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所与文脉是建筑的基础,是相辅相成的
对我来说要将建筑的形式从它的周遭脱离开来是很难的。我一直都说,场所、文脉是建筑的基础。当基地周边场所特点并不是那么明晰,当我们发现自己不得不在一个“什么都没”(事实上这个场所也还是存在的)的地方盖一栋建筑的时候,我们就需要通过一个富有建设性和想象力的过程去创造出文脉,以此去构思出整个设计。当说到场所,我并不只把它作为一个物质的概念,而是还包括文化、社会、文脉这些更根本的属性。将项目跟它的环境分离是很难将工作进行下去的,这样一来建筑的常规属性就会变成符号而与内容无关。建筑的形式,在我的认识里都是跟内容相关的,尤其是跟场所和文脉是一致的,而场所和文脉也因新的建筑形式而得以充实。由此说来,建筑与文脉总是相辅相成的。
将建筑做成毫无背景参照的物件,是在“生产”建筑而完全不考虑我们要服务的对象
现今建筑界的一些大主题之一正是将建筑做成毫无背景参照的物件,一件件的可以被放在任何环境任何地方。这是一种苗头,是在“生产”建筑而完全不考虑我们要服务的对象——人和社会,而这并不符合我们时代的需求。能不能这么说,一些国家,比如中国,沿着非常规的路线发展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在这种发展过程中所建造的建筑其实大多准确说来都是产品式建筑,可以放在任何语境中。这些建筑反应的是资本,是不可控的增长,它们能满足人们物质上的需求,却在根本上,给传统,给更精神价值层面的文化,最后到个体的人造成破坏。但幸好,我相信中国的年轻一代建筑师已经对这种状况作出了回应,开始更清晰地认识到建筑与历史的关系,去建造一些更有价值的建筑。
对大量的稀缺资源应采取最恭敬的态度
建筑材料是建筑的一个重要属性也是一种重要的表现工具,它也在某种程度上表达了我们需要关注的语境。得当地应用建筑材料不仅能把建筑与周边的社会文化环境联系起来,更是对周边环境的一个回应。这个回应能在方式与目的之间建立一个平衡,并最终作为我们对于大量的稀缺资源所应采取的最恭敬的态度。
方案构思的早期,材料的概念就已经形成了
关心一栋建筑的材料和材料的特性却超越了这种态度,我们可以把它界定为一些基本伦理。对我来说,我更关心材料对意识形态的表达。就是说,在方案构思的早期,材料的概念就已经形成了,材料绝非是在后期才添加进来的。
材料的选择和项目设计密切相关
材料的选择和项目设计密切相关。两者是同一件事。此外,我确信,一个项目是可以在没有设定好的目标和想法的情况下开展的,我们只需要以对某种材料的运用为基础,顺应这种材料的使用规律,让我们被材料本身所引导,去创造性地演绎它们。当然,这种看法不一定适用于特别复杂的项目,但是我相信,它可以表达出我对材料可以作为一个建筑项目最本质部分的信心。
我对那些变色、皱巴巴、寥落的建筑表面异常感兴趣
印象中的童年时代,我去西班牙一个非常贫穷的城镇看望我的祖父,我对那些变色、皱巴巴、寥落的建筑表面异常感兴趣。对于我来说,这些表面是迷人的。这些材料之所以被应用是因为它们是朴实的,当然,当时很可能也没有其他材料。
时间,在建筑中是最重要的材料,它使建筑变得愈加美丽
经年累月,赋予了建筑非凡的意义。也许对于大多数人来讲悲惨的景象到了孩子眼里其实是很美好的,我相信,对于建筑,这种过程也是一样的。只有善于与材料对话的建筑师才能够创造众多对于建筑来说非常重要的精致的美。
有两方面的影响很重要,一个是北欧建筑,另一个是的西班牙建筑大师们
任何人的职业生涯总是会有个参照影响着自己。对我来说,有两方面的影响很重要,而他们在逻辑上其实是关联的。一个是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的北欧建筑,另一个是同时期的西班牙建筑大师们。(虽然两者相隔甚远,但)有趣的是它们对我影响是相似的。二战后北欧的国家很穷,西班牙也是,因为内战,造成了严重毁坏,当时任何可以被认为是现代的建筑材料,像铁,基本上都找不到,也不容易进口。但两个地区相似的情况却促生了属于那个时代的建筑,也就是我们认为的现代建筑。建筑师把可以找到的传统朴素的材料转变成了梦幻的场所。北欧的木材和西班牙的陶瓷从战后悲苦贫困情境中显现了出来,缔造了以它们为基础的两段在建筑和文化上异常的繁华,这些让今天的人们,包括我,都十分受用。
我其实对中国建筑学教育的发展很感兴趣
我其实对中国建筑学教育的发展很感兴趣。我相信通过教学过程中的反馈,大量有不同视角的建筑才会开始出现。让我挺吃惊的是,中国发展大跃进的起初,整个中国的建筑师群体对当代建筑并不是那么感兴趣,而是专注于中国的传统建筑,用某种特定材料,以某种特定方式去与环境取得关联。但我知道很多中国年轻一代建筑师都去了国外学习,然后回到自己国家,用自己对(当代建筑)价值更深的认识去展开工作,尝试在中国这样一个伟大而丰富的国家开辟条自己的道路。这就是为什么我很乐意在中国建立学术上的关系,而不只是工作上的。我相信两国间年轻建筑师的联系可以通过建立学校教育的纽带来实现。
对我来说,教学与实践是同一件事
将教学与实践分开是我无法想象的,对我来说,它们是同一件事。我在西班牙有个终身教职,此外我也在美国(哈佛,耶鲁)以及瑞士任教。在教学过程中,与其说我在教学生,不如说是我自己也学到很多。一方面我们会对自己的学生倾囊相授,另一方面,学生又作为催化剂促使我们去思考,甚至是鞭策我们去做得更好。我甚至也不敢想象没有我的这些学生我的建筑会是什么样,是他们帮我守着伦理道德的底线,让我们努力越做越好。我想不到除教学外还有什么方式能把我们认为最有价值的原则传授给愿意向我们学习的人。
西班牙建筑教育与学生职业实践紧密联系,美国学校课程与日后实际工作内容不同
西班牙的建筑教育是跟学生以后的职业实践紧密联系的,而美国学校的课程却与日后实际工作的内容很不一样。美国的建筑项目大部分由大公司包办,而大公司的企业理念里头会让实用、效率和产量这些流水作业把其他富幻想,富个人价值观,更独特的,与学术界联系更紧的建筑淹没掉。事实上只有后者才能回应此前提到的那些文化价值方面的问题。但公平地来说,在常规的印象了,我们必须承认最具探索性的工作还是出自美国的高校。所以这些区别都是存在的,但我并不想对两者的好坏作评判。其实这只是大家对教育的理解不同,但我们都是为了能让年轻建筑师能从事上这个美好而有吸引力的职业,用一种热情的方式去服务于我们周边。如今在两种学术氛围里我都感觉很适应,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教育观,建筑它同时是很多事儿:对美的探索,对个体和集体需求的回应,对建筑与环境关系的回应,但最重要的,是建筑所具有的将腐朽化为神奇的力量。
——弗朗西斯科•曼加多
弗朗西斯科•曼加多(Francisco Mangado):1957 年生于纳瓦拉王国(原名“潘普洛纳王国 ”),1982 年获得纳瓦拉大学建筑学学位,并以此为起点,开始了自己的教学生涯。他曾担任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客座教授、耶鲁大学建筑学院埃罗·沙里宁访问学者以及洛桑联邦理工学院客座教授。目前,除了在建筑设计硕士培养项目中担任杰出项目教授外,他还是母校的项目教授。2008年6月,曼加多成立了建筑与设计基金会,致力于增强建筑与其它创意、思想和活动领域的互动合作。除了全身心投入基金会的学术活动外,曼加多还通过自己位于潘普洛纳的工作室开展建筑实践。
所获荣誉:曼加多在自己的专业领域获得多项荣誉,包括安德列·帕拉迪奥国际建筑奖等。2005年,马德里达利广场项目获2005年马德里市政厅第20 届城市规划、建筑和公共作品奖一等奖;2007年,帕伦西亚足球场项目赢得埃诺尔建筑奖特等奖以及由COAL 颁发的新公众建筑类奖项一等奖;2008年,萨拉戈萨世博会西班牙展馆项目更是为其赢得诸多荣誉,其中包括:2008 年第七届西班牙陶瓷制造商协会陶瓷建筑奖一等奖、2009 年国际建筑展一等奖、国际建筑师协会(UIA)在2009 年8 月第四届芭芭拉·卡普契国际建筑双年展上颁发的吉安卡罗卢斯金质奖章以及次年9月阿拉贡建筑师协会颁发的费尔南多·加西亚·梅卡达尔奖;2009年10月,西班牙建筑师协会全国委员会宣布西班牙馆项目赢得国家建筑奖,2009年9月曼加多的维多利亚考古博物馆项目在伦敦问鼎欧洲铜业协会建筑奖;2010年3月获得巴斯克·纳瓦拉建筑师协会奖公民建筑部分一等奖;2011年12月6日,弗朗西斯科·曼加多被授予英国皇家建筑师协会国际会员,以表彰他在建筑领域做出的突出贡献;2013年2月,他被授予AIA 荣誉会员,一个由美国建筑师协会颁发给美国境外对建筑与社会有突出贡献的建筑师的奖项;2013年6月,特乌拉达市政礼堂获得了RIBA 欧洲奖,该奖由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授予英国境外欧盟国家范围内的建筑。
主要作品:在曼加多的众多作品中,值得注意的是意大利蒂耶内文化中心和教堂、潘普洛纳国会中心和礼堂、波尔多佩贝朗广场、阿维拉市政会议及展览中心、维多利亚考古博物馆、帕伦西亚足球场、2008 萨拉戈萨世博会西班牙馆和特乌拉达礼堂。近期的项目包括马洛卡的帕尔玛议会中心、奥维耶多阿斯图里亚斯博物馆以及布宜诺斯艾利斯办公大厦。
注:图文为本站全新编辑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了解更多资讯,请关注医用工程网人物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