隈研吾:建筑师的品牌建立在破坏基础之上

    在现代之前日本文化受中国文化很多的影响,比如木结构房屋

    我的作品并不是生活的照片能完全看明白的建筑设计,而是有很多细节,让中国人能够最近距离感觉到我的建筑是怎么样的,这是最有意思的。在现代之前日本文化受中国文化很多的影响,木结构房子的建造方式就来源于中国。但是进入现代21世纪以后,这种呈现的方式就发生了一些变化,在这次展示的作品当中,意味着在受中国影响产生的建筑方式之后所呈现出来的日本建筑方式又回报到中国,是一种更新的建筑样式。 

 

    建筑和人之间,人应该是主角建筑应该是配角,但在中国是反过来的

建筑和空间、人和建筑、空间之间,人应该是主角、建筑应该是配角。而在当下中国很多建筑里面,所呈现出来的建筑成了主角、人成了配角,对于这种情况在今后的日本里会有所改变的。 

 

    与日本的安于现状完全不同中国拥有数目惊人的多元状态

    在中国工作,对我来说是一项重大转变。之前,我始终有意识地反对西方的设计方式与原则。可日本太小,无法让我实践这些理念。中国却拥有数目惊人的多元状态。在这个地方,多元文化、历史以及传统并存,自然环境的多元化也同样让人惊奇,与日本的安于现状完全不同。

 

    怎么把竹子作为结构重要部分来使用,我一直觉得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课题 

    首先要说的是竹子材料到现在为止很少用来作为主梁,更多的是运用于表面材料。但竹子在作为其原生态的时候,给人一种很强的柱子感觉,怎么把竹子作为结构重要部分来使用,我一直觉得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课题,因为竹子是一个很容易裂的材料,如果要做支撑结构,我需要将它加固,并把它作为一个新的可能来探寻。

     

    禅宗与生活是一体化的,宗教与文化结合得很紧

    日本禅是从道元和尚开始的。道元和尚是日本禅宗的始祖。要说这个,我想举一个禅宗公案来说明。有一次,道元到中国来,在一个庙里,他去拜见一个德高望重的老和尚,却见他自己在做饭,道元就问:“你都做到这样高的位置了,为什么还要自己做饭呢?”老和尚答:“这就是禅。”在这一瞬间,道元和尚就顿悟了,回到日本后,他从禅宗发展出来的要义就是:禅宗与生活是一体化的。于是,所谓的禅,所谓的宗教性,所谓的文化性,这些都结合得很紧。 隈研吾:建筑师的品牌建立在破坏基础之上

    日本JR Shibuya火车站是真实和虚拟之间的一个地带我要做的是如何让作品成型

日本JR Shibuya火车站是一个关系到对真实性呈现的问题,如果呈现给大家是一个完全和真的东西一模一样的时候,大家反而要对这个东西产生疑问,因为他的脑子不需要去动,直接感觉这个东西是什么东西。而我做这个东西的时候是对云的再现,想让大家去想象这是真的云吗?在这个想的过程中感觉到这原来是真的云,这个过程是真实和虚拟之间最好玩的一个地带,在这个地带上怎么样让作品成型,是我要做的。

 

     花那么多钱去购买一个私人住宅,其实买的是梦想 

 首先私宅这个东西是来自于美国,美国为了整个经济发展提出了个人住房,提高了一个政府的推广、政治的程度在全美国进行推进。但是日本制度有不同的地方,相对于那样的方式在日本并不是说以那样的居住方式就能得到幸福,为个人住宅花那么多钱去购买一个私人住宅,其实买的是你的梦想。建设者在并没有那么好的考虑入住者的梦想的情况下,完全根据自己的意愿做好一个一个样式,让你去挑选这是一个很残酷的现实,我觉得是不平等的,在我的建筑上希望有一种更加平等的方式出现。所以我对私宅精神的批判,并不是说私宅的形式不好,而是我觉得私宅应该更加人性、更加亲和,更加能沟通的方式出现。 

 

    设计师在设计时,在想法出现的同时就应该开始关注材料

    对新素材的选用同时伴着危险性,但是所谓的危险性的材料是否耐久、是否安全,这些问题都有隐性存在。但是反过来说,不是设计师把所有的图纸画完了之后才考虑在哪里选择什么样的材料,而是在做设计的同时,在想法出现的同时就开始关注材料,用什么样的材料才可以把这个项目变得更有意思。建筑这个项目时间相对比较长,有一年或者一年以上的时间,在这一年以上的时间里新材料的出现,在这个过程中选择性会很多,这种方法其实非常有意思。 

 

    混凝土成为人们厌恶的对象,人们正追求永远不会固化的材料和施工方

    20世纪是混凝土的世纪,只要使用了混凝土这一技术,任何飘移不定、流动的东西瞬间就会变成一个有形的东西,成为有固定形状的物体。但时至今日,这种有固定形状的物体渐渐地成为人们厌恶的对象,人们正追求一种能自由地享受自由、变化地享受变化的生活态度。在这样的时代里,人们追求的东西恐怕是那些永远也不会固化的材料和施工方法,这就让人们不由地想起了木结构的时代。木材不像混凝土那样呈液体状,所以它既不能像混凝土那样具备自由形态的条件,也不会很快定型。它总是有那么一点点不自由,有那么一点点脆弱,就好像人类的脆弱一样,这就是“弱建筑”。但这一点点的状态却能缓缓地、长久地延续下去,老的木质建筑会留下一个框架,在这个框架的基础上,新的建筑会慢慢地渗透其中,一步一步地发生变化。建筑物就应该这样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地建造起来,而不是瞬间出现。

 

    品牌生成有多可能,建筑师的品牌建立在一个“破坏”(与时俱进)基础

建筑界的品牌当然是需要的,品牌的生成方式有非常多的可能。作为20世纪的建筑师,安藤的品牌制造形式是,他做出了一个样式之后,始终在不变地维持这个品牌。但在21世纪之后,各种各样的建筑风格层出不穷地出现,在这个情况下,如果一个建筑师品牌没有任何变化的话,他会很快地被人所抛弃。所以我觉得现在的建筑师品牌已经不是建立在一个维持的状态下,而是建立在一个“破坏”的基础上。就像是路易威登这样的品牌,它之所以不断地在做创新,其实它是在展示一个不断破坏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它越发被人记住。所以后一种状态,它更接近于艺术。我觉得我的品牌形成过程,是更接近于21世纪的这个破坏性形成的形式。 

 

隈研吾:建筑师的品牌建立在破坏基础之上隈研吾日本建筑设计大师1954年生于日本神奈川县辖区东京大学工程研究所建筑系曾获日本、意大利、芬兰等国之建筑奖。建筑作品散发日式和风与东方禅意,在业界被称为“负建筑”、“隈研吾流”;又以自然景观的融合为特色,运用木材、泥砖、竹子、石板、纸或玻璃等天然建材,结合水、光线与空气,创造外表看似柔弱,却更耐震、且让人感觉到传统建筑的温馨与美的“弱建筑”。

1979 完成东京大学工程研究所建筑系硕士课程1985-86 哥伦比亚大学和亚洲文化委员会研究所访问学者1987 设立空间设计工作室1990 设立隈研吾及其合伙人事务所1998-99 庆应义塾大学环境信息系教授

代表作品Z58水/玻璃,那须历史探访馆,马头町广重博物馆等,在法国、意大利中国等办过建筑展览。

著有《十宅论》《负建筑》《再见.后现代》《建筑的欲望之死》《自然的建筑》作品。


注:本图文完全属于全新编辑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了解更多资讯,请关注医用工程网人物频道