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建筑中的)不协调的音符,有良多是照搬国外的盗窟建筑,美国的国会大厦、法国的凯旋门、澳大利亚的悉尼歌剧院等建筑,都可以在国内各大城市找到粗陋的仿造品。上海一所大学的新校区,行政楼是法国式的,中间“拼贴”了意大利两幢气概完全分歧的建筑……整个校园的建筑气概仿佛是一个离开了实际文化情况的“洋杂烩”。
2. 我们所处的这个城市也有这类建筑,虽不至于列入丑恶建筑排行榜,但它们和情况明显是不调和的。好比徐家汇上帝堂旁边的一座大楼,它的屋顶与建筑的主体关系就很不调和,并且,周边是教堂、修道院、藏书阁等教会建筑,俄然冒出一个中国古典的大屋顶,粉碎了整体情况。再好比浦东陆家嘴中心商务区代表了面向将来的国际大都会的形象,而一幢170米高的金融大厦采取了仿18世纪新古典主义的气概,基座就像古希腊的神庙,显得很突兀。身处城市空间之中,各个建筑间要彼此可以或许对话,(应该)像大合唱一样,各个声部都要协调。
3. 全球20幢最高建筑,此中11幢在亚洲,而11幢中就有9幢在中国。听说,到2016年,全国很多二三线城市都将呈现超高层建筑,某地乃至还有两个月建成一幢比迪拜哈利法塔还高10米的大楼的打算。这些过度高峻的建筑,在其所处的情况中显得突兀而缺乏美感,但它们却极可能知足了某些人对政绩和光荣的追求,在有些人眼里,建筑早已被异化了——高度比功能主要,名气比造价主要,形式比内容主要。
4. 建筑需要实验,就底子而言,建筑史上的每次缔造都是在做前人没有做过的事,都是一种实验,建筑师永远面对新问题、新手艺、新材料、新情况等。但建筑实验分为物质实验和思惟实验,思惟实验该当先于物质实验,在以现实步履运行一种法式之前,必需在脑筋中先具有这种“法式”。
5. 我们此刻经济的步子走得很快,但骨子里面的工具没有好好面临。据统计,西班牙平均每1800小我中就有一个建筑师,美国每3000人里有一个建筑师,而中国每3万人材有一个建筑师。荷兰建筑师库尔哈斯讥讽中国建筑师说:“中国建筑师的数目是美国建筑师的1/10,他们在1/5的时候内设计了数目5倍于美国建筑师的建筑,只收取了1/10的设计费。这就是说,中国建筑师的效率是美国同业的2500倍。”我认为,要缔造今世中国的优异建筑,必需丢弃求多求快的作风,避免非理性的计划。伦敦、巴黎、纽约、巴塞罗那等城市并非因为大型硬件扶植、大范围开辟而享有盛誉,而是因为这些城市拥有特色光鲜的文化和不竭推进新理念的空气。
6. 建筑是城市文化的焦点之一。我们去此外国度旅游,必然会去看城市,摄影时也常常把那边的标记性建筑作为布景。建筑集中表示了城市的价值取向和文化追求,而城市又是人类文明的意味和标记,人类文明恰是由一座座富有个性的具体的城市组成的。一旦城市不再是艺术和次序的意味物时,城市就会阐扬一种完全相反的感化。
7. 建筑和城市空间是意识形态的物化。美国建筑师伊利尔·沙里宁说,“让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可以说出这个城市居平易近在文化上追求的是什么。 ”城市凝集了人的缔造力和聪明,同人一样,会思惟,会进化,会与天然对话。城市中的那些空间构形、建筑物的结构设计,自己恰好是文化的具体符号。
8. 现代性是今世建筑的焦点问题,决议着中国今世建筑的理性实际和幻想将来,决议着中国建筑的尝试性和前锋性。建筑范畴既需要引进并进修西方的建筑文化理论,也或急需要成立中国的建筑文化理论,要处置好建筑现代化与传统建筑文化、中国建筑文化与世界建筑文化的关系。
9. 西班牙建筑师莫奈欧在大西洋畔的圣塞巴斯蒂安海边设计了一座库尔萨尔文化中间,建筑与情况融会得很完美,就像是从沙岸上发展出来的。挪威奥斯陆歌剧院,恍如是挪威冬季白雪皑皑的山脉。这些经典案例都在告知我们,美的建筑是从地里“长”出来的,而不是“天外来客”。
10.有良多建筑师喜好像天主那样,从天上往下看。而真正的建筑巨匠始终存眷的是建筑的内涵,“天主在细部之中”。
——建筑学专家,中科院院士、法国建筑科学院院士 郑时龄
郑时龄:建筑学专家,中科院院士、法国建筑科学院院士。1941年11月生于四川成都,原籍广东惠阳。1965年本科毕业于同济大学建筑学专业,1993年同济大学建筑系研究生毕业,获博士学位。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空间研究所教授。长期事于建筑设计理论研究工作。运用建筑本体论以及与之相对应的方法论,引用中、西方人文主义思想,撰写了著作《建筑理性论》,建构了“建筑评论”体系,出版了《建筑批评学》专著,提出了一整套建筑评论的具体方法。对上海近代建筑作过深入细致的研究,出版专著《上海近代建筑风格》。
郑时龄教授在30多年的建筑创作实践中,致力于将设计与建筑理论相结合,追求创作活动的学术价值,并将学术思想融于建筑教学之中,形成自成一体的建筑教学思想,建立了“建筑的价值体系与符号体系”理论框架,奠定了建筑批评学的基本理论长期从事理论研究、建筑教学和建筑创作活动,出版主要专著4部,译著2部,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设计作品35项。
郑时龄的专著《建筑理性论》和《建筑批评学》建立了“建筑的价值体系和符号体系”这一具有前沿性与开拓性的理论框架。后者以批判精神面向未来建筑的发展,奠定了这门综合学科的理论基础,填补了该领域的空白,并应用该理论在上海建筑的批评与建设实践中起了重要的作用。《上海近代建筑风格》专著获2000年上海市优秀图书一等奖。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注:本图文完全属于全新整理编撰,转载请注明出处。
了解更多资讯,请关注医用工程网人物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