会企业以及创业者服务。

    3.公民和公共空间是一个非常好的课题。香港是全中国高密度的城市中,在概念和技术上走得最前、做得最紧凑、设计也比较周详的一个。在如此高密度的城市之中,公共空间会被何种因素和压力影响呢?官、商、民之间如何合作?业权、管理权、使用权、监察权属谁?往后又以怎样的设计和形态应对呢?香港经验可以作为借鉴。当然,中国有大量城市试验进行中,然而香港在过往二三十年间,试验的精神和想像力都在减弱,香港在这方面可以向内地不同城市学习,全盘思考中国社会公共空间有何可能性。

    4.在香港,建筑师一直没有让市民大众觉得建筑是一个文化领域和知识领域,到今天已经完全倾斜,大家只谈经济面、建筑物的资产价值。近几年稍有转变,开始向好的方向走,对于历史建筑、城际和城乡关系、公共与私人空间的关系与合作,开始衍生出更多的讨论。

    5.未来香港有几个颇有趣的历史建筑保育项目落成,包括中区警署建筑群、原荷利活道警察宿舍,都在中环。是否纯粹在某一时段、某一状态之下封存就是保育建筑正确的做法呢?前者中区警署建筑群是一个不停演化的基地,有20多个建筑物,不同时期不停改,不停加建,不停拆,将会变成一个艺术文化中心。而原荷利活道警察宿舍将会变成一个设计师做原创品牌的地方。这些项目会给保育带来新的意念,同时可以为创意文化服务。

    叶长安:建筑是个创作过程 不能作茧自缚

    6.保育后变成公共空间,打开门来,让一般大众进去,这非常重要。当社会两极化时,历史建筑物和保育项目是一个好机会,让社会大众有机会可以参与讨论和决定城市不同部分并重新投入公共领域。否则,一个城市经过长时间,会被不同单位慢慢地私有化,我们必须有一些途径给社会重新分配。 

    7.两地(指内地和香港)对公民建筑的定义的认识稍有差异,内地对建筑的标志性、硬件和外观比较着重,香港比较在意所谓城市里公共空间和日常生活空间的营造。但总体来说,两地的建筑都在走向更为人性化。

    8.建筑师的责任不是完成项目交给业主便了事。不少好设计都是因为营运不善,发挥不到应有的功能和可能性。即使最好的设计,落入差劲的管理单位,也会变成不理想的空间,因此后续经营相当相当重要。

    9.建筑学院存在很大的问题,太多时候,在意识形态上让学生觉得建筑是个人表达,允许建筑学生假扮自己是艺术家,并把自己的艺术能量投放到建筑物上。其实这只是设计过程中一个步骤。我认为建筑学生更需理解建筑是社会创新的途径,亦是公民社会发展的一部分和平台。

    10.中国建筑传媒奖绝对是一个有存在价值及可持续发展的公众参与项目。我的愿景是有朝一日,不用专家出面主导评审,普通大众都能留意公民建筑、公共空间,且有足够知识去评价建筑空间的好与不好。其实,中国建筑传媒奖不是由专业学会或学术机构举办,而是由媒体主办,打破以往专业范筹的距离和障碍,已是非常好的第一步,符合令公众更广泛认识公共建筑及公共空间为公民社会服务的目标。 

                             ——香港理工大学赛马会社会创新设计院总监 叶长安


注:本图文完全属于全新整理编撰,转载请注明出处。

       了解更多资讯,请关注医用工程网人物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