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要崇尚“现代骨、传统魂、自然衣”精神
建筑是生存与行为的人工与自然环境,宏观、中观、微观应全面重视、相互匹配,着重微观。在设计中要崇尚“现代骨、传统魂、自然衣”精神。
建筑设计本身是一个服务性的工作
我们之所以做这些东西,是为了拿奖给外国人看呢,还是真正把我国人民的生活各方面都能更好向前推进呢,这个问题很重要。因为搞建筑设计本身是一个服务性的工作,你不是做老板,你得去听别人的意见,而且别人的意见再怎么不好,你听了可能还要采纳,所以我们建筑界的人要有这样的思想:我是为别人服务的。把这个最基本的出发点搞好了之后,后面的很多事情比较容易办。
建筑的两种性质:一种是拿钱为别人服务,还有一种是无条件为人民服务
正因为我们是为别人服务的,就有两种可能性。一种是拿钱为别人服务,还有一种是没有其他条件,也没有其他要求,我就是真心诚意的为大家服务,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为祖国服务,这是我们建筑界里边很重要的一点,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不浮躁,才能不出现错误和问题。另外,也不要想我就要拿奖,是否能够拿奖那是身外之物,如果我们真正为人民服务了,大家都觉得很愉快了,这对于建筑师来讲也是很愉快的。自然而然,作为中国建筑师就会在世界上立于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我想如果真的是为人服务了,就应该有为人服务的思想,可以吸取很多别人讲的东西作为自己设计、创作、工作的方向,这点是很要紧的,到最后你是根据自己的意愿在做的,而你的意愿是为别人创造好的条件和好的环境。
戴复东与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共进茶点
建筑设计,首先是“安全保证”
我有一段时间自己在摸索到底应该在设计上抓哪些东西,我觉得首先是“安全保证”,安全是第一位的。安全是否就是结构的稳固呢,当然包括结构稳固在内,但也不完全包括。我们肯定在房间里要用很多的建筑材料,很多建筑料都是有毒的,我知道有的人不懂建筑,也不懂建筑材料,最后死在了建筑材料里,就是由于他家的粉刷等都是有毒的,但是卖材料的人是很会讲的,客户用了他的材料就感觉出了问题,最后就不知不觉死掉了。我们搞建筑设计就要注意这些问题,无论这些材料再便宜也绝对不用,因为我们不是为了老板服务的,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第二是“完善功能”,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建筑师就要根据不同的时间、地点和条件把这些功能更好地完善。第三是“优化造型”。第四是“宜人环境”,周围环境和建筑本身环境应该是宜人的。第五是“低碳节能”,国家提出了减排节能,但是提到了低碳这个概念,而且面更广一点。第六是“投资平衡”,必须要保证投资平衡,否则即使得了奖,也是惭愧。所以对于建筑界、建筑师而言,而重要的一点就是认识到这是一个服务性的行业,我们要全心全意为人服务,是否得奖并不是主要的。
——同济大学规划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总建筑师 戴复东
戴复东:安徽无为县人,建筑学与建筑设计专家,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
1928年4月5日生于广东省广州市,系抗战赴缅远征军将领、民族英雄、革命烈士戴安澜将军之子。1952年7月毕业于南京大学建筑系(现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和钟训正、齐康、郭湖生、吴贻康等人同学,师从中国现代建筑学的主要奠基人刘敦桢、杨延宝、童寯,水彩画大师李剑晨等人。毕业后任教于同济大学,历任同济大学建筑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先后担任同济大学建筑系系主任、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院长、名誉院长,同济大学规划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总建筑师和EAROPH地球东部区域规划与住房组织副主席、美国高层建筑与城市居住委员会北亚州地区副主席等职。
1984年他在美国纽约市哥伦比亚大学作访问学者时,获得贝聿铭华人学者奖学金的第一届奖金,用这笔奖金,他单身乘公共汽车遍访美国32城市,对其城市、乡村,各方面环境获得第一手感性资料。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在建筑思想、设计工程、人才培养方面都有卓越成就,对同济大学建筑学科的发展有重要贡献。开展轻钢轻板房屋体系的开发,可持续性发展及高科技化进行探索。
学术研究:在学术上提出:“建筑是生存与行为的人工与自然环境,宏观、中观、微观应全面重视、相互匹配,首重微观”的全面环境观思想。他提出:“在设计中要崇尚“现代骨、传统魂、自然衣”精神”。自己从事的每一项工程设计“都应争取突出新意并使其具有创新精神”。同时,他提出:“我有两只手,一只要紧握世界上先进的事物,使不落后,另一只要紧紧抓住自己土地上生长的、正确的、有生命力的东西,使能有根,抓住机会或创造条件,使两只手上的精华结合起来,有可能出现好的作品”。开展轻钢轻板房屋体系的开发,可持续性发展及高科技化进行探索。
获奖经历:参加大型规划二项,均获一等奖;参加国内外设计竞赛,获一等奖4项;设计工程70余项获省部级奖2项。1984年他在美国纽约市哥伦比亚大学作访问学者时,获贝聿铭华人学者奖学金的第一届奖金,他用这笔奖金,单身乘公共汽车遍访美国32座城市,对其城市、乡村,各方面环境获得第一手感性资料。
论文著作:参加大型规划二项,均获一等奖;参加国内外设计竞赛,获一等奖4项;设计工程70余项获省部级奖2项。撰写专著7部,论文107篇,译书1部,并取得国家二项专利。获设计竞赛奖5项,其中省部级一等奖4项,二等奖1项;设计工程56项,其中2项获奖;大型规划2项;专著7部,译书1部,教材3部,论文85篇;指导博士生16名,硕士生35名;参加国际学术会议10次,宣读论文8篇,国际讲学8次。
注:本图文完全属于全新整理编撰,转载请注明出处。
了解更多资讯,请关注医用工程网人物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