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道增:建筑是可见的摸得着的物质文化

    城市的出现,跟人类文明的加速有关系,反过来又加速了城市化的发展

由于有了城市,才有了人口的集中,人是有创造性的,人一集中,人与人接触就频繁,人与物,人与人类倡导的知识就接触频繁。这些频繁就激励了创造的发挥。如果创造性在真空里得不到反应,没有人跟他交流,没有相应,慢慢地就会消失。如果他的创造性见解一提出来,得到了反应、挑战,那么他的创造性就会更大的发挥。他的创造性也是刺激了其他人的创造思维,思想火花碰来碰去,发挥更大的创造力。由于人口的集中,创造性,像核爆炸里面的中子撞了原子, 发生反应,产生了裂变。大城市,人口越集中,知识越集中,各方面碰撞,就加速了人类的文明发展。所以城市的出现,跟人类文明的加速有关系,反过来又加速了城市化的发展。这两个东西是互相的。

 

“城里到处是房子,但是缺少建筑”

李道增院士说,建筑本身的规模、形体、工程艺术是民族文化兴衰的一面镜子。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建筑,将最准确地反应这个国家、民族物质精神继往开来的面貌。

建筑不仅是能够使用的房子,还要有一定的艺术性,能表达一定的精神含义的房子。是一种与人们生活最为密切关系的一种艺术。我的老师、建筑界的一代宗师梁思成先生曾经感慨地说“城里到处是房子,但是缺少建筑”。意思是艺术性的房子是在是太少了。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现代化的迅猛推进令世界瞩目,从1978年到2007,28年期间城市化水平由17.9%提高到41.8%,全国城市总数由193个,增加到661个。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另外一方面,城市很雷同,有时候走到一个城市,不知道这是在什么地方,好像似曾相识,因为很多住宅都是统一的标准、样子,没有什么地方特色。

 

“中国电视机能够出口,可电视内容,精神文化内容,比较缺失”

中国建筑洋风很盛,都是忙于跟国际接轨,忙于把硬实力提高。硬实力提高是有目共睹的,这是应该的,也是取得了巨大成绩,不容易。可是我们的软实力也应该跟它同步。建筑文化应当多样性发展,这样世界才是丰富的,不然太单调了、太寂寞了!

我记得撒切尔夫人曾经说过一句话,“中国电视机能够出口,可电视内容,精神文化内容,比较缺失” 。我们国家文化出口是赤字,但进口的很多。真要成为一个世界强国,光有硬实力还远远不够。还要有软实力。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华文化复兴也应提上议程来。

 

   有多少不同的思想精神,就会物化为多少不同的建筑体型环境、城市景观

    近代大城市更具有国际性,他的知识来源不限于国内的知识,国际上的知识也是源源不断。像计算机、互联网一发展起来,就没有了国界,交流越来越快。所以人类文明的发展也是史无前例的。现在的城市化是不可避免的一个倾向,更向全球化方向发展,交流也越来越多。建筑跟城市从来都是人们思想的外化、物 化,有多少不同的思想,有多少不同的精神,就会物化为多少不同的建筑体型环境、城市景观等,这是物化。梁思成先生时代的建筑,虽然属于城市的外貌,其实他 所期望的确实人对于城市寄托的一种美好理想的追求。使城市成为人思想精神的载体,得到艺术上的升华。

 

    我们一般在使用“文化”一词的时候,很多时候是根据个人的理解

    文化的定义说起来很复杂,美国人类学家在1952年写了一本著作,收集了一百六十多个文化定义。发展到70年代,国际上已经有二百五十多个文化定义了。国际学术界始终也没有一个完整、统一的对于文化的说法。我们一般在使用“文化”一词的时候,很多时候是根据个人的理解。比如中华有五千年灿烂的文化;按地域来分,有东方文化、西方文化;考古学上有殷墟文化、玛雅文化等等。现在还有一些茶文化、影视文化、酒文化、美食文化、建筑文化等等。评论一个人思维能力、工作能力的时候讲,这个人的文化程度高不高,所以说法很多。一方面说明文化是人类创造的,是人类自身的一个属性,和人们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另外一方面,说明文化的容量很大,足以包罗万象,无所不包。

 

    广义上讲,一切文明成果都叫文化,凡是人创造的一切都是文化

《辞海》当中就把文化分成两种:一个是广义文化,还有一种是狭义文化。广义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是这两者的总合。就是说人类创造的所有东西都算作文化。一切文明成果都叫文化,凡是人创造的一切都是文化。这是广义的文化,也就是什么都包括了。

 

    精神文化是文化的核心内容,我们一般指的文化就是精神文化

    狭义文化)仅仅是指人们的观念、形态、精神产品,包括制度和行为体系。包括伦理道德、信仰、宗教、哲学、法律、艺术、文学、科学技术、风俗习惯、民族心理、思 维方式、价值体系等等。凡是属于精神方面的,都是狭义的文化。精神文化是文化的核心内容,我们一般指的文化就是精神文化。

 

    城市和建筑是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是物质文化

    城市和建筑是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是物质文化,具有物质形态的文化,也解决所谓的物态文化。包括在广义文化当中。但物态文化当中渗透着精神文化,人们在创造物质资料的过程当中,倾注了人们的精神因素,才使这些产品有了精神内涵。精神文化是为了满足人的精神需求、需要而产生的,有的最终要物化着 具体的物质形式,是物质形式但也要用文化渗透在里面创造出来。建筑跟城市一样。正是由于精神文化是文化的核心,所以我们通常所说的“文化”一词,多半是精神层面的东西。

  李道增:建筑是可见的摸得着的物质文化

    地域性,就是不同的地域文化具有不同的特色

    不同的地域文化具有不同的特色。诸如历史传统、风土人情,就中国而言,大家所熟悉的江浙一带的五岳文化、山东的齐鲁文化、四川的巴蜀文化、云南、贵州的滇黔文化,陕西的关中文化,福建、台湾的闽南文化,还有西北文化、岭南文化等等。这是地域文化。可是这个地域文化还是很具有地域性的,也有一个兼容性,兼收并蓄,同时还有渗透性、互补性。区域传统和民族文化又有同一性,因为每个地区都有少数民族,这是同一性。不同自然地理环境影响不同地域 的民族文化的内容、结构、心理、生活方式,这是很明显的。因为地域的不同,文化也不同。

    中国黄河、长江一带,两大水系提供了很好的农业耕种条件。为农业文 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中国人离不开自己的土地,比较恋家,产生的“小农文化”。过去多少年,以农为本,重农轻商。经济制度和风俗习惯,都受“小农经济”的影响。现在农业现代化了,要搞大农业了,以办工业的方式办农业,因为国际竞争,小农竞争不过大农业。前段时间我刚从四川回来,发改委在那边开了会,要把农民集中起来,农田全部做大农业,这是之前的产量不能比拟的。“小农文化”的观念需要转变过来,这个不容易。这是地域性,每个地方都有其特殊的文化。

民族心理特征很不一样。中国传承文化当中有一个很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就是归属感,所有的中国人,不管他现在在世界的哪个地方生活、居住,都会对家乡祖居地有一种特殊的感情,都认为自己是炎黄子孙,这是一个民族凝聚力的体现。这种观念过去来自于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用土地,把大家紧密地绑在一起。一家人团圆,一切都要求圆满的结果。现在世界上的文化,像伊斯兰民族、文化,都有很强烈的民族性,这是消灭不了的。 

                      ——我国著名剧院建筑设计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李道增


   李道增:建筑是可见的摸得着的物质文化李道增1930年1月19日生于上海,祖籍安徽合肥。195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系,留校任教。1956~1987年任讲师,曾被借调到国务院十二年科学规划领导小组任土建组秘书。1979~1982年任副教授,建筑系副主任。1983~1987年任教授、建筑系主任。1984年被劳动人事部授予“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证书。1985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投票通过为“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学科点的博士导师。1988~1990年任建筑学院首任院长。1985~1997年任清华大学学位委员会委员;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三、四届学科评议组成员。1985~1998年兼任北京市建筑艺术委员会副主任。1986~1992年被选为第七、八届中国建筑学会常务理事;1993年后为第九至十一届名誉理事。1991年开始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3年曾应美国卡纳基·梅仑(Carmeqie Mellon)大学的邀请,作为客座教授前往该校建筑系教授剧场设计。1999年被评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社会兼职: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高级顾问、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顾问、上海城市管理学院高级顾问、中国建筑学会名誉理事、世界华人建筑师协会名誉理事。

    研究领域:中国剧场建设的迅速发展与建成后运营管理的难点;可持续发展生态住区的适用技术与被低估了的气候对建筑的影响;本土化与全球化及其相关理论问题;清洁能源之-的国内外风力发电发展概况。

剧院设计:1958-1960年,国家大剧院建筑设计;1959-1960年,解放军剧院建筑设计1974年,总政排演场建筑设计(后扩建为中国剧院使用);1987-1991年,中国儿童剧院翻新设计;1985-1991年,东方艺术大厦方案设计;1993-1996年,天桥剧场建筑设计;1993-1995年,大连技术开发区剧场建筑设计;1997年,国家大剧院方案设计;2001年,台州市文化艺术中心方案设计。

主要著述:发表论文48篇、出版专著1部、书籍9本。论文如:《全球本土化与创造性转化(世界建筑2004-1);21世纪生态建筑与可持续发展(《建筑新技术》2001-1);《新制宜主义的建筑观(世界建筑1998-6);创造型人才小议(《清华名师谈治学育人》-北京高等教育丛书2003年)《新制宜主义的建筑观》等他还汇集了30余年国内外调查、实践所得的学术积累,写作、出版了有150余万字、近千幅插图,史料翔实,很有学术价值的《西方戏剧 剧场史》上、下两册专著,该书横跨戏剧与建筑两个学科,融人文与科技于于一体,体现他在学术上的“专精”与“博达”,公认为是他对剧场研究所作的重要贡献。

代表作品:《西方戏剧.剧场史》、《环境行为学概论》


    

注:本图文完全属于全新编辑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了解更多资讯,请关注医用工程网人物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